来源:医学论坛网 作者:小易(整理) “我们并不清楚游泳与治疗多动症之间的必然关系,但至少游泳可以帮助多动的孩子释放掉过剩的精力,促进运动协调、自我控制等能力的发展。对于菲尔普斯来说很可能是,让他恰好找到了他最擅长的方面,有效地帮助他获得了成就感,进入了良性循环。” 来自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的柯晓燕主任,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解释道。
事实上,“多动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它是儿童最常见的神经和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在学龄儿童中总患病率为3%-10%。那么,“多动症”的症状、病因有哪些?如何诊断和治疗?小编为您作一个简要介绍。
核心症状 “多动症”的核心症状是注意缺陷、多动和易冲动。其表现可分为三个亚型:注意缺陷为主、多动/冲动为主、混合型。 病因 “多动症”的病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生物学因素如遗传因素、母亲孕期患病及分娩时胎儿出现脑损伤等孕产期不利因素;心理方面的因素,如家长期望过高,教育方式不当,使得外界压力超过孩子所能承受能力等;社会因素,如铅暴露等。
诊断标准 “多动症”的诊断要求满足A-E四大标准,详见如下: A症状标准 1. 注意缺陷症状:符合下述注意缺陷症状中至少6项,持续至少6个月,达到适应不良的程度,并与发育水平不相称。 (1)在学习、工作或其他活动中,常常不注意细节,容易出现粗心所致的错误; (2)在学习或游戏活动时,常常难以保持注意力; (3)与他说话时,常常心不在焉,似听非听; (4)往往不能按照指示完成作业、日常家务或工作(不是由于对抗行为或未能理解所致); (5)常常难以完成有条理的任务或其他活动; (6)不喜欢、不愿意从事那些需要精力持久的事情(如作业或家务),常常设法逃避; (7)常常丢失学习、活动所必需的东西(如玩具、课本等); (8)很容易受外界刺激而分心; (9)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丢三落四; 2. 多动/冲动症状:符合下述多动、冲动症状中至少6项,持续至少6个月,达到适应不良的程度,并与发育水平不相称。 (1)常常手脚动个不停,或在座位上扭来扭去; (2)在教室或其他要求坐好的场合,常常擅自离开座位; (3)常常在不适当的场合过分地奔来奔去或爬上爬下(在青少年或成人可能只有坐立不安的主观感受); (4)往往不能安静地游戏或参加业余活动; (5)常常一刻不停地活动,好像有个机器在驱动他; (6)常常话多; (7)常常别人问话未完即抢着回答; (8)在活动中常常不能耐心地排队等待轮换上场; (9)常常打断或干扰他人(如别人讲话时插嘴或干扰其他儿童游戏)。 B病程标准:某些造成损害的症状出现在7岁前; C 某些症状造成的损害至少在两种环境(例如:学校和家庭)出现。 D严重程度标准:在社交、学业或职业功能上具有临床意义损害的明显证据。
综合治疗 “多动症”的治疗应根据患儿的病情和具体需要,合理选择并综合运用药物治疗、心理行为治疗或个体化教育项目等治疗方法,对患儿进行全面的干预,从而最大程度地改善患儿的症状及社会功能。其遵循的原则是“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
药物治疗 -中枢兴奋剂药物(哌甲酯、利他林) - 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托莫西汀 此外,还有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调节药物如可乐定,以及丙咪嗪等三环类抗抑郁药
行为治疗 正性强化法:每当儿童出现所期望的行为,或一种符合要求的良好行为之后,采取奖赏的方法,立即强化,以增强某一行为出现的频率。 暂时隔离法:即当患儿某种不良行为时,及时将该儿童隔离在一个单独的地方,利用隔离的这段时间,让儿童安静下来,懂得被隔离是因为自己的不良行为所致,需要改变这种不良行为。 消退法:是通过停止对某不良行为的强化,从而使该行为逐渐消失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 示范法:是指为个体呈现一定的行为榜样,以引起该个体模仿良好行为的治疗技术。
此外,对家长进行培训也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 注:本文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等资料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