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泉古城旅游景区---葛 镜 桥

 红日749 2016-08-17
 

 葛镜桥——鬼斧神工,构造奇特,因造桥所用石料方不足尺,形如豆腐,故又名“豆腐桥”,是明代平越(今福泉)人葛镜耗时30年之功,修建而成。桥全长51.44米,3孔,桥面宽8.5米,高约30米,三孔跨径分别为25.62米,12.3米,6.26米;三孔拱高分别为9.61米、9.9米、5.02米。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古桥跟两个人有很大的关系,一个是明代的葛镜,一个是当代的茅以升,前者是桥的缔造者,后者是桥的知己。这一黔中瑰宝,数百年来蜚声海内外,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旅游者前来观光游览。 

 

当年,平越麻哈江是云贵通往湖广、京城的古驿道必经之地,因行人只能浮舟以渡,常被山洪激流吞没,常被视作畏途。明正德三年(1508),大哲学家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今修文县)为驿丞,路经这一带时,就曾题诗:“鸟道萦纡下七盘,古藤苍木峡声寒。境多奇绝非吾土,时可淹留是谪官……”这里的奇险鸟道,令人胆寒的峡江激流,已在远来谪官的心中留下了重重一笔。自此六十年后,平越卫(今福泉市)人葛镜宦游归里,叹关山之难度,悲失路之行人,决心修桥利民,以济往来。明万历年间(15731619),葛镜始修于麻哈江上游,未成即塌,人称“上倒桥”;又修在下游,桥虽成却再被洪水冲垮,人称“下倒桥”。虽屡建屡毁,葛镜仍矢志不移,表示为修成此桥愿意罄竭家资,并作歌自誓:“亘石昨庆桥成矣,江流湍急桥复圮,持一片心盟白水,桥不成兮镜不死!”于是变卖家产,广寻工匠,重勘水文,另择桥址,垒基于渊,砌墩于礁,横空以索道运料,立木以悬梁架拱,尤其是巧借地形,将西岸桥礅垒于峻崖削壁之间,那方寸之地皆由工匠千锤万錾凿出……待全部峻工,历时已三十余年矣!葛镜也因殚精竭虑,积劳成疾,不幸于桥成后次年亡故。云贵总督张鹤鸣路经此桥,知道了葛镜修桥的事迹,便亲题“葛镜桥’三字刻石于桥头。 

 

葛镜桥俗称“豆腐桥”,一方面是因为所用料石皆方整均匀,状似豆腐,另一方面也缘自于一则遐迩皆闻的传说:传说有一天,在福泉山修道的张三丰外出云游,得知葛镜几次造桥未成,深为他为民造福,矢志弥坚的精神所感动,于是托梦给葛镜,告诉他在江岸石壁上写有“砥柱”二字的地方下桥基,桥即可造成。葛镜顿然领悟,第二天到江岸察看,见果然有“砥柱”二字,于是倾田数千顷,重新募工造桥。张三丰为帮助造桥,让平越城内百姓每家磨一箱豆腐置于门外,令山神土地星夜运往江边工地备用。张三丰亲自点化豆腐为石料,助其在洪水到来之前将桥建成。 

     
 传说虽属子虚乌有,历代文人题咏却是实在而又拥挤。云贵总督张鹤呜立马桥头,赞它是:“英雄万代沧桑改,功德千年姓字题。百尺长虹摇碧影,九溪烟霞带晴霓。”贵州巡抚郭子章望空遥拜,赞它是:“麻哈江头锁碧波,知君几度布金多。三春重压雷霆吼,万里如从枕席过。”崇祯年间平越举人戴崇召青衫竹杖,荷酒而来,赞它是“三十年持一志,再挫竞成功,安得希贤者,专精似葛公。”明末清初著名诗僧钱邦芑芒鞋破钵,踏歌而至,赞它是:“五丁凿险支飞阁,八柱凌空架玉虹。走石秦鞭今始见,驱神夏铎此为雄。”还有民国年间的丁尚固扶枢、刘增礼等多位骚人墨客为之慨然挥毫……桥的结实韵脚,响亮地押在了山水的腰部,历史的舌端。

抗日战争时期,唐山工程学院与北平铁道管理学院相继内迁福泉,合并为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史称“平越交大”。自1939年春至1945年春,交大师生的琅琅书声在福泉上空一响六年。葛镜桥就在县城近郊2.5公里处,它既是交大师生散步流连的好去处,又是他们实习的好课堂。交大的师生们平时以书为桥,闲暇时则以桥为书。茅以升教授多次带领学生来这里测算,并用现代力学原理分析其结构,得出的结论是:抗压均无问题,即便是10吨重型汽车通过,也可安全无虞。茅以升为之叹赏有加,高度评价此桥堪称“中国古代桥梁史上的奇迹”,并收录于《中国桥梁技术史》专著之中,说它“坚固耐久”,“雄伟壮观”,称誉葛镜是“家族独资建桥”的楷模,历经“几毁几建,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完成了桥的技术史的改革”。(除四旧时,葛镜桥差一点就被炸掉,还好有一块石碑写着“朱德修题”造反派以为是朱老总修的才幸免难,才有了今天的这座国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