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月28日),在山西临汾的陶寺遗址,考古学家通过4000年前的古观象台,观测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这一天早上,太阳刚出陶寺遗址东部的塔儿山的时候,阳光从观象台柱子8号缝照进来,照射到了观象台中心的观测点上,也就是说阳光、8号缝、观测点三点一线,再一次验证了3月28日是一个节气,也就是4000多年前的“清明节”。 天欲亮塔儿山朝霞▲ 太阳透过8号缝,形成光带,打在观测点上▲ 据考古专家多年的研究,认为陶寺观象台可以观测20个节气,每逢节气这一天,阳光通过观象台上不同的缝隙,照射到观测点上。在陶寺遗址的观象台上,冬至、夏至与今同一天。春分早约三天,秋分晚约三天,其它节气相差天数较多,今年清明节就差7天。这或许是太阳运行轨道4000多年来的变化造成的,也或许4000多年的节气与今天的节气本来就有很多差别,具体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陶寺遗址,是传说中上古帝王尧的都城所在地。这里发现了上古城墙和宫殿遗迹,还出土了很多精美的文物。 遗址全景沙盘-从塔尔山看遗址,观象台就在前方右侧,还可看到城墙、墓葬和宫殿区▲ 陶寺遗址发现的城墙遗迹▲ 遗址出土的鼍鼓复原▲
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尧,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在中华文明中地位如何? 2000多年前,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两次用“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来评价4000年前的帝尧,意思是说,“尧就像太阳一样温暖,众望所归;像云彩一般灿烂,让人仰望。” 孔子说“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是把尧当作自己思想主张的起源。在儒家经典中,尧是一个仁德、智慧的圣王。他知人善任,“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大公无私,禅让帝位,注意民生,发展科技(天文地理历法),“富而不骄,贵而不舒”,深得百姓爱戴。孔子称赞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地位极为高大。班固还把他称为“众圣之主,百王之长”。 诸子百家几乎全部承认,尧是理想的圣王明君,只是各取所需,儒家称其仁德,法家则称其善治,墨家称其尚贤节用,屈原称其举贤授能…… 尧出身高贵,原先是一个方国的首领(唐侯),后来因为贤明盛德,被推举为天子,时年十六岁。他治国开明,有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决断力,又善于听取大臣和百姓的意见。他还是一个长寿的人,活了一百多岁。他去世时,百姓如丧考妣,天下乐声不闻。 尧还有哪些特征? 在另一些文献中,尧是一个高大的人(身长十尺),天生异相,眉毛带彩色(眉分八彩),虽然贵为“帝”,生活却极为简朴,穿的是粗布兽皮,吃的是粗粮野菜汤,住的是土台阶的茅草屋。 他教人用健康向上的音乐舞蹈教化百姓,还发明了围棋…… 总之,尧的时代是理想时代,尧的国度是理想国度,后世文人称为尧天(尧年、尧时、尧世、尧历),尧是理想的圣王明君,是仁德的人(尧仁、尧心),聪明有智慧的人(尧聪),长寿的人(尧寿、尧龄),简朴的人(尧阶),尧还代表尊贵、吉祥、恩德、美好的含义(尧祥、尧云、尧雨露、尧蓂、尧酒、尧尊)。 历代帝王在祭祀尧的时候,对尧舜的身份定位,最初是祖先,之后是圣王,最后还尊之为帝师。称赞他创业垂统,功德并隆,泽被后世。 为什么很多考古学家认为这里很可能是帝尧之都呢? 古人认为,尧的都城在平阳,平阳就在临汾。在临汾,有很多与尧相关的民俗、地名和传说。这里有尧庙,尧陵,还有崇山、尧山、尧庙镇、尧庙村、尧都村、尧上村等。当地的老百姓还管太阳叫“尧王”。尧庙、尧陵最早是什么时候建的,至今仍然说不清楚,可以确定的是,尧庙在西晋就已经有了。到北魏时期,尧庙及与尧相关的风物己经多处存在。在漫长的历史中,这里留下了以尧传说命名的景观地名如此之多,丰富而生动,都是传颂帝尧美名,纪念帝尧贤德,说明尧文化已成为临汾所在的晋南地区深刻的集体印记。 陶寺遗址文尧朱书扁壶▲ 在陶寺遗址出土的朱书扁壶上有两个符号,陶寺考古专家何驽先生认为是“文尧”二字,得到很多学者的认可。陶寺遗址的年代4000多年前,也与上古的传说的时代相契合。史书说帝尧时,曾命羲、和兄弟分别观测天象,定出二分二至日,作为划分四时的标准,陶寺的观象台,很可能就是当时观测天象的地方。 考古学家认为,一系列的考古证据链表明,陶寺遗址在年代、地理位置、陶寺遗址的内涵、规模和等级以及它所反映的文明程度等方面,都与尧都相当契合。目前,没有哪个遗址像陶寺这样与尧都的历史记载等方面如此契合。 所以,越来越多的学者相信,陶寺遗址极有可能就是尧的都城。目前考古工作还在继续,寻找更多的证据。
|
|
来自: 木头1018 > 《考古 博物馆 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