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寺古观象台

 共同成长888 2016-08-19

                                        陶寺古观象台

  陶寺古观象台,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乡东坡沟村,2004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几位专家在此考察时发现了4100年前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

    该观象台呈半圆形平台,有三个圈层的夯土结构。第一圈的半径大约18米,第二圈大约有24米,第三圈大约为50米。在第一圈内,有11座夯土柱,夯土柱由西向东方向呈扇状辐射排列。据考古专家说,这几座夯土柱上面原来竖立着11根石柱,石柱高约5米左右,古人透过柱与柱之间15至20公分的缝隙观测正东方向塔儿山日出的上切与下切,上切是日出时太阳与塔儿山的上切线,下切是太阳出山的一刹那与塔儿山的下切线,以此来确定当时的12个节气。经与现在农历时间比较,实地模拟观测后,节气时令精度十分高。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专家和部门天文学家的初步结论,该观象台形成于公元前2100年的原始社会末期,比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英国巨石阵观测台(公元前1680年)还要早近500年,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

  东坡沟观象台是由一个观测点和13根柱子组成.根据考古遗迹推测,观测夯土柱之上应该建石柱,将观测缝留出.陶寺观测者身子直立立足于观测点核心圆上,透过某个高耸的石柱间缝,观测早上日切于崇山颠峰时是否在缝正中.如果在正中,则是陶寺历法中某一特定日子.自2003年12月22日冬至至2005年12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山西队进行了两年实地观测模拟,初步了解了陶寺文化冬至到夏至再回到冬至一个回归年的历法规律.

  在这12个柱缝当中1号缝没有观测日出功能,其余11个观测缝除2号缝观测冬至、12号缝观测夏至各用一次外,其它9道缝皆于上半年和下半年各用一次。也就是说,当时的陶寺仅有20个节气。

在山西博物院的文明摇篮展厅,作了一个陶寺观象台的场景复原,通过光电影,真实再现了观象台用以观测天象的功能。

 

                                               (贾学平2012年8月26日星期日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