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亚欣:行为系统偏差实验

 蜀地渔人 2016-08-17


1984年,《经济学家》杂志采访了4OECD的前任财政部长、4名跨国公司主席、4名牛津大学经济系学生和4名清洁工人,让他们对OECD未来十年的几个月经济因素进行预测。这些经济因素包括世界平均增长率,世界平均通货膨胀率,1994年的石油价格和什么时候新加坡的国内生产总值会超过澳大利亚。1994年该杂志重新回顾了上面4组预测结果,并与实际数字相比较,以检验其准确性。结果,胜利者是商人和清洁工人,接着是学生,最后是前财政部长。这个实验的结果证明了哪种行为偏差?

 

一般来说,经济学和金融学中假设每个人都是最大化自身价值的理性决策者,即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中,每个人都利用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做出最佳决策。与此相反,人类可能并不总是完全理性的,而是有限理性。赫伯特.西蒙认为:人类由于时间有限和认知资源的局限性,通常不能分析所有可获得的信息。人类通常不能做出最佳决策,但却可以做出可能的最佳选择。人类进化已经将大脑武装起来,能够以最简单的模式处理这些限制条件和周围复杂的环境。导致人类行为系统偏差的原因有以下六中:

 

①启发式简化

②情感

③社会干预

④自我欺骗

⑤冒险和决策的性别、年龄差异

⑥绝对忠诚

 

根据实验的描述,引发出的一个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事实是,没有人能真正准确地预测长期的经济和市场环境,更别提未来的社会情况了。个人认为本实验结果证明了以下行为偏差:

 

传统金融学理论认为投资者是理性的,可以基于所获得的信息做出最优投资决策,对信息可以做出无偏估计。与传统金融学的基本理论观点相反,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不是理性的,存在认知偏差,不能对信息进行客观、公正、无偏的处理,并且他们不是同质的,存在偏好与行为方式的偏差。

 

投资者是有限理性的行为个体,按照获得的信息,并依据知识与经验等技能进行投资决策。而认知偏差的产生源于信息、知识、技能等基础的差异。无论是个体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都是有限理性主体,市场的有效性决定了认知偏差下的非理性行为与其他理性行为必然同时存在于市场当中,投资者的角色伴随其认知决策后的行为而实现。

 

孤立地分析问题,容易引起所谓的狭窄框架和狭窄包装,这个问题是指信息呈现给决策制定者的方式可能影响实际的最后决策。如专业人士呈现信息时,可能故意提高认知和理解的成本,这种信息包装很难做出正确的决策,如实验所测。

 

自我欺骗的两个主要形式是过度自信和自我归因偏差。过度自信是个体过高估计个人能力和知识的倾向,自身判断精确度的一种认知偏差。长期的过度自信需要自我归因偏差的配合。随着时间的流逝,每个人作为理性学习者将会发现自己所犯的错误总是比预期的要多。自我归因偏差是指个体通常关注自己的能力和技术,却忽略外部因素的影响。虽然不断的理性学习能使个体克服过度自信,但自我归因偏差却会长期加重过度自信。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对投资决策、公司的并购以及管理者的薪酬和晋升都会产生影响。

 

(文:赵亚欣,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五级咨询师,本文发表于2016816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