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子叶包是一种节日的点心,它与街头常见的凉糕(也叫洋糕)一样,均属发糕一类,不过它比凉糕更香甜。主要是它的“身上”蕴藏着桐子叶那大自然的芳香,比粽子的粽叶香更纯真、更让人喜爱。 制作桐子叶包最关键的是桐子叶。桐子树,是我们这里的一种俗称,其实它的学名叫油桐树。因为那树上结的果子里面的核,可以用来榨桐油。记得童年时,桐子树在村后的山坡上随处可见。每当春风一吹,白中带红的桐子花就开了,满树一簇一簇的,虽称不上姹紫嫣红,但挂在还未长叶的树枝上,却是格外的清新朴素。 等到夏风一来,桐花凋谢了,嫩绿的桐叶就从树枝中冒出,慢慢地长成宽大翠绿的了,一片片在风里摇曳。桐子树的枝干比较粗壮,韧性也好,不像泡桐树那样生长快且脆浮,那柔软的枝条交错有序,且是一颤一颤的。在童年的记忆中,我最喜欢和小伙伴们爬桐子树玩。这时的桐子树已是枝繁叶茂,比巴掌大郁郁葱葱的桐子叶不但能遮住刺眼的阳光,也能给我们一片阴凉。爬上树干,踏在柔韧的枝桠上,随着小脚用力的大小,一起一落,像蹦蹦床一样,既有舒适之感,也是惊心不已,我们常以爬上树冠来炫耀自己的爬树本领。 每当早稻收割后,我们就热切切地盼望着那七月半节的到来,那样就又可以享用那柔软而又香甜的桐子叶包了。在节日前的三四天,我们就提早带着竹篮,来到村后的山坡上,挑选那一片片宽大、光艳、细滑的桐子叶采摘下来。在采满篮子后,再将叶子一片一片地清洗干净。 做桐子叶包,首先要用的是“糕酿”。以前家里一般是到商店里买些发酵粉来。再将发酵粉和一小碗的面粉搅拌在一起发酵,我们称之为“糕酿”。有时候也向邻居讨要些干“糕酿”,不过只有馒头那么大小。然后,将糕酿和糕米粉搅拌,糕米粉一般用早米,如果要柔软些,也可用粳米粉来制作,也可掺些面粉,依个人口味掺多或少,再倒入些温水,再放上些白糖。以前买不起白糖,只能以糖精来代替。搅拌均匀后,把它放置着。待发酵三四个小时,也可延长,要看其酵孔密度,如果是酵孔多了,已是发酵过头了,可再加些粉,搅拌,继续发酵。所以必须要掌握好发酵的时间。不过为了防止发酵过头糕粉发酸,也可加入适量的碱。有钱的人家会在粉团上撒些适量的桂花、红枣等来点缀,以增加视觉及味觉的美感度。 在糕粉发酵好后,用勺子将濡湿的粉团放在洗净的光滑一面的桐子叶中,按叶茎方向,将桐子叶的左右两边往中间对折,抓住叶子的两边包裹。有时为怕粉团流出,也可将尖端往里折,用竹签将两边拴住。最后,将盛好的桐子叶包放置在蒸笼里蒸。等到蒸熟,一打开锅盖,那桐子叶的芳香便扑鼻而来,真可谓是清香四溢。假若糕粉还没有完全发酵好,就将粉团拿去蒸,蒸熟了的桐子叶包吃起来香喷喷的。享用那又热又软又香的桐子叶包,是我们童年的一大快乐。 桐子叶包,一般只有桐子树生长的山区乡镇才有出现,温岭市的城南、温峤、坞根和玉环县的清港、沙门镇均有这种习俗。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乡人也很少做这一点心了。桐子叶包虽然好吃,但制作比较繁琐,而且现在的桐子树也很少见到了,我们也很难享受到这一带着大地气息的东西,更是少了一种来自乡土的乐趣。 前些日子曾到坞根镇的一饭店品尝海鲜,也看到过那久违了的桐子叶包,但更想不到的是,昔日只有七月半节才能享受到的那奢侈点心,现在却已成为外乡人致富的门路。 想起“桐子叶包”,就想起了那金色的童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