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的他,为何下场如此惨不忍睹!

 玉稻筱麦坊米 2016-08-17

“为人君者,驱驾英材,推心待士”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凌烟阁内描绘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的初衷。而这个位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的牛人,不仅是唐朝的开国元勋,而且还跟随李世民一起南征北战为出谋划策,受封宰相之职,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晚年的他下场竟惨不忍睹。这个人是谁呢?

他就是赵公——长孙无忌(约597年-659年)。字机辅,河南洛阳人。先世乃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为长孙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文德顺圣皇后的哥哥,唐高宗李治的舅舅。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的他,为何下场如此惨不忍睹!

那么长孙无忌为什么能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呢?

首先是他出身豪门,又与李家关系很好。长孙无忌祖父长孙兕,是北周开府仪同三司,平原县侯。父长孙晟,则隋右骁卫将军。而长孙氏先世是鲜卑拔拔氏,北魏帝室十姓之一,孝文帝汉化时改为长孙氏,世为魏室重臣。在隋朝衰败的时期,长孙氏是李渊家族夺取天下的重要支持者。而他在少年时就与李世民是生死之交。

其次,博学多才,又有谋略。隋朝义宁元年李渊起兵太原,长孙无忌在长春宫被授任渭北行军典签,也是从那时起就开始辅佐李世民征讨。

第三,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得帝位。在李世民夺取皇位继承权的兵变中,长孙无忌称得上是首功之人。在酝酿政变时,他态度坚决,竭诚劝谏;在准备政变时,他日夜奔波,内外联络;在政变之时,他不惧危难,亲至玄武门内。所以唐太宗至死不忘长孙无忌的佐命之功,临死前仍对大臣们说:“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贞观元年,迁吏部尚书,以功第一,被封为齐国公,后徙赵国公。

但是贞观后期,唐太宗心骄志满,魏征多次提出批评劝告,唐太宗虽然口头接受,但是行动却依然难改。许多大臣都阿谀奉承,歌功颂德,这些人中也包括长孙无忌。唐太宗晚年不好直言,难得征求大臣们意见,长孙无忌却以阿谀代替忠谏,这是他作为名臣良佐的缺陷。

唐高宗继位,长孙无忌被拜为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兼扬州都督,主持朝政。在这期间他又主持修撰了《 唐律巯议》三十卷,系统疏证诠解《唐律》的各项条文。这部法典不但对完善唐朝法规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也是中国现存的一部最完整的古代法典。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的他,为何下场如此惨不忍睹!

永徽四年(653年),房遗爱与高阳公主谋反事泄,长孙无忌为稳固高宗李治的皇位,以谋反案诬陷吴王李恪,李恪与房遗爱、高阳公主等人一起诛杀。长孙无忌无论是作为臣子,还是作为舅父对李治的贡献都是巨大的。

但在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终于不顾大臣们的冒死极谏,诏废王皇后和萧淑妃,册立武则天为皇后。因谏净,褚遂良等人被远贬蛮荒。而武则天最忌恨的就是长孙无忌,但他不同于褚遂良等,不但是佐命元勋,更是高宗的元舅,要将之搞垮,似乎需要一个漫长的谋划。而这时也为他的悲惨下场埋下了伏笔。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的他,为何下场如此惨不忍睹!

于是在显庆四年(659年),在武则天的授意下,许敬宗费尽心机把长孙无忌编织进一桩朋党案,并进行了恶毒的陷害。

许敬宗借处理太子洗马韦季方和监察御史李巢朋党案之机,诬奏韦季方与长孙元忌构陷忠臣近戚,要使权归无忌,伺机谋反。唐高宗先是吃惊不信,继而伤心怀疑,命许敬宗再察,然后面对许敬宗足未出户编造的关于韦季方交待与长孙无忌谋反的供词,哭泣道:“舅若果尔,朕决不忍杀之,天下将谓朕何,后世将谓朕何!”

许敬宗举汉文帝杀舅父薄昭,天下以为明主之例,宽慰高宗,又引“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古训,催促其下决心。唐高宗竟然不与长孙无忌对质,就下令削去了长孙无忌的太尉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但准许按一品官供给饮食,算是对元舅的照顾,长孙无忌的儿子及宗族全被株连,或流或杀。

三个月后,高宗又令许敬宗等人复合此案,许敬宗派大理寺袁公瑜前往黔州。前后的巨大落差,以及对命运突变的打击等各种原因,最终长孙无忌自缢而死。

长孙无忌毕生忠于大唐王朝。作为唐朝的开国元勋,他不居功,不自傲,尽力协助唐太宗、唐高宗治理朝政,为唐朝的稳定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不愧为一代忠臣。最终仍旧没有逃过“泰极否来”的规律,死于宫廷斗争之中,这也充分说明了古代社会伴君如伴虎的窘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