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历史故事26

 老刘tdrhg 2016-08-18

唐朝历史故事--上官婉儿与武则天 <wbr> <wbr>43

   

    漂亮朋友

    婉儿心急火燎地找到了安乐公主,开门见山说了崔湜的事。安乐公主是毫不犹豫地一口回绝了,说太平府的事干吗要我帮忙?可是,安乐,这一回你一定要帮崔湜,奴婢求你了。婉儿说着,便扑通一声跪在了安乐公主面前,眼泪便也淌了下来,婉儿说,求你帮帮崔湜吧。你帮他就等于是帮了奴婢。

    昭容娘娘,你怎么啦?不就是一个崔湜吗?何至如此?,不,这不值得。你快起来。安乐,你该知道这天下有君臣之爱,手足之爱,还有男女之爱。崔湜便是奴婢毕生的至爱。

 

    其实奴婢也知道他是个劣迹斑斑的男人,但又有哪个男人不是劣迹斑斑呢。况且崔湜爱我。是那种最真诚的深刻的爱。他写诗给我。他的诗是那么好,那么感天动地,沁人心脾。安乐你能理解吗?多少年来我是那么孤单,我是那么需要……

    婉儿你真的那么爱他?

    昨天的那个夜晚将成为永恒。没有他,奴婢可能早就无意在这虚伪的人间驻足了。

    那么你能保证他是真的爱你吗?他是不是又在利用你,包括昨天的那个晚上。

    崔湜并不知道我到你这里来。昨天的那个永恒的夜晚仅仅是为了告别。那是最后的生离死别,我们都知道可能只有在那边才能相见了。安乐,看看这些诗你就会明白了,那是他的心。

    好了婉儿,你起来吧。我不要看这些诗,那是你自己的事。我可以替你去求父皇。完完全全是为了你,而不是为了那个崔湜。我不知道父皇是不是会答应我,但我会尽力为你去争取的。只是,我不知道你为了这个男人跪在这里是不是值得……

    终于,在崔湜启程之前,圣上的又一道圣旨追到了崔湜的家中。圣上念及崔湜一家多年来对朝廷的贡献,崔湜由江州司马改判为襄州刺史。这是圣上追赐的敕令,

    这道新敕令无疑改变了崔湜的命运。襄州与京都长安之间就仅有几百里路了,而崔湜便是可望又可及了。刺史的官位自然也比小小的司马高了许多。崔湜当然知道是谁帮助了他。

    从此,崔湜在流配期间与婉儿鱼雁传书。他也曾写过很多忧伤的哀怨诗,句句令人悲悯,为了他和婉儿之间那深切的思念。崔湜也许是真的爱婉儿,但在这爱中,也难说他是不是还在利用婉儿。因为他知道要想离开襄州重返京都,只有依赖于婉儿。

    在婉儿不遗余力且不懈的努力下,崔湜终于获得了那个机会。六个月后,中宗祭天,大赦天下,崔湜便被顺理成章地赦返于长安,不久,竟然又回到朝中升任了尚书左丞。崔湜当然知道是谁在背后为他呕心沥血,设计谋划。崔湜当然也是感恩
戴德,痛改前非。从此对婉儿的指令言听计从。

    此时的崔湜,因为安乐公主在危难之中对他的救助,而又成了安乐府中的常客,进而他和韦皇后的关系也都有所改善。而同时,他也并没有因此就疏离太平公主,

    他只是不再像过去那么张扬罢了。由此崔湜的面目慢慢变得模糊不清。他变得中庸,变得圆滑,和谁都接近,又和谁都不过分亲近。于是后来崔湜成了一个谁都能接受,甚至谁都想拉拢的人物。特别是那些皇室的女人们,都不约而同地被崔湜所吸引。

    尽管她们知道崔湜本人是有瑕疵的,崔湜是在利用她们,但是她们还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崔湜的情人。足见崔湜作为男人的魅力。他是所有女人的漂亮朋友,又是所有势力争夺的对象。

    崔湜在朝廷内外如此驾轻就熟如鱼得水,其实谁都知道崔湜是被谁调教出来的。

   

    中宗暴死

    那个导火索一般的事件终于爆发。史书上说,公元710年5月的某一天,一位名叫燕钦融的许州人声色俱厉地奏禀圣上,说皇后淫乱,干预国政;而安乐公主、武延秀夫妇及当朝宰相宗楚客等人亦图谋不轨,企图夺取陛下的天下。

    如平地惊雷。李显遂即刻召见燕钦融,当面向他质问,如此担忧,来自何处。燕钦融毫无惧色。列出种种迹象。李显只得沉默不语,黯自神伤。想不到燕钦融刚刚走出宫门,便被提前埋伏的羽林兵士杀死。中宗闻听,便更是心有郁结,闷闷不乐,并相信了燕钦融的预言。

    从此中宗更加的忧郁沉闷,对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也开始有所疏离。圣上的不高兴立刻引来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的忧惧和不安。结果就在公元710年的6月1日,一向懦弱的中宗突然暴毙。

    婉儿被通知赶往圣上的寝宫,她站在中宗的尸体前泪眼朦胧。中宗脸上那黑色斑迹使婉儿一望便知李显是死于毒杀。李显的血管在鸠酒的强烈侵袭下瞬间便破裂开来,将他的血溢尽。可是一向和事宽容的李显又得罪谁了呢,竟也要残酷地被毒酒杀死。婉儿抬起泪眼便看见了韦皇后看着李显时那惊恐而躲闪的目光。

 

    李显已经死了,她干吗还要如此惊慌和恐惧,婉儿立刻就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婉儿缓步离开了李显的寝宫。婉儿想这可能是她最后一搏的时刻了。于是婉儿苦思冥想。以她非凡的智慧。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缓兵之计,她便立即挥笔草拟了一份中宗李显的遗诏:立温王李重茂为太子。韦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参决政务。

    这恐怕是惟有聪明的婉儿才想得出的一个最好的策略了。立不是韦后所生但确是李显之子的十六岁的少年李重茂为太子,可谓天经地义;而圣上驾崩,太子年少,由皇后垂帘听政,似乎也在情理之中。而对此真正起到制约作用的,是相王李旦的参决政务,这就为李唐皇室的东山再起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

 

    如果他们能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个机会,那么夺回天下该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了。这便是婉儿的智慧。还有她多年来在政坛沉浮中所积累的经验。这是婉儿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所能够做出的最好的选择和决定了。

 

    她自己或许也能够从这一纸伪造的遗诏中赢得某种能继续活下来的机会。可以让满朝文武觉得这个每日和昏庸无能的李显及韦皇后、安乐公主们混在一起,并为他们出谋划策的上官昭容其实并不是他们的党羽。她的真心所向还是李家,是李氏的那些公子王孙们。

 

    但是婉儿真的不是要逃脱。她早已视生命为多余。她只是想能在死前再抵挡一阵。把韦氏一族彻底挡在王朝之外。她深知如果政权真被韦氏篡夺了去,那无论对李唐皇室,对李世民浴血奋战创建的这大唐帝国,还是对历史、对未来,都将是不公平的。

 

    而她婉儿面对如此危机要是坐视不管,她本来能做而又不去做,那她不就成了千古罪人了?那也是她的道德良心和以她对李唐的感情所不允许的。

    婉儿这样想着将那伪托的遗诏做好。如此她的心便立刻平静了下来,她觉得她这样做至少对得起李显了。她甚至觉得她这样做是在为李显报仇。她暗暗发誓一定要将韦氏一族阻挡在朝廷之外。她甚至发誓要杀了韦后,要用她的头来祭李显无辜的灵魂。

    婉儿这样想着便不再悲伤。她擦干眼泪并重新整理好头发、衣裳。此刻,她显得更加庄重、典雅、肃穆、威严。她知道她将要参加的是怎样的一场战斗。她手里握着那武器一般的遗诏,缓步向李显的灵堂走去。

     唐朝历史故事--上官婉儿与武则天 <wbr> <wbr>4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