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拳中需要注意的几个要点(续五)

 隐士的书屋 2016-08-19

行拳中需要注意的几个要点(续五)

(2016-08-17 22:05:11)

前面分别介绍了行拳时关于“中、平、松、开合、十字”的粗浅含义,这里再就行拳时螺旋、气息、节奏、神意等做个浅显的提示。

在拳术中之所以要有螺旋,其原理就是圜研相合,这是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被孙禄堂先生揭示出来并公开发表的一个重要的拳学原理。前面所介绍的“中、平、松、开合、十字”等要义在拳术中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圜研相合的质量,使得圜研相合成为练习者获得“一点子”妙用之途径,化为本能。

但是练拳初期体会圜研相合就要从螺旋入手,螺旋如何旋动需要根据假想敌的作用来决定,这是需要老师根据具体拳式亲手讲解并予以示范。没有这一步,动作的螺旋就失去依据。所以,拳术是难以自学的。有了这一步,在行拳时的螺旋就要注意三点,即前面提示的螺旋伸展、由大带小、由小引大,整体螺旋。因此螺旋既有身体重心位移的公转也有自身肢体的自传,两者要合一,这个一是什么?就是两者的圜研相合要合在一处,合于一点。在拳式上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就是孙氏八卦拳。现在有明师的视频可以作参照,如孙剑云老师和黄万祥先生的八卦拳视频就突显了这一点。对于他们两位演示的八卦拳,处处都彰显了拳中的原理,因此不能仅仅作为一个拳式来模仿其表。不能看懂其原理,无论怎样模仿,其结果也难免东施效颦。因此,我在这里要做这个提示。

当年有某鹰爪拳拳师借着给孙存周先生递烟点火之际,突袭孙存周先生,事件突发,又近在咫尺,孙存周先生在此电光火石的瞬间从容将偷袭者制服,看上去是用了半个单换掌,实际上所用之原理即圜研相合,孙存周先生是将此圜研相合之理已化为本能的一点子之妙用,故能产生感而遂通之奇效。因此孙氏三拳、孙氏三剑为我们提供的是技击原理,是技击之道,反复练习的目的就是将此原理化为本能,成为实用的、精妙的技击功夫。

所以,以修为内劲为核心孙氏三拳、孙氏三剑是技击合于道的门径与阶梯。孙剑云老师在世时常说只有三套拳三套剑,那岂是一般的套路,那是拳道、拳理之象。

关于行拳时螺旋的要义,也是一门广大而精细的学问,这里只能做个粗浅的提示,真正要掌握,需要有老师亲自引领、讲解。若没有条件,希望多观摩孙剑云老师、黄万祥先生的八卦拳、八卦剑的视频,亦能对行拳时的螺旋要义有所启发。

关于行拳时的气息也是有讲究的,常见一些所谓的名家表演拳术,或憋气或气喘嘘嘘,皆是由于没有在行拳中建立正确的行拳与气息之间的关系。一些人行拳时总是想着气沉丹田或腹式呼吸等,如果行拳时做不到呼吸与开合、十字相合,想气沉丹田气也沉不下去,而且越想,行拳时气息就越乱。正确的调息方法有三个要点,其一鼻吸鼻呼。其二无意而吸,有意而呼,此意是意归丹田而气从周身阳面毛孔呼出。其三是与行拳时的节奏相合。这个节奏不能源自伴奏带的音乐,而是源自每个人此时此地身体里内在的节奏,这个节奏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也常常是不同的。所以,孙剑云老师是非常反对跟着伴奏带的音乐练拳。因为这将使练习者无法听到自己内在的节奏,也就无法做到气息与动作相合。所谓气息与动作相合就是使气息与行拳时身体的开合相合。这是调息的一个原则。有此基础后,气息就要以自然为度,归于自然。关于气息的调节要从有到无。

上面讲了行拳时的节奏源自自己的身体,所谓从内不从外。因此能快而不乱,慢而不滞。

在行拳时的所谓节奏就是拳中的开合起落、伸缩返转与气息运行相合的节律,是形、意、气三者相合的集中体现。所以,在拳术上有一定造诣者,行拳时可以看出其节奏,或如海浪翻滚,或如微波缓缓,或如疾风骤雨。但若没有行拳的节奏,说明其行拳中形、意、气三者不合。这是指行拳时。

技击时也有技击的节奏,这时不能完全听自己身体内的节奏进行技击,而是节奏快打节奏慢,这个节奏快是能力的体现,源自自身身体机能的水平。所以高明的拳艺都是从提高人体的机能入手。形意拳之所以是对心意六合拳的超越,就是在训练思想和训练方法上把提升身体机能作为首要目的,因此在修为效果上也更为卓越。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技击时的节奏不是源自自身身体的节奏,那么行拳时这么练有什么用呢?

其用处就是这么练才有利于开发身体潜能,提升身体的机能水平。内呼吸的形成,可以极大地提高气息对快节奏击打的支撑。即使初期还没有形成内呼吸,在最初级这个阶段上,孙剑云老师说,也有利于肺活量的增加,同样能够在气息上对快节奏给予支撑。

关于行拳时的神意,就是神不外散,同时神意要空。这需要一个过程才可能达到,开始要专注于拳式中的要领、要义,纯熟后,专注于空静。

以上是对行拳时“中、平、松、开合、十字、螺旋、气息、节奏以及神意”等九个要义的粗浅提示,此九条要义并非如某些人所说是我想象出来的,这九条要义本人都能在行拳中示范出来,只是我在拳术上没有下过功夫,达不到感而遂通的境界罢了。

行拳走架对于技击修为属于“基础课”或“理论课”,这个“理论课”中的道理需要通过行拳走架达到身知,成为本能。此后还需要在这基础上进行单操和喂手对练等,再以后还需要结合踢打摔拿等各类技法进行专项对练和散手对抗练习。但是后面这些练习若没有行拳走架这个“理论课”作基础,训练出来的技能水平就难以复先天之本能,无法突破自我的先天素质,产生超乎实力的技击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