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忠仪院长专访:从浦江儿科论坛亮点和儿中心经验看儿科未来之路

 茂林之家 2016-08-18

在儿科医生严重紧缺的当下,中国儿科医疗体系的构建和学科发展已成为中国医疗的热点话题。为此,医学界编辑在2016浦江儿科论坛举办期间采访了此次大会执行主席、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江忠仪院长,请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就本次论坛报告精彩内容和热点进行深入解读。


整理:医学界2016浦江儿科论坛报道组 徐韵珂、渝小苏

来源:医学界儿科频道



论坛两大亮点:形式推陈出新、突显国际视野


江院长在采访中表示,此次2016浦江儿科论坛无论从形式上还是讲者阵容上都超越往年,激发了与会者的重大反响。


在形式上,本次论坛内容围绕着影响中国儿童健康的重大疾病,如出生缺陷、恶性肿瘤、意外伤害等,以这些疾病为基本载体来探讨如何通过转化医学研究来推进预防、诊断、干预与治疗的水平提升。此外,该论坛还围绕着学科人才建设、绩效评价与精准管理、如何构建医疗联合体、推动分级诊疗等主线,提升儿童医院良性发展建设。


此外,此次论坛邀请了许多来自海外的院士、知名学者及专家,其演讲内容的核心思想均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江院长希望,此次论坛能让与会者跳出上海看上海,跳出中国看中国,以全球的视野来思考未来中国儿科的发展。


“低技术”对儿童健康也有大作用


众所周知,医学发展是通过高新技术来不断推动的,如X射线带来了影像诊断学,质子中子带来了介入肿瘤治疗等。高新技术带来了诸多医学革命,但同时我们决不能忽略许多看似毫无高新技术含量的“低技术”给儿童医学带来的重大作用。


在此次论坛中,上海交通大学儿科教授、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沈晓明教授做了关于《“低技术”对儿童健康的影响》的报告。报告中涉及了沈教授团队在“儿童铅中毒”、“新生儿听力筛查”及“睡眠对儿童健康影响”等领域多个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研究进展。这些重大进展依靠的都并非所谓的高新科技,而是看似简单的医学“低技术”。


例如新生儿听力筛查,传统方法是在出生后48 h内测量听力,而由于新生儿出生后耳朵内会产生分泌物,传统方法容易导致结果不准确。沈教授团队在传统的筛查方法上进行改良,将检查时间由出生后48 h延长为72 h,待分泌物吸收后再进行检测,从而提高先天性听力障碍新生儿的发现率。因此,巧用一项技术含量并不高的技术却可以解决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不仅能使中国儿童大大获益,也更易普及为规模性的常规医疗手段。


从儿童肿瘤进展看中国儿科发展的优势与短板


来自美国圣述德儿童研究医院肿瘤系主任、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科转化医学研究所客座教授、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裴正康教授在本次论坛中做出了《全球儿童肿瘤研究新进展及对中国的影响》的报告。我们发现,随着中国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儿童白血病的保障体系及治疗水平已达到中等发达甚至更高的水平。


而在分享进步喜悦的同时,国内医疗体系仍存在诸多局限及不完善之处。如中国在重大疾病(包括儿童白血病)的登记系统、专科医生培养体系及现有人数的规模、应用中国大数据来开展临床多中心研究等方面均仍与国外水平存在一定距离,这也制约了我国儿科冲击国际最高水平。


但是,从裴教授的报告中我们也可以欣喜地发现,我们已开始着手解决这些儿科发展的短板。2015年,由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牵头、包括香港在内的10个省市和地区共同参与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多中心研究正式开展。1年来,该研究已对1237位白血病患儿做了规范管理,应用新的治疗方案,目前已有94%患儿病情得到缓解。这一研究表明,临床多中心研究这一中国医学的短板已开始得到重视,也开始落实于实践。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江忠仪院长


国际合作交流的“儿中心经验”


尽管六部委的政策会带来儿科新的春天,但目前整个儿科的资源仍不丰富。如何把握可利用资源就变得至关重要。江院长认为,对于国际合作资源,我们应善于学会不求拥有但求所用。若合理利用国际资源,将会有利于跟进我国儿科高起点发展建设。


例如,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与哈佛大学波士顿学院联合创建分子诊断实验室。应用全基因测序、基因芯片、二代测序等国际一流诊断技术,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累计诊断1400多例罕见病,实际病种达到360多例,其中26种疾病在国内属第一次发布,这是与国际一流医院在技术合作上产生的巨大成果。


目前,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已与1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顶尖医疗机构和科研院所保持合作。这些合作如何稳定可持续开展?江院长提出了几点经验。例如,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与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建立了住院医生联合培养基地,互相培养优秀住院医生,为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此外,该院在与国际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时,既从医院层面签订协议,又将协议的内容纳入单个或多个科室的发展之中。如该院心血管专业与波士顿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专业与美国圣述德儿童研究医院建立了长期深入合作伙伴关系。“我期望,未来我院的每个专业既有中方的执行主任,又有外方的学术主任。”


关心人才,让儿科医生安心行医


人才,是任何事业最重要的根本与基础,故对人才的激励是医院管理中的大事。为此,2009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确立了两个基本思想。第一,该院建立“从零开始,启航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的二次创业”作为医院重点方向,牢牢把握各学科医疗、科研与教学的协调发展。第二,通过回顾儿中心的品质与精神,该院将医院文化总结为“创新、奋斗、包容、感恩”的八字文化,成为了该院的发展方向及精神引领。


在这些基本思想指导下,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建立了国家层面及教学层面的诸多科研平台,开展“优秀儿科人才计划(EPD)”,给予人才充分的发展空间,让其施展才华。同时,该院和美国合作建立了员工防癌的标准体系,在食堂推出低脂肪低糖的“营养套餐”,并提倡运动计划,改善休息环境,从各方面关心职工健康。“目前我们总是讲提高患者满意度,但决不能忽视职工的满意度。”


同时,在给予员工大量机会和关怀的同时,该院也提高了职称晋升的要求和标准,同时优化绩效奖励机制,将教学和科研要求纳入常规奖金考核系数中。江院长表示,在未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仍会持续推进诸多利于人才及职工发展的方案,努力建设成为体制更完善、技术更进步、氛围更和谐、交流更通畅的多方位发展医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