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书法“通”的浅见

 伯乐书香小屋 2016-08-17





      通则气顺,不通则病.这是一个普通的医学常识,那么运用到书法中是个什么样子呢?笔者把“通”先分析一下: 从书法实践角度看“通”应该包含狭义的通和广义的通.狭义的通即对一种书体研究的通.比如楷书,从清明到唐晋跨越一千多年的众大家的字要“通”.广义的通即篆隶楷行草各种体研究的通. “通”在书法习练及创作中说起来很重要,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和朋友们交流,不当之处敬请指导.

       (一)狭义的“通” 刚才提到了狭义的通即对一种书体研究的通.比如楷书从清明到唐晋跨越一千多年的众大家的字要通.从下面三方面说起:

       1,精一家掌握笔性,完成字中无我阶段.我们常说书法要临帖,那么为什么要临帖呢?很多书法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里不细讲了只简单地介绍一下.临帖一个首要的任务是解决对毛笔性能的认识和把握,懂得怎么用笔和八面出锋的道理.其次是去掉并克服自己的不良用笔习惯,向字中无我过渡.临帖怎么临呢?人者见人,智者见智,但比较一致的做法是:精临一家.精就是不仅形象还要写出神来,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有心里准备.从点画到结构反复习练,从中感悟用笔一瞬间腕指笔毫笔杆变化,且不可只动手不用心抄帖.临前要看懂弄清,学会用前人的理论去修正实践中的不足.比如'竖如万岁枯藤'.你就得写出苍劲来,用笔就不能拖着走,否则就没有坚挺的效果了.这个阶段是很难过的,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很多学书法的望而止步.不深研究了,结果形成四不象的所谓个人风格,玩玩了事.因为它需要理论,实践,勤奋,悟性,可以说悟性比勤奋更重要.

        2,学百家提练共性,占有妙笔资源.完成精一家后,还要就同一体字的历代大家的字进行比较分析,要对其外内意境进行研究把握风貌及神采.黄庭坚说 “细看令人神,乃到妙处 ”在这里点画,结构,章法,意韵等就不说了.只要养成经常写帖读帖的习惯,慢慢就会领悟其中的道理.找出共性的东西和个性的特点.需要说明的是有个性就会有不足,前人说“ 学一家知其好不知其恶”.比如楷书四大家欧颜柳赵.只有知道欧的秀劲失之温,颜的庄重失之板的道理,才能获取妙笔,为我所用.化古为已.

        3,自成一家流露个性,字中有我.经过精一家学百家训练后,对一种书体就有了丰富的点画处理资源了,你的书写个性慢慢就会形成,也是从“字中无我向字中有我”的转换.一个好作品,一要能看到古人,二是又不能完全看到古人.刚才谈到历代书法大家的共性与个性,就是这个道理.举个例子,当代书法家刘炳森写了个斗方“紫气东来”隶书作品,有一个网友学写一遍,除了落款是这个网友的,主题字一看就是炳森的,尽管字神差了点,这里且不论.我说你是抄了一遍,看不出创作过程,刘炳森写的叫作品,你抄的就不是了,作品是创作过程决不是复印机式的抄写.需要和书友交流的是字中有我实际上是个创新过程,没有创新,你的字就不可能在书法史上留下回味儿的东西.不过从古到今创新有两点规律值得借鉴和研究;一是字的结构形态;二是字的书写方式.可以说前者永留青史,后者昙花一现.要注意的是字中有我的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且不可为自成一家胡涂乱抹.

       (二) 广义的“通 ” 即篆隶楷行草各种体研究的“通”,是建立在单体通基础上的.没有单体通就谈不上多体通了.很多网友让我指点,共性的问题就是不“通”,不通怎么能写作品挂墙壁上呢?作品是创作出来的不是仿抄出来的.比如写文章,你把别人的文章拿过来抄一遍属上你的名字,就是你的作品吗?岂不是笑话。.  

       1,可及  从一个书体到多个书体的通,这是书法人追求的最高目标.古代众多书法家也没有几人能及.这可能是人的生命有限,加之学书法跨越的时间长,很多书法人完不成所追求的愿望,但我们这个时代和古代不同(信息社会),古代人教书法话到嘴边留三分,一代一代的保留秘招,且字帖又不象现代在电脑上想看谁的看谁的,因此有理由相信,在网络化的今天造就出多体字 “通” 的书法大家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产生.

       2,不可及  从网络上看到也有书法人写五体字的,可喜可贺,有的写的真不错,有的就是比葫芦画瓢抄字而已,更有甚者为速成走近道,将用笔选在了秦汉时期,想“因失而得救”,晋唐宋明清尚韵尚法尚意尚形不好创新.秦汉有好的东西也有陶汰的东西,于是就有人用此笔法以古拙,返朴归真回归自然为名,大肆展现丑怪书.几百年的书法名言“秦汉之书巧可及,拙不可及”他们完全抛弃脑后.举个例子儿童拿笔在地上画个圈涂两笔,人们会感到自然可爱,若几十岁的也学那样在地上画个圈涂两笔,这不是做作吗?不但不可爱反而让人生厌.做学问研究艺术,尽力就好.且不可戏弄大众,因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也是最有发言权的群体.历史长河中不可能是几个有话语权的所谓艺术家说好就好.因此建议:书法要俗中见雅,拙中含巧.

总之,书法的“通”是必要的,它是我们把书法推向更高层次的前提,是我们研究理论,实践操作,循环往复不断修正提升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践行孙过庭 “平正险绝人书皆老”书法观,更是警示我们不要把入了什么协加入了什么会这主席那秘书长的当作法码.躺在沙发上昏昏欲睡,迟早会被历史淘汰的,让我们躬下身来,踏实研究,发奋实践,弄清学通.为圆中国书法梦贡献毕生精力吧!

(作者:周天杰,黑龙江建三江书协副主席。文中图片系编者所加,转载须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