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土温岭--风俗习惯之饮食

 绿趣lvqu_3 2014-08-01

清明习俗

温岭的大部分地方,都是吃青团(温岭话称青腌,即清明团子)。    

清明团子是用糯米做的,与做糯米圆用料差不多,只不过,做青团时,要在糯米粉中加入地梅(鼠曲草)或苎叶打成的叶汁,后亦有以芥菜汁代之的,馅料(馅头)有咸甜之别,甜者取豆沙或红糖,咸的馅料则有猪肉、豆腐干、春笋、虾皮等,视各人喜好而定。糯米粉揉成团后,再用手工包入各种馅头,放锅中炊熟即可。经蒸炊后的青团,呈现出诱人的青色。

乡土温岭--风俗习惯之饮食
                   蒸熟的清明团子

 端午习俗

问起温岭人对端午节的印象时,相信绝大多数人会说起吃麦饼。端午就得吃麦饼,这似乎已是温岭人的共识。端午节,在温岭可说就是麦饼节了。

常吃的有麦饼拭饼麦油煎

 (1)麦饼 

温岭人日常所吃的以麦做的麦饼,大致有以下数种:麦饼、拭饼(也有写作“食饼”、“席饼”、“锡饼”等)、麦油煎(做法与拭饼差不多,然比拭饼厚且粗粝)。端午节吃得最多的,当是用“地莓”(佛耳草、鼠曲草,即周作人文中所写到的做“黄花麦果”的原料)、苎(麻)叶等做成的麦饼。

   温岭人所说的“地莓”,还有真“地莓”假“地莓”之分。所谓真“地莓”,就是开黄花的那种佛耳草,假“地莓”则不会开黄花,但也可以做麦饼。不过,现在田头地角“地莓”很难寻了,一般人就用苎叶来做麦饼了。

  苎叶为荨麻科植物苎麻的叶子。温岭人做麦饼所用的那种苎叶,叶背是白色的。另有一种叶形细小的野苎叶,据说倘若牛不小心吃了,则会痢血,因此过去放牛时,就十分留意,尽力避免耕牛误食野苎叶。

  在采摘苎叶后,一般要将叶脉去掉,然后放在锅中煮,一般煮苎叶时加一点食用碱,这样可使叶色显得更青。煮好后,再用清水洗净沥去水分,然后把苎叶和麦粉揉在一起,成为绿色的粉团,再摘成一个个鹅蛋般大的粉团,再用擀面杖擀成一张张麦饼,然后将麦饼放在熬盘(平底的煎盘)上烙,待烙熟就好了。

乡土温岭--风俗习惯之饮食乡土温岭--风俗习惯之饮食

(2)拭饼

传说先贤蔡复一才高八斗,得罪权势,罚他抄书,蔡复一先贤双手并用,没有时间用手吃东西,蔡夫人以拭饼皮包馅喂蔡复一,所以民间传说吃拭饼是先贤蔡复一夫人所发明的。

  如1992年版《温岭县志·岁时习俗》一节中记载:“端午,家家食麦饼,饮雄黄酒……少数人家于是日吃粽子。”

  台北市温岭同乡会编印的《温岭县续志稿·俗尚》在记载端午习俗时这样写道:“吃麦饼:重午,新麦早已登场,气候温暖,应节食品,麦饼最为适宜,配以雄黄烧酒,又易消化,所以无家不食,而宴客亦以麦饼也。端午节,亦可称为麦饼节,食粽者甚少。”

1992年版《温岭县志》书中称拭饼是“先制成粉浆,再在平底锅中拭匀烙熟”。拭饼的做法是用面粉加水拌成面粉浆,摊拭饼时,主妇拈一团又软又韧的面粉浆放在底部加热的平底鏊盘上,或顺时针或逆时针拭匀上一圈即成,手艺好的摊成的拭饼不但皮薄、匀而无洞眼,且外周“滴括周圆”。再卷入煮好的菜包进去即可,个人觉得和贵州的丝娃娃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饼皮大了许多倍。

乡土温岭--风俗习惯之饮食乡土温岭--风俗习惯之饮食乡土温岭--风俗习惯之饮食
                   平底鏊盘上摊拭饼                      卷好的拭饼      

  还有几个节日也是习惯吃麦饼

  实际上,除了端午节外,温岭还有几个节日也是习惯吃麦饼的,如醉夏、农历五月十三关帝诞、农历五月十八杨府爷寿日(城东街道肖村前黄洞等处)。醉夏,一些人写作“疰夏”,即立夏,温岭民间谚语有:“醉夏呒麦饼,白落做世人。”意思是说,立夏这一天,如果不吃麦饼的话,那么就白白做一回人了。

    五月十三是关帝寿诞,温岭旧时各地似都有关帝庙,如县城、松门、南鉴、石粘、泽国、桥下、肖家桥、淋头、箬横……这一天,温岭各地照例也要吃麦饼。

  而端午吃麦饼,更是隆重,被温岭人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五月十八这天是杨府庙寿日,肖村前黄洞祀杨家将,当天,前黄村等地百姓就家家吃麦饼。而大溪镇四月廿三庙会,据《大溪镇志》记载,当天当地也家家吃麦饼。

    馅头中的温岭味道

  做好了麦饼,还得准备馅头。温岭人所吃的麦饼馅头,视家境好坏跟个人喜欢而定,猪肉、猪肝、绿豆芽、炒蛋、豆腐干、土豆、萝卜、虾、鲳鱼、蛎肉饼(岙环人的特色馅头)、黄鳝、茭白、墨鱼、弹涂鱼、咸菜、炒面、洋葱……关于这馅头,石塘人则有说法,叫作“无鱼不鲜,无肉不油,无蛋不香,无绿豆芽不松”,可谓是深得其中三味。

  吃麦饼时,每人将一张烙好的麦饼在桌上平铺开,然后各人根据自己喜好选择馅头的搭配组合,将馅头放在麦饼上,再包卷成麦饼筒吃就行了。

  也有一些人选择在端午节这一天吃拭饼,拭饼做法比麦饼简单些,不需采摘苎叶或“地莓”,只要将麦粉调成糊状,主妇用手抓一面团在平底煎盘上涂拭成圆饼状,两面烤熟即可包馅头。

  吃麦饼习俗里的传统情谊

  作为一种乡土美食,麦饼是如此的美味,因此,除了日常家庭食用之外,在温岭的不少酒店,麦饼也作为一种常备点心供应了,一般都是包好切成两段供宾客食用。

  在近几年温岭举行的邻居节活动中,吃麦饼也常是各个社区邻居节重要活动之一,社区居民聚在一起做麦饼,然后左邻右舍一起品尝可口的温岭麦饼,其乐也融融。

  这叫人不由想起一则逸事来:清道光进士黄壶舟先生(今温岭石桥头镇人,曾担任横峰宗文书院的首任山长)在他的诗集《听松小隐诗钞》中写到麦饼:“春秋佳日固潇洒,暑中小住宁非佳。邻翁小馈饼卷麦,家人驰送盘登鲑。”这首诗中虽没有明确写明是否端午的麦饼,但可看出,温岭人吃麦饼还注重邻里情,原来早就有这一传统。

 元宵习俗

山粉糊是温岭元宵节期间普遍食用的风味食品。它其实就是温岭人对糟羹的俗称——又称糊糟羹、粉菜羹、绺糟羹、元宵羹,

相传唐朝初年,台州刺史尉迟敬德发动兵士修城防盗。修城大难,修完已是正月半。又逢大雪,民工返乡,乡中竟无好吃之物犒劳亲人。亏得有聪明人将家中所有吃食拌以薯粉共煮,御寒充饥,味道竟是大佳。人相效仿,流传至今。这个版本,仅见于方志。

又传戚继光戚大将军于台州大败倭寇,时也恰逢元宵,本是双喜临门。无奈吃食已被小日本掠空,大概连做一顿元宵都不够本的。于是大将军无以劳军老百姓无以过节,就这样又欢喜又无奈。但大将军毕竟是大将军,灵机一动将残留的乱七八糟一锅煮了,其中就有小日本瞧不上眼的番薯粉。天可怜见,居然是好味道!于是大军山呼海吃,百姓奔走相告。因取乱七八糟之物,故名曰糟羹。当年老戚在江南平荡倭寇,端的是英勇神武,才华横溢,则则让人叹服,只这名字让人叹气,什么不好取偏取作糟羹!

 

山粉糊以薯粉或藕粉为主料调制而成,分咸、甜两种。

山粉糊多以肉丁、冬笋丁、年糕丁、豆腐干丁、香菇丝、蛏肉、牡蛎肉、虾皮、川豆瓣、花生仁、盐等为佐料; 

乡土温岭--风俗习惯之饮食

山粉糊则以红枣、葡萄干、桂圆肉、桔饼、莲子、荸荠、冬笋、红萝卜、花生仁、白()糖为佐料。通常要放葡萄干、桔皮丝、蜜枣丝、金桔丝,还要放各种新鲜水果丁。

乡土温岭--风俗习惯之饮食
其他特有小吃

(1)石连糊·青草糊

石莲糊,在温岭又称“石莲豆腐”,采用石莲籽为原料。关于石莲糊,温岭有一民间谜语这样描述的:邓(谐音藤)家大娘,水家丈夫,布巾四做媒,糖小姐陪陪。” 倒是蛮形象的。

乡土温岭--风俗习惯之饮食乡土温岭--风俗习惯之饮食

 (2)嵌糕

温岭嵌糕,也可以叫温岭夹糕,是温岭特有的小吃。(方言版本为:“gie gao")。温岭人一般将其作为早餐,和麦饼有点类似,把一小块年糕用手分两侧按平,再按个人喜好加 入爱吃的菜。把年糕粘起来,做成一个花边,类似饺子的形状。

乡土温岭--风俗习惯之饮食乡土温岭--风俗习惯之饮食

 

 (3)坞根发糕

“坞根发糕”, 又名“童子叶包”。是坞根镇特有的点心。 因其形扁长,上圆下平,宛如击打乐器中的“笃笃鼓”,当地坞根群众以形称其为“发糕鼓”;这种食品制作时,在每块发糕下面垫放一幅桐子叶,因“童”与“桐”同音,且“童子”比“桐子”别有一番意思,所以起名为“童子叶包”。做法为把米粉调成糊状,然后用勺子舀到桐子叶上,再放到蒸笼里炊。 

乡土温岭--风俗习惯之饮食

(4)泡虾

“泡虾”是温岭人的方言称呼,比如松门等地,一般叫“油鼓”。因为温岭濒临东海,海鲜丰富,使得当时的鱼虾卖成现在的咸菜价,所以温岭最早的“泡虾”使用虾等海鲜做馅,故名“泡虾”。泡虾的做法,一般用面粉加水搅拌成粉浆,在一块大的竹片或一个油勺上摊开粉浆薄片,在上面置入肉末或鸡蛋、葱花、盐粒等,再在馅料上覆一层粉浆,在油锅中汏直到熟透为金黄色。

乡土温岭--风俗习惯之饮食乡土温岭--风俗习惯之饮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