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理卓别林的人道主义关怀

 莲心依依638 2016-08-18

”The End” ,大屏幕上出现熟悉的单词,几个观众带头鼓掌。这种场景我经历过许多次,没什么大不了的。但今天我终究忍不住眼眶湿润,抢在大批人群散场前第一个冲了出去,不想被人撞见我的狼狈不堪。

今天放映的是,查理卓别林-【淘金记】。

TIFF CINEMATHEQUE夏季特别展映电影里,出现了重制版【The Gold Rush】。这部电影在1925年首次发行,之后卓别林于1942年对这部电影重新进行了配音,字幕以及音效调整,发行后替代了老版本。我一直认为,电影产业100多年的发展史中,有两次重大的技术进步虽说不可逆转,但也确实给电影人带来了创作方式和表现手法的挑战,也向观众的观影习惯和解读方式造成了不小的麻烦。这两次势不可挡的进步就是黑白默片时代的结束以及3D技术的应用。

当然,卓别林的电影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默片,但与其后期拍摄的有声电影相比,早期经典作品【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以及【淘金记】等,我姑且不负责任的称他们为“默片”。所以,1942年卓别林尝试用新技术为这部20年前的老电影换新装时,观众的接受程度两极分化,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又是一次新技术对电影影响的辩论。

于是,vintage风格的忠实拥趸在几十年后对原版进行了修复。这次上映的重制版拼接了私人收藏者所藏原版以及1942年版,进行再次剪辑和画面处理,力图还原最初版本的风采。由于片源质量的不同,影片中出现了明显的亮度和画质的不同。科技这一次以为数不多的完全正面姿态出现,数码修复拯救人类经典,科学技术延续电影文明。

我早早买好生日当天的电影票,提前进场,带着近乎朝圣的心情坐在影厅最中间的位置,和我最尊敬的人道主义电影大师查理卓别林一起过生日。

屏幕上依旧是那个我们熟悉的形象,旧拐杖,破礼帽,大头皮鞋和肥大的裤子。他从来不是光鲜亮丽的上流人物,哪怕在【淘金记】的结尾变成了百万富翁的他也仍旧阴差阳错的穿着这身旧行头。他是【城市之光】里食不果腹的流浪汉,是【摩登时代】大萧条时期流水线上的普通工人,在【大独裁者】摇身一变成长相酷似希特勒的犹太理发师。

我庆幸这些伟大的作品诞生在黑白时代,没有炫目的色彩分散当代人观影时残存不多的注意力,对比度强烈的画面里所有的焦点都放在卓别林惨白的面容和必须夸张的肢体动作上。那场留名影史的“小面包舞”绝对不是喜剧场景的典范,它因卓别林那种严肃专注、腼腆自嘲的表情,更透露出小人物的无奈和悲哀。

【淘金记】面包舞片段

作为卓别林的早期作品,我认为【淘金记】未免落入了美女和有钱人终成眷属的俗套,在卓别林扮演的淘金者成为百万富翁前,女主角Georgia对他的感情一直模棱两可,甚至拿他取乐。但结局在甲板上相会时,卓别林暴露了百万富翁的身份,二人便顺利成章的终成眷属。虽然这部作品被很多人甚至卓别林自己认为是他最好的作品,但这样的结局处理绝对弱化了电影想要表达的理想。

6年后上映的【城市之光】,这种让人不适的俗套或者谄媚彻底消失了。卓别林扮演的身无分文的流浪汉遇见双目失明的卖花女,他参加拳击比赛,想尽办法挣钱为盲女治病。两年后,含冤入狱的卓别林出狱后,远远的温暖的看着因为他的帮助而重获光明并拥有了自己花店的卖花女。在1931年经济衰退的城市里,卓别林献给我们一部爱情电影,这样纯净的爱情点亮了冰冷淡漠的城市。

影片结尾,重获光明的卖花女抚摸着卓别林粗糙的面庞,辨认出他就是一直支持资助自己的那个“有钱人”时,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黑白单调的色彩迸发出绚烂的人性光芒。站在她面前的卓别林实在算不上一个有钱人,他甚至没有一身体面的衣服、没有一双合脚的皮鞋,他是一个刑满释放的流浪汉,一个在大街上被人唾弃的失败者,一束颓败萧条时期的城市之光。

查理卓别林---最伟大的人道主义电影大师,几乎没有会反对这个称谓。在纳粹恐怖占领整个欧洲的1940年,【大独裁者】上映。这部影片的历史意义超越了影片本身,以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直指纳粹最高领袖、人道主义的最大敌人—阿道夫希特勒。

卓别林在片中扮演犹太人理发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负伤失去记忆。大独裁者Hynkel(隐喻希特勒)上台,使整个欧洲笼罩在黑暗中。犹太人理发师查理被迫外逃,由于与Hynkel容貌相似,阴差阳错的被误认为是元首Hynkel,闹出许多啼笑皆非的笑话。相信很多人都记得影片结尾处查理作为“元首”时发表的演讲。那场表演中身材矮小的卓别林从角色中跳出,用自己的声音,挥动自己的手臂高呼,“独裁者终将死去,他们从人民手里夺取的权力终将归还人民。'

【大独裁者】民主的演讲

这部电影从筹备拍摄到上映之后很久,都不断遭到德国外交人员和美国法西斯支持者的阻挠。但卓别林毫不让步,公开向纳粹挑战,“当希特勒在煽起疯狂的时候,他必须受到嘲笑”。卓别林在这部影片中用尽他所有的表演天赋,夸张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对战争罪犯希特勒进行了体无完肤的嘲讽,其中几场“希特勒”演讲的戏中卓别林用类似德语的胡言乱语(其实是毫无意义的语句)发表蛊惑人心的演讲。他用这种方式对希特勒众所周知的煽动蛊惑的演讲风格进行了360度无死角的讽刺。

这部电影之后,卓别林的电影事业也几乎全部转向美国,在纳粹欧洲,他最终丧失了他的家园。

“不就是个喜剧演员呗” 我曾经听到这样的评价。

在最后,我觉得我有必要告诉怀着同样态度的人,文中提到的几部电影包括卓别林的大部分电影,均由他本人编剧导演。在那样一个动荡萧条黑暗的年代,他给我们讲了一个个关于人性不灭的故事。

致上世纪最伟大的人道主义战士---查理卓别林


转自个人公众号【精神树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