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被忘记的佚之狐 ——《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武汉市长虹中学 高建辉 邮编:430064 电话 13006108610 有一些人在历史的长河中似一滑而过,不留一丝痕迹;有一些人却在历史的星空中大放光彩。公元前630年,秦、晋围攻郑国,这一历史事件无疑为烛之武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烛之武成了那个在历史的星空中大放光彩的人,因为他单身往赴秦军,只用了短短几句话就说退了秦师,顺便还完成了秦郑结盟的任务,促使秦穆公派军协防郑国。但是人们很少注意到在这一事件中起到了总览全局、具有识人之明、断事之智的佚之狐。 是的,整个事件中,佚之狐只对郑君说了两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但这两句话却似乌云笼罩下的天空中透出的一道阳光,让人看到了希望,也为后文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烛之武的那两句话可以理解为三层意思。 第一层,秦晋围郑,郑国形势危急,只有烛之武有退敌的才能。“师必退”三个字,表明他对烛之武的才能是充分了解的,最终的结果也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这其实也是为烛之武的精彩说词埋下了伏笔。佚之狐的话,使读者对烛之武充满好奇,烛之武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会对秦君说什么?能做到“师必退”吗?在这样的期待中,烛之武出场了。“夜缒而出”,只身深入虎穴,足见其胆,同时也照应前面的“国危矣”。面对秦君,不卑不亢,说出来的话似乎全替秦君着想。他分析了灭郑无益于秦而有益于晋,存郑有益于秦的现实;接着又指出晋的野心,如果晋的实力增强了,晋国将会打秦国土地的主意。当时,秦国实力日益增强,也有扩张土地的愿望,秦穆公无论如何也不愿意看到本来就已十分强大的晋国因这场战争而变得更加强大。我相信这一点就已经击中了秦穆公的软肋了,而烛之武还适时地指出晋君的不义,您对他有恩,他“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谁又会说历史不会重演呢?一席话,干净利落,直击要害,不愧为说词的典范啊。到了这里,也许读者更多的是敬服烛之武的才能,但猛一回头,才发现佚之狐早就告诉了我们这一结局。如此说来,佚之狐的识人之明也是令人敬佩的。 第二层,必须说服烛之武出马,这一点是针对郑君说的。年轻时,烛之武未受到重用,如今年老了却又临危托以重任,烛之武会听从郑君的吗?果然,烛之武并没有爽快地接受任务,而是推辞,这一推辞使故事顿时变得跌宕多姿。烛之武的推辞给郑君出了一道难题,同时也使烛之武的形象一下子可爱起来,他不是神,他也是一个受了委屈要发泄的普通人。好在郑君能及时认错(郑君的形象也可爱起来),并轻轻地点出“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最关键的词语就是一个“亦”字。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个道理对于烛之武来说是不言自明的。看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佚之狐对形势判断的准确性。“若使烛之武退秦师”这几个字中是否已经暗示郑君,要想顺利地使秦师退兵,郑君只有请动烛之武;要想顺利地请动烛之武,郑君需有大胸襟――也就是向烛之武认个错,这对古代的国君来说可能是个问题,但对一个国家面临生死存亡关口的国君来说,应该不是个问题。人们大多认为郑君是个知错能改的明君,事实上郑君在选择盟友的问题上一而再地误判形势,也正因为如此才招致秦晋围郑的灾难。说到这里,我们又一次被佚之狐对事情的发展有清晰的判断能力所折服。 第三层,必须选择秦师来退。这一点,是最容易被读者忽视的,但也恰恰体现了佚之狐的断事之智。秦晋围郑的原因,课文讲了两点理由,一是“无礼于晋”,也就是当年晋文公流亡时路过郑国,郑君没有以相应的礼节对待他。二是“且贰于楚”,也就是郑国曾经和楚国结盟,后来楚晋发生战争,楚国战败,郑国又和晋国结盟。这两件事,我们可以理解为郑国和晋国的历史恩怨,而这两件事却与秦国没有多大关联。因此,选择一个局外人来游说远比选择仇人容易。另外,从地理位置上来讲,秦晋即使灭了郑,秦国却要面临“越国以鄙远”的结局,最终分得的郑国的土地转而就会成为别人口中的肥肉。地理位置的不利注定灭郑无利于秦而有利于晋。还有,秦晋两国的野心使得两个国家的关系迟早会走向破裂。当时,晋国已然成为霸主,而秦国实力正在增强,秦国若想扩充版图,西出函谷关的第一个劲敌将是晋国。基于这样的考量,秦国是断然不会自己出力却使劲敌的实力增强的。 佚之狐的两句话,从文章的结构上讲,可以理解为本《烛之武退秦师》的纲要;从内容上讲,反映佚之狐对大局的把握、对前景的判断、对人事的熟悉都到了令人敬佩的地步。佚之狐实在不该被历史遗忘。 |
|
来自: gaojianhui88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