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言论集 Vol.1

 小邓521 2016-08-18


编辑/整理:RC W

【图像调查科】言论集 Vol.1

根据2月17日Weekly Reading 小组讨论实录

本周WR分享会于3月2日,周三晚上8点开始

因人数过多将转移至QQ494436764群内进行

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本周研讨主题和书单




小编:

首先我会给大家介绍下背景,然后我们分章节概括下每章的内容。根据每章的内容我们再做一些发散性的讨论,这个讨论可以结合我们实际的设计案例,反思作者的思想如何指导我们进行设计,这个过程大家是可以自由发言的,畅所欲言,关于一些观点我们也是可以辩论的。


“现代城市主义”是雅各布斯一生的主要批判对象,她自己所倡导的大城市规划思想,如今被称为“新城市主义”。可喜的是,1980年代初期以来,“新城市主义”的研究形成了—个运动,其中心议题就是社区的规划设计就是要建设从建筑到功用均为多元化并适于步行的社区。雅各布斯的著作成了“新城市主义”学派的研究课本。

全书总共分为四章。在第一章中,作者跟我们探讨了人行道的三个用途:安全、交往、孩子的同化。在这一章中,雅各布斯提出“街道眼”(StreetEye)和“公共人物”等概念,城市最基本的成功要素就是你可以在街道上安全、信任地与陌生人进行接触,这就需要人们下意识的监督,而不是单纯依靠安全部门的监管。在作者的心目中,人行道的热闹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街区或城市是否具有活力。


产生多样性的因素




小编:

首先是产生多样性的要素,谁可以来概括一下?

王亚韶:

四个条件。


bear:

我觉得第一篇主要是引言,阐述了多样性的重要性。

小编:

第一节作者一直在强调的观点是多样性的必要,反对了街区的单一性。

bear:

后面讲到了街区的主要功能多样性,但是这里也提到了城市主要功能的多样性。

rc:

雅各布斯的理论核心言以蔽之就是多样性。而这是基于城市的不同方面的多维度逻辑而产生的。


编者按:雅各布斯指出,城市并不是单一逻辑的叠加,而是多维度逻辑的融合。城市复杂无序的表象背后,是经济与政策上的有序。雅各布斯认为,多样性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对这种深层机制的认识与把握上。

主要用途混合之必要性


bear:

在美国中部的一些城市,类似于底特律、辛辛那提、匹兹堡等,就是因为城市企业或者业态的方向单一,主要以工业为主要用途,导致了后面的衰败。

党党党:

街道短容易拐弯怎么解释?可达性?

小编:

街道短其实可以和后面的小街段结合去理解,在规划类的设计或者旧城改造中街区的尺度把控还是非常重要的。

王亚韶:

短街道的尺寸可以作为一个讨论要点。多样性究竟是面对街区还是城市?是不是作者没有分得很清楚?她所讨论的整体范围不是很大。

bear:

我觉得第一种多样性和第二类多样性的尺度她涉及的尺度还是小的。在尺度上应该是一个社区,而不是整个城市。

党党党:

怎样去看待书中提到过的自然形成的城市和规划过的城市呢?是要将新的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到像自然生成到平衡状态的城市那样呢?是这样的吗?

小编:

判断城市是否规划过度其实还是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如果产生了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就是成功的规划,好的规划也不是一味地切近自然生成,毕竟自然生长的很多东西是无序的。

再者,城市主要是由街区组成的。作者虽然是从小尺度的街区去讨论城市,这样对我们的建筑学科与景观学科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大家可以在这本书中学习到一些有用的街区设计手法和建筑环境处理手法。

bear:

说的就是辛辛那提这里。其实也很对,我们的downtown以写字楼为主,第二类多样性很少,不管是建筑的风格尺度,还是使用功能都不是一个欢迎人停留的态度。


编者按:主要用途之必要中,雅各布斯提出了时间与空间并作的概念。多样性的发酵需要在不同时间及不同空间中,尽可能让更多的人出现的街道。同时,对于一个街区或者地区而言,需要发展出尽可能多样的功能(主要功能与次要功能)。以避免因为单一发展方向最后导致经济上的凋敝——以及街区的衰败。

老建筑之必要性


党党党:

现在不是有好的商住两用的房子吗?

bear:

雅各布斯提到的商住两用的建筑也是有缺陷的,很多是短期的繁华不适合长期的发展。

君。:

老建筑可以带来混合用途和费用等等的多样化,为中小企业提供空间。但是老建筑本身并不能影响什么,关键还在于建筑所在的区域是否能支撑这种多样性的可能。

王亚韶:

所以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Harlequin:  

对地区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吧。

小编:

正面负面的影响可以从经济增长,住户的幸福指数,街区犯罪率,环境评定这些去考量,这个还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

bear:

还有个适用性的问题,欧洲很火的一种就是mix use住宅,但是在美国试用的结果就是无一成功。南橘北枳。所以具体的城市问题不可一概而论。

XX:

但是目前的状况貌似是有的老建筑的改造成本反而是大于新建筑的建造的。

bear:

不,老建筑的改造一定是优于新建筑。引用一段文字:

· The reuse of any building material in situ is more energy efficient than replacing it with a similar newly manufactured item.

· Half of al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re attributable to building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so it is imperative to limit operating energy.

而老建筑的更新包含了使用功能和空间和设备的更新。

Man姐:

人们还是多喜欢新东西。老建筑的存在必要性书中提到了是,老建筑有相对低廉的使用成本,但是实情是老建筑的保护还有更深的意思,文脉的延续。

XX:

六七八十年代的算是属于老建筑吗?如果算的话,总觉得使用功能跟不上现代生活。

Harlequin: 

可以举例么?有些古建是可以用现代手段去更新的,传统工艺反而负担更大,也要看具体的区域位置。

王亚韶:

我想问新城的建设是不适合雅各布斯的理论?她的理论感觉更像是针对于旧城的更新。

Kai:

那怎么看待在在老城区外建新城区?

小编:

老城区外建立新建筑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其实老城区的改造拆迁涉及了大量的民生工程,这个过程政府与开发商不是一体的所以角色很难扮演好。

rc:

我觉得从国内的大环境来看,我们不也正是从增量规划转型到存量规划吗?存量规划就是对已有的建设进行再利用。 所以旧城区的议题很重要。

bear:

美国有很多使用中的房子都是20年代建的,就是通过不停地更新,一直能被很好的使用。

对节能来说,老建筑一定是好过新建筑的,引用如下:

It is better to preserve than to repair, better to repair than to restore,

better to restore than to reconstruct. Adolphe-Napoleon Didron, 1839.

从节能角度来说,你内在使用功能变了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同时,并不是每个建筑的内在功能都有保存的意义。

DiDihht:

如果这样不就是老建筑外形不变,而内在使用功能都变了吗?

小编:

当然老建筑的更新就像bear说的不一定是我们通常说的整容改造,可能是在功能上去做一些文章。

Afan:

从经济学角度,老建筑的存在是必要的。

王梓人:

但是我认为老建筑在街道的存在率应当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不然感觉整个城市都像上海新天地那种也是受不了的吧。

bear:

对,这些建筑并没有保存它建造时的使用功能的价值,但是推倒重建是浪费资源的,而且新城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所谓的强制性的,一概而论的规划,这正是雅各布斯所反对的。

rc:

旧城区的改造无论从成本还是效益上都优于新的建造活动。关于新城建造的反例是鄂尔多斯的鬼城,地产泡沫带来了大量的建设但是供大于求,就出现了类似极端的城市化现象。

XX:

最近接触的一个旧房区改造,其中一栋是60年代的纺织厂建筑,在改造过程中拆掉了楼顶重新建造玻璃的空间,保留整体框架和外墙,但是改造成本很大,这样有意义吗?

bear:

如果他要建新建筑,也要做这个玻璃顶。

XX:

带有一定的历史沉淀感,又大大区别于传统建筑

王亚韶:

恩,旧建筑更准确一些。这个老建筑的更新我认为应该是涉及土地所有权的问题,雅各布斯所处时代的语境与现在中国毕竟不一样。中国是土地国有制,所以在老建筑更新的时候有时候是拆掉重建比改造老建筑更经济。

王梓人:

七八十年代的住宅要怎么改造?(6层以下 开间小)

bear:

 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不是说我能用一种方式解决所有80年代的住宅。如果是这样,就会成为一概而论的规划了。我们需要分析这片地区生发的多样性是什么?是更明显的首要功能还是更多的辅助功能?这也是为什么要有建筑师或者规划师的存在,因为这也是要设计的。

rc:

我觉得对于七八十年代的住宅要怎么改造如何改造的问题,这个真的要看基地所在地。我们保留的不是旧建筑本身而是背后的经济与文化的双重价值。所以保留的不是旧建筑本身,而是这种背后的价值关系。

王梓人:

也就是说也不是所有的老建筑都是要保留的,根据旧建筑的现在价值来决定是否重建或者改建?

bear:

It is better to preserve than to repair, better to repair than to restore, better to restore than to reconstruct.但并不是不存在reconstruct。

DiDihht.:

我想问尺度真的会作用于人的情绪吗?感觉很多时候提到八十年代老住宅,比如骑楼城就莫名有一种亲近感。而我分明是从来没住过。

小编:

亲切感感觉不仅来自建筑本身,还来自这种岁月的沧桑感,居住区域的原住民淳朴的生活状态等,是一个感官,视觉,触觉多方面的体验。

这个问题其实也可以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指导一个方向的,未来建筑,景观大尺度的开发规划其实已经很少了,非常多的是存量再规划,我们在做设计的学设计的时候也要多留意下这些方向。

君。:

类似七八十年代的工人新村这样大规模集体建造的住宅区,可以通过一部分新建筑的增加来慢慢使其形成多样化的可能么?

DiDihht.:

怎么去衡量旧建筑的经济文化价值呢?是不是城中村那些就一定有改造价值呢?

Dragonfly:

这个旧建筑,还是文物建筑,应该开始就要评判,再做经济分析。

rc:

“慢慢的”这个过程在书中就给了一个时间轴上的参考。这还是回到了雅各布斯自己的观点上。复杂秩序背后的有序其实就是经济要素在作用的。

王亚韶:

实际上在中国是不现实的,拆肯定拆一片,修比重建更经济是雅各布斯的观点。重建比修更有效益是现在中国开发商的观点。

小编:

在西方国家中更崇尚这种修复式的建造,街区缓慢地更新。

Harlequin:

我觉得还是要从当地经济发展出发,重建很多时候给当地经济脉络、历史纹理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君。:

但是自下而上也有一些很本土的做法在,上海工人新村有很多底层的住改商,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是也是在形成一些多样性。

bear:

这是政策问题,而不是自下而上催生的产物。

Harlequin:

国情不一样,自下而上的建造这条路比较艰苦。

Dragonfly:

城市的发展不能老是旧的,也不能一直盖新的,要综合考虑,现在太偏激了。外立面不能动,结构体系要变化,综合管网要重新改造,而这些都很需要花钱解决。

SHENGZHI:

自从汶川地震之后改造后的结构造价也不小吧。

Man姐:

而且大部分普通老百姓也喜欢新房子而不是老房子。

bear:

后面必然会做出整改。刚才提到的80年代的住宅楼怎么进行改造。有的可能在使用性和区位和结构保存度上是非常难以改造的,这也是我们走的弯路和必须付出的代价。

王亚韶:

所以在62年和雅各布斯这部书差不多的时间,美国还有一种观点叫倡导性规划。强调公众参与。

bear:

前提是这个街区满足四要素。

rc:

国内之前的大环境是通过以房地产为基础的土地财政迅速积累财富。我自己认为的是这是想要迅速积累起来的必经道路。可以参考美国的发展历史,城市是背后还是经济与资本因素。

Afan:

大家知道加入新建筑慢慢激活带动老建筑发展的具体案例吗?

十三幺:

马岩松的胡同泡泡?

Afan:

感觉类似胡同泡泡这种不是那种有具体规划的例子,就是没有给出整个带动激活过程的方案。是的本质还是经济。

雨来:

上次去北京设计周的时候看到MVRDV对鱼嘴儿胡同的规划,综合性超强…面面俱到。(图片来自MVRDV)




编者按:老建筑为什么留存?在雅各布斯的眼中,重要的不是老建筑本身,而是这种由于年代和时代测算而产生的经济学。城市中因拥有这种建筑年代上的差异,得以形成不同的经济效益——不同的经济构成的多样性因而产生。诸如中小企业,创意型产业等,可以由此孵化。

小街段的必要性


小编:

哪位同学可以概括一下这个章节?

rc:

这一章雅各布斯是把多样性的物理要素,通过街道长短的方式展现了出来。短小的街道,可以方便不同的人群在同一时间段内,更大程度的使用街道的功能,从而达到多样性的目的。书中的插图已经很清楚的展现了。而这些在之前的花园城市理论中是最不受重视的。他们重视的是干净整齐的大草坪。

小编:

我们可以结合一些例子来说说小街段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比如成都的宽窄巷子。

bear:

临街四个面。增加了沿街的表面积,我觉得能很清楚的看到小街段带来的优势。

rc:

对,增加了人群对同一个街区空间的使用几率。

Man姐:

感觉像是在打碎城市。

小编:

打碎街区吧,没到城市尺度。

Afan:

感觉是增加随机性活动的同时带动了活力~

bear:

同时增加了交通的可达性和便利性。

雨来:

同时也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Harlequin:

也有利于通风。

雨来:

好处多多~

bear:

忘了谁说的,北京之所以交通差是因为胡同没有很好的利用,小街道太少。大家都在主路上开,缺少了引流和分支。所以解决北京交通的一个方式就是开发车行小街道。

雨来:

感觉胡同有点和外面的城市分离开了。

rc:

是的,第二点就是小街段可以缓解交通压力。因为曾经支撑胡同的多样性资源被消灭了。所以梁思成预言了胡同的毁灭之日,就是北京城陷入混乱之日。

王梓人:

胡同的街道尺度有点小吧,而且个人认为胡同应该是步行空间,车行的话噪音啊什么的影响太大。

rc:

因为到达同一个目的地,相对的选择更多了,人流就分散了。

王亚韶:

书中有提到800英尺这个长度 大概240米吧 中国规划的主干路的间距为700-1200米 次干道350-500米 支路150-250米  按雅各布斯的观点 要分多小呢?

bear:

3英尺=1米

王梓人:

消音的话,加植被这种,街道变宽,还是胡同么?

bear:

首先downtown是单行。其次街道宽度小于很多中国街道宽度。中国街道一味做宽是没有用的。

小编:

那我们现在总结了一下小街段的优势,1。增加沿街面积,提高街区活力,也就是可以用在一些商业街区的局部设计中,比如宽窄巷子,2.是可以缓解交通压力,小街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分流。

bear:

必须打破block的尺度。

小编:

小街区也是单行的必要前提,这个我觉得三番做得错。


San Francisco

bear:

打破大体块的好处也可以体现。纽约三番很明显。三番有很多街道上都是尿味儿。比如main st.。街道还有个非常不能忽视的点就是停车。

番薯橙饼街:

太细碎的划分会不会增加车祸率?

Kai:

小街段如何考虑人流和车流的问题?

小编:

单行规划可以避免这个问题。也就是我们说的单向行驶,一般在美国都是按基数街道和偶数街道分,1.3.5……号大街正行,2.4.6……逆行。当然辩证得看小街段也是有很多弊端的。


New York City At Night

Harlequin: 

国内好多是在人行道停车,在道路停车,而港澳地区区分明显,是不有关单行规划有关?表示有所意识,但是不清楚具体怎么单行规划的。

王亚韶:

小街区增加目的地可达性的多重选择。但在商业综合体的设计中 多重流线有时候会增加选择的困难或者方向的迷失。

bear:

这是在cincinnati downtown的停车位置。一个街口有4个停车场,并且可以沿街停车。

小编:

小街段也会增加街区的犯罪率。

XX:

犯人也更容易逃跑和隐藏吗

bear:

还有很多你绝对不能去的街道

小编:

更多的阴暗空间,是滋生犯罪的温床

rc:

会增加灰空间。而且如果其他多样性要素又不具备,比如功能单一,或是使用时段单一。都会成为犯罪的温床。


Midtown Manhattan Map

君。:

书中的四个要素是需要同时进行的。

rc:

对,缺一不可。所以是多维度的逻辑。

Harlequin: 

但在中国,汽车基数相当大,开拓空旷停车场能解决停车问题吗?假如附近没有首要用途的地区。

Dragonfly:            

小胡同多,接触面必然多,对于商业发展,道路交通都是有利有弊,但我想就和细胞一样,应该是有效果的。

bear:

那就是停车楼。比如纽约很多小楼都做成了停车楼。

小街段应该讨论的差不多了。

小编:

OK,小街段的弊端主要是:

1.多重流线有时候会增加选择的困难或者方向迷失;

2.增加街区的犯罪率。

差不多总结下是这样,优势与弊端共存,需要与多样性的其他要素结合一起运行

Harlequin:

会不会连交通灯也变多了?

Dragonfly:

其实街区的功能应该多样化,不能和旅游景点一样,毕竟是生活,居住,办公,宗教等,才有生命力。

rc:

对,要素互相作用缺一不可。多样的多样性。

小编:

功能多样化也是小街段的优势。

君。:

对的,这就是整本书在讲的事情。


其实最近新出的炒得沸沸扬扬的规划新政“逐步开放封闭小区”追根述源正是在学习应用书中这种小街段的概念。


密度的必要性


小编:

OK,进入最后一部分

rc:

我觉得这一节,雅各布斯为高密度做了一个澄清。就是高密度并不等于衰败和混乱,相反是产生多样性的条件。她对高密度和拥挤做了区分:高密度是指在同一个单元中,居住人口合适,但是单元与单元之前的关系紧凑;而拥挤时指一个单元中的居住人口基数过大(但极有可能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关系松散)

Dragonfly:

浦东很多新规划的路,道路很宽,商业凌乱,生活很不方便。不适合人步行社交。

君。:

浦东就是书中的曼哈顿啊,活生生的。

小编:

我觉得浦东比曼哈顿差远了。曼哈顿有central park,而且Manhattan的街区是有很多小街段的功能非常丰富 ,逛街社交都是很适合的。

君。:

嗯,我是说书中对曼哈顿时间性不合理和人群多样性缺少方面或许有共通的地方。

王亚韶:

高密度 指高容积率低人口密度?香港的情况应该差不多吧。

Dragonfly:

高密度,我认为是一个小街区里有各种生命体,比如超市,牙医,幼儿园,邮局,小教堂等等。小街区就是为居民服务的,出门打个酱油,拿上肉,聊聊八卦,上班不远,上学步行,才是舒适,安全,放心的熟人圈子。

ST XX:

西安那种算好吗?

bear:

西安不算高密度。

Dragonfly:

我觉得我们古代西安的街坊,应该是像一个一个细胞体组成一个大城市。

小编:

这个合适应该要根据具体情况吧。如果你们要研究某个街区合适的密度肯定要去做大量的研究的,从交通,经济,年龄结构,教育水平,各方面综合分析得出结果。

UXIE…:

所以说到底还是要看是否促进多样性。

Harlequin:

基础资源的分配很重要。

君。:

高密度是为了提供足够的人流来满足多样性的。

小编:

说到底是这个街区的住户感到生活方便身心愉悦,啊哈哈~

rc:

下楼就可以打酱油

 XX:

有了网购,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吗?

王梓人:

高密度可以在经济的条件下满足不同人对于不同功能的需求。

bear:

网购是在多样性不足的情况下催生的产物,个人觉得。

Dragonfly:

还有我觉得高人流,不是所有人都去政府门前打卡,应该是先方便当地人,再方便必要的旅游或办事人员。

王梓人:

感觉这样看起来蛮好的。

XX:

所以也算是符合国情产生的。

bear:

这就是第一种多样性。

梁海珊:

感觉网购和外卖火了之后,社区不是更缺少交流与活力吗?这样不是恶性循环吗?

Man姐:

有没有可能中国就基本保持现有的密度以及多样化状态,靠快递外卖走一条新的路子。


有关多样性的一些神话


小编:

OK,高密度差不多了,我们继续

最后这个其实是总结性的段落,也就是概括了前面我们提及的内容。

rc:

这一章雅各布斯主要讲了多样性与一体化审美之间的天壤之别。就是多样性也许会带来城市面貌上的混乱,实则是高度有序的发展。所以可以理解为对之前的再一次总结。


编者后记: 在Weekly Reading第一期的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大家对严肃的学术讨论的渴望,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说明,对于一个学术观点的真正了解,其实是建立在更广阔的知识体系之下的。抨击或支持一种观点,需要详熟地了解同一时期的其他相同或相反观点。而这并非是读一本书可以解决的,长期积累需要交给时间。所以请继续期待下一期Weekly Reading “新旧之间”。我们将继续就建筑与城市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敬请期待。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