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编辑讲堂】浅谈编辑与审稿专家互动的必要性

 茂林之家 2016-08-19



审稿是科技期刊编辑流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其过程绝大多数由初审(编辑完成)、专审(同行专家完成)和终审(编委会或主编完成)组成[1],是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保障。其中,同行专家的评审意见是判断该论文学术水平、创新程度的主要依据,也是确定该文章能否发表的重要一票。科技期刊收稿涉及的学科面越来越广、专业越来越细化,编辑根本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每篇稿件都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专家在这时就发挥出了积极作用;同时专家虽然在本学科本专业的相关问题上具有深厚基础,但对相关期刊刊出文章的界限比较模糊,编辑就此可以提出本刊的具体标准和建议。因此,编辑与审稿专家互动是很有必要的。

1、邀请专家进入审稿专家库时与专家互动的必要性


一个合格的专家审稿人的专业素养应是站在本学科前沿, 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本学科最新信息;品性素养应是有较强责任感,把审稿当做是自己工作的一部分认真负责地进行[2];其次就是对期刊的审稿工作抱有一定的热情,最后审稿专家还应有相应充足的审稿时间[3]。这就需要编辑查阅分管栏目相关学科的研究动态,了解相关人员的具体情况。

当然,专家对该期刊的认可程度也是促成该环节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部分,这就需要编辑在了解专家专业与意愿的同时,积极主动向专家介绍该刊的基本情况、规模、发展现状与未来规划,让专家在心理上成为该期刊的一份子,愿意在审稿过程中与该期刊一同成长。对审稿专家的邀请形式包括口头、书面,现多采用书面方式邀约经专家同意。

编辑和审稿专家通过最初过程中的频繁互动,增加了熟悉感,从陌生人变成了朋友,从而迈出了合作的第一步。

2、送审前编辑与审稿专家互动的必要性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学科划分越来越细这一块也给编辑在选择审稿专家时带来了很大难度。编辑在送审前与专家应进行频繁互动,在过程中了解专家最近的课题方向、关心重点,即使是同一专业,如果当前专家恰好不是该类课题,就会花费专家大量时间查阅文献资料,这样不仅降低了审稿速度,拖延了审稿流程,又给专家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这就要求编辑与专家在送审前要进行充分地互动,完全了解专家的即时状态与研究重点,若实在拿不准,还可先通过邮件把摘要发给审稿专家审阅一下,待专家回复后再作出判断。送审时做到了“精准投放”,不仅为审稿专家节省了时间,而且提供的都是他们比较关心的研究内容,激发了他们的审稿热情,同时大大缩减了审稿时间,使程序更加流畅。

其次,送审前与专家积极互动有助于编辑及时掌握专家的具体状态,如出差、出国、身体不适、课题烦忙,这样就避免了文章一送审就了无音讯,超过限期编辑才得知原因,从而延长了审稿周期。

送审前编辑与审稿专家的互动成为了一篇稿件流畅审理的良好开端。

3、送审后编辑与审稿专家互动的必要性


由于送审后,每个期刊的送审形式不同,有些期刊是送纸质材料,有些是以邮件形式,但大多数是以系统上传形式进行,专家由于工作烦忙可能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有了需要审理的稿件,这时候就需要编辑主动与专家通过电话或电子邮箱等形式取得联系,告知他的工作量,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时间。

其次,专家在审阅一篇稿件时往往有较多的疑惑,如有的稿件虽然写作规范、数据真实可靠,但创新性不强、研究水平一般,质量只能评价尚可,如果审回意见为通过会不会给编辑带来困惑,以后对该类文章的初审就会酌情考虑?有的稿件创新性虽不强但研究深入、内容丰富,但这种文章如果刊登了会不会在鼓励大家做课题只要借鉴前人,注意指标的广泛、深入即可?有的稿件创新性虽强但适用范围不广,如果刊登了对读者的借鉴作用不大,那这种文章有刊发的意义吗?有的稿件仅对实验条件进行了简单优化,但逻辑清晰、条理性强,如果刊登了会不会给学生一个实验条件尽量简化的提示?等等……,这时候编辑就显出了重要作用,在送出稿件后一定的时间,就应该和审稿专家主动联系,关心专家在审稿过程中的困惑,自己有把握的给予肯定回复,没把握的咨询主编或两方探讨完成。

在送审后,编辑与审稿专家的互动,不仅使审回意见更加完善、客观,同时也加速了审稿进程。

4、读审回意见时编辑与审稿专家互动的必要性


审回意见出来了,编辑需对文章进行退修或退稿。在该过程中,编辑不应仅简单复制审稿专家的意见,而应在全面通读文章、了解大体框架、理解作者本意的基础上,仔细阅读审回意见,深刻领会专家意图、细致分析所提意见的客观性。比如有的审稿专家对稿件产生误解,得出了有失偏颇的审稿结果,这时编辑应换位思考,努力寻找审稿专家得出“无理”结论的合理理由,在与专家互动中将作者的观点进行有技巧、理性、非常职业地阐述出来,在和缓的解释中阐明真实写作意图,从而促使审稿专家转变看法,最终认同作者的观点[4]。而有时由于编辑在初审和再审中思路的变化,对一些审回意见为通过的稿件,在退修时觉得完全不能刊用,这时候就需要编辑和专家充分互动,尽量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在矛盾中找到一致的解决方法,从而能更加客观地对文章提出意见。

其次,虽然审稿意见出来了,但有些专家也许限于审稿篇幅或审稿的书写形式,对某篇文章意犹未尽,很愿意和编辑再探讨一下它的规范或思路,这时候如果编辑主动联系专家无异于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把文章上未尽之事聊个通透,沟通之后,专家的心情是愉悦的,对下次的审稿是期待,而编辑也提高了专业水平,巩固了基础知识。

在读审回意见时编辑与审稿专家的互动,不仅可以使文章意见更加客观、专业,编辑水平提高,同时两方的友谊也随着意见的碰撞逐渐加深。

5、日常编辑与审稿专家互动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 许多专家在繁重的自身工作之外还担负着大量的审稿任务, 他们不辞辛劳、无私奉献,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期刊质量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在工作中是编辑的榜样,专业上是编辑的老师,生活中是编辑的朋友,情感上是编辑的兄长,编辑在与审稿专家的日常互动中不仅得到了鼓励、更看到了事业前进的方向。由于科技进步使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不断涌现, 在审稿工作中,专家面对的难度也大大增加, 所需的时间和精力成倍增长。编辑应理解专家审稿的辛苦, 日常多与审稿专家互动,使专家在情感上倾向于自发、自觉、自愿进行审稿。对本地的审稿专家,编辑应借助定期审稿会、年会形式进行联系、沟通;对外地审稿专家应不时发送慰问短信、邮件,让他们感受到编辑的热情不随距离的远近而改变。

平时双方的互动就像大海上的微风,让编辑与审稿专家友谊的小船越行越远。

6、小结


若想让专家审稿这个流程分外轻松、流畅,编辑就应在邀请专家进入审稿专家库时、送审前、送审后、读审回意见时及日常这几个环节上加强同专家的互动,这不仅需要编辑的爱岗敬业、聪明才智、也需要细致与耐心。

参考文献

[1]陈青莲.科技期刊提高专家审稿质量的有效途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4):105-107.

[2]陶范.审稿专家的责任和权利[J].编辑学报,2010,22(6):475-477.

[3] 宫福满.选准审稿专家是关键— 与朱远丰等同志商榷.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J].19 9 9 , 10 ( l ) : 1

[4]赵大良.科研论文写作新解———以主编和审稿专家的视角[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128.





作者简介:张静,中国药房杂志社第三编辑部 编辑。研究方向:编辑学理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