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八姐今天接到360内部的许多位童鞋爆料称,在结束私有化之后,近期360正在进行大规模的业务调整,对各种非核心的业务进行精简。 有爆料的小盆友举例称,360行车记录仪团队本来是独立的,现在已经被调整到其他部门了。而搜索业务的各个部门也在做大的整合,整合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裁员。移动端的各个应用团队也是调整的重灾区。 另有数位与360关系密切的童鞋说,许多360内部的团队已经被吹风说要进行调整了。而调整的方向是,对已经投入了一段时间、但成绩不大或者难以赚钱的业务进行精简甚至直接砍掉。 不过,八姐也听说,360的内部调整很多还处于“发酵”和内部吹风阶段,还没具体实施。 至于说为何要在这个阶段调整业务,有的童鞋说,这是为了控制成本。也有童鞋说,360对各业务线进行梳理也是对的,过去好几年以来,360做了大大小小的各种产品,特别是在智能硬件领域,这些项目中很多需要调整风向,有些跟风的项目没有做大也需要砍掉。 当然,是不是调整业务也与360私有化后回归A股有关呢?是为了控制成本,业绩好看以便顺利上市?八姐就不知道了。 八姐就360内部调整的事情咨询了周鸿祎本人,他并没有回复。(哼,表示桑心。。)八姐也询问了360公关部的相关童鞋,其表示并不知情。 最后,放上周鸿祎在今年年初内部年会上的一段感叹: 我想讲360一个组织结构,其实从一年半前已经在调整了。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经营哲学。 每次开年会我和老齐都很纠结,心里是悲喜交加。喜的是看到这么多同事,公司日益壮大,按世俗的观点,就是公司越来越大了,其实我蛮悲伤的,因为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从前我能叫出每个人的名字,经常能和大家一起吃饭,一起聊天,今天很多员工一年只见过一次。我知道这样做不对,但我不知道怎么让一个大公司还能像小的创业企业那样去运转。 所以,我经常在想说,怎么能让公司做到今天这样的规模,保持创新,保持创业文化,我们试图引入各种各样的高管,试图引入各种各样的培训,试图引入各种各样薪酬制度,但好像看起来很多东西都是矛盾的。 就像你公司大了,就像一个人已经200公斤,你还让他身轻如燕,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今天公司几乎别无选择,我和老齐两个人保持了创业文化,我们是天生的创业者,但确实很多创业的做法简单地把它复制到今天6000人的队伍,对我们俩确实是个挑战,但我们又不能沦落成一个大公司,繁文缛节,文山会海,程序复杂。 因为业务凑合着还能苟延残喘,但在今天创新的业务和旧的业务上我们都面临着二次的创业和二次的创新,如果创新的团队不能够有一种机制,能够像创业者那样真正地去思考,去塑造它团队的文化,那我刚才说的所有东西都将是泡沫,都将是空中楼阁,因为战略不仅要能想到,还要能够做到。 当时,周鸿祎给开出的药方是鼓励员工内部创业,成立独立公司,360成为集团,下面各种公司。那么,这会不会又是其中的一步呢? |
|
来自: buiqngchu1991 > 《IT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