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天下莫强焉
贾学平/搜集整理
晋{原称唐,姬姓,第一代国君姬叔虞也称唐叔虞,周武王的小儿子,周成王的弟弟,字子于}。
晋国公、侯谱序表:
唐侯{叔虞}
晋侯{燮父}
武侯{宁族}
成侯{服人}
厉侯{福}
靖侯{宜臼}18年{靖侯17年为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
釐侯{司徒}18年
献侯{藉}11年
穆侯{费王}27年
殇叔4年
文侯{仇}35年
昭侯{伯}6年
孝侯{平}16年
鄂侯{郗}6年
哀侯{光}8年
小子侯3年
缗侯28年
曲沃武公2年
献公[诡诸]26年
惠公{夷吾}14年
文公{重耳}9年
襄公{欢}7年{襄陵县因襄公而得名}
灵公{雍}14年
成公{黑颠}7年
景公{据}19年
厉公{寿曼}8年
悼公{于周}15年
平公{彪}26年
昭公{夷}6年
顷公{去疾}14年
定公{午}37年{公元前475年,赵襄子从晋分离建赵国,战国纪年开始}
出公{凿}23年
哀公{骄}18年
幽公{柳}18年
烈公{止}27年
孝公{颀}20年{公元前369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三家分晋,晋绝不祀}
晋国建都唐{今山西翼城}。历经695年。有国君36位。曾八迁其都:古绛{绛县}、左邑{闻喜}、新绛、曲沃、晋城{襄汾}、新田{侯马}等地
太史公(司马迁)赞曰:
天命叔虞,卒封于唐。桐圭既削,河汾是荒。
文侯虽嗣,曲沃日强。未知本末,祚倾桓庄。
献公昏惑,太子帷殃。重耳致霸,朝周河阳。
灵既丧德,厉亦无防。四卿侵侮,晋祚遽亡。
据李鄂发老先生考证,燮父,襄陵(今襄汾县)人,改唐为晋,建立晋国最早都城,居晋水之阳,即今襄陵地面。在襄陵北街有阳圣殿、金库、点将台、桃园等遗址。
据晋史专家邱文选老先生考证:“自公元前669年,晋献公迁都故绛(今襄汾县赵康镇晋城)至公元前585年晋景公再迁新田(今侯马市),历献、惠、怀、文、襄、灵、成、景八君85年。
今故绛(晋城)遗址,巍峨雄伟,址内有献公斗鸡台、文公点将台、骊姬梳妆台,宫殿遗基犹存。1961年定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附:“晋国天下莫强焉“的故事
——普救寺里赋词迷
山西省永济县城西南27华里的普救寺内,有一座高塔和三孔佛洞。高塔原名“舍利塔”,又名“莺莺塔”,是座高十三层的方形砖塔。这里就是《西厢记》故事发生的地方。
有一次,有个文化人来到普救寺游玩,触景生情,深深被张生和莺莺反对封建礼教
和争取婚姻自由的事迹所感动,便用谜语的形式向人们介绍《西厢记》的故事梗概。其谜面是一首词:
普救寺,草离离,
花园中,或借栖,
情侣二人有相约,
一炷香,卜神祗。
薄暮日西沉,
张生长别离,
虽有约,负佳期!
噫!错道白马将军来矣!
谜底共七个字,连成呀圣孟子《孟子》中一句。
这首词好长时间没有人能猜出。后来,有个老学究,不仅“四书”、“五经”可以逐字逐句背下来,而且对《牡丹亭》、《西厢记》等也有研究。他把这首词逐字逐句作了解释,人们听后无不叹服老学究的学问高深。
他说:
“普救寺,草离离”,是“普字去掉上面两点,为”晋“字;”
“花园中,或借栖”,是“园”字中去掉“元”加“或”,为“國(国)”字;
“一炷香,卜神祗”,“一”、“卜”合为“下”字;
“薄暮日沉西”,是“暮”去“日”,为“莫”字;
“张生长别离,虽有约,负佳期”,是“张”去“长”,为“弓”字,“弓”与“虽”合为“强”字;
“错道白马将军来矣”,隐“焉”字(意为错将“焉”字当作“马”字)。
合起来为“晋国天下莫强焉”七个字。
(贾学平选自赵濂老先生的《中国历代谜语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