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胶知识库丨古代医经典籍论阿胶

 lin-lian 2016-08-18



编前语:

汉代,《神农本草经》载,阿胶“主心腹内崩,劳极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痛,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


东阿的阿胶汉唐至明清一直是皇家贡品,对其主治功效,历代医家均有论述。




汉代时,阿胶为临床常用之品,多取其滋阴补血、安胎止血之效。仅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应用阿胶的方子就达 12 种。


《伤寒论》有治疗阴虚阳亢、心烦不得卧的黄连阿胶汤,即用阿胶9克,配以黄连 5 克,黄芩、芍药各 9 克,鸡子黄 2 枚。此方取阿胶滋阴之功,实为后世用于治疗阴虚之证的范例。同书的炙甘草汤,方用炙甘草 12 克,台参、阿胶、麻仁、桂枝、麦冬各 9 克,生地黄 20 克,生姜 6 克,大枣10枚,酒水各半同煎,分服。全方益心气、养心血、振心阳、复心脉,亦是用阿胶滋阴补血的先驱。




又如《金匮要略》中的胶艾汤,用川芎、甘草各 6 克,阿胶、艾叶、当归、芍药各 9克,干地黄 12 克,水煎去滓,放入阿胶溶化温服。治妇女冲任虚损所致的崩漏下血,月经过多,淋漓不止;产后或流产损伤冲任,下血不绝 ;或妊娠下血,腹中疼痛者。诸证病情虽有不同,但都以出血为主要症状。该方取用阿胶,既有止血之功,又有补血之用。更与暖宫止血的艾叶配合,成为调经、安胎及治疗崩漏、胎漏的要药,亦为后世养血止血、调经安胎的祖方。


晋唐时期,阿胶的显著疗效,对后世将其视为调补馈赠之品,起到了一定作用。



唐《药性论》称阿胶“主坚筋骨,益气止痢”。《千金食治》又谓其“治大风”。这个时期,既取其做补益药饵以食疗,又常取其止血以治疗出血诸症。



唐代《元和郡县志》记载,太宗时,派遣大将尉迟恭光临东阿县,封存阿井,宣布至此之后,当地闲杂人等一律不得私启井封,制造阿胶,否则杀无赦,只有官家才可以“启封而取水”、“熬胶进贡”。




据说当年还是秦王的李世民金戈铁马,大有一统天下之势,但在山东境内,却遇到强人王世充。一阵厮杀下来,李世民小受顿挫,人困马乏,遂引军进入东阿县休整。东阿人就以驴皮阿胶熬汤来拥军,大队人马第二天精神焕发,一鼓作气打败了王世充。自此李世民对阿胶的功效赞不绝口,列为贡品。盛唐人开食补阿胶之先例。



宋元年间,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国家医药编纂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整理重要的医经典籍,大大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发展。由于大量方书的出现,对阿胶的认识也更加深入。如《日华子诸家本草》谓阿胶“治一切风,并鼻洪、吐血、肠风、血痢及崩中带下”。可见此时除继用阿胶治疗各种出血症外,对于大便秘结、肠风下痢、阴虚燥咳亦常配伍应用。由此可见,阿胶不仅用于止血较汉、唐范围更广,又可用其治疗咳喘、便秘,以至目疾诸症。




明代李时珍在总结前人用药经验的基础上,在《本草纲目》中称阿胶“疗吐血、血淋、尿血、肠风、下痢。女人血病、血枯、经血不调、无子、崩下、带下、胎前产后诸病。男女一切风病……虚劳咳嗽喘急,肺痿唾脓血……和血滋阴,除风润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调大肠”,该书全面系统阐述了阿胶的效用范围。


其特别提到东阿水,“阿井在东阿县,有官舍禁之,其井乃济水所注,取井水煮胶,用搅浊水则清。故人服之,下膈疏痰止吐。盖济水清而重,其性趋下,故治淤浊及逆上之痰也”。




在这一时期的临床应用中,尤以止血、治痢为多。《古今医鉴》中则载有胶艾四物汤,用阿胶珠、艾叶(醋炒)、当归、白芍、熟地黄各 10 克,炒蒲黄、黄连、黄芩、生地黄、地榆、白术、川芎、甘草、栀子各 5克,水煎,空腹服,治血崩。此时阿胶止血的功用多见妇女疾患。


至清中叶,阿胶的功用进一步扩大。《纲目拾遗》中指出,阿胶能“治内伤腰痛,强力伸筋,添精固肾”,提出了阿胶补肾的作用。




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中亦说 :“既入肝经养血,复入肾经滋水。水补而热自制,故风自尔不生。”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在汉代张仲景炙甘草汤、黄连阿胶汤的启发下,根据温病易于伤阴的病理变化特点,以及阿胶善于添精补肾的作用,又创制了多种治疗轻重不等的虚风之方。





本文版权归百年堂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文出处有误请提醒制作人:百年堂.天玑部.不懒





百年堂熬文化和匠文化




百年堂血珀天胶



良心百年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