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不起,我们把老川菜搞丢了

 晨星楼藏书 2016-08-20


「有一天,也许真的“礼失求诸野”,要看Fuchsia Dunlop的英文菜谱来做传统川菜」


这是7月18日在港龙航空的飞机上看到一篇香港《信报》文章《报失:川菜》的开篇,读后五味陈杂,决心回蓉后一定要认真翻翻相关资料,看看我们的老川菜究竟曾好成什么样子?


刘建威刊载于香港《信报》的文章“报失:川菜”


《报失:川菜》作者刘建威是香港著名的美食专栏作家,年纪不轻,而他高超的美食功夫却是跨区域的,比如他开在中环阁麟街上的“黄色门厨房”以川菜著名,其中的“麻婆豆腐”及“口水鸡”据说水准一流。且不说作者是哪里人,他说现代川菜的话确实有些道理,值得我们体悟。他说:


“早几年在成都,即使‘苍蝇馆’也试过了,就是没法找回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川菜的滋味。快速的增长拉低了很多餐厅的烹饪水平,过去几十年尤其如此,用大量辣椒、油和味精淹没鱼香茄子等菜肴的味道和口感,菜单上往往只剩下辣的吓人的菜,如毛血旺,忽视了川菜的多样和微妙。川菜现在变得没了底蕴,很单调。”


“我的印象是,现在的川菜是走两极化,要么太麻辣,要么太平淡;该辣的不辣,不该辣却辣,就是不到位。”


“麻辣是川菜的重要特色,但麻辣也有不同的层次,大麻大辣不同于死麻死辣,结果就破坏了川菜的底蕴……高级食肆又减轻了川菜的浓烈,结果弄得不驴不马。”


刘建威至今仍然喜欢自己去菜市场买菜


刘建威说的是川菜的烹饪技巧,而实际上由于一些经典老川菜很不容易做,不符合现在的经济效益,几乎已经绝迹。以至于去年底有91位老川菜大师要成立一个“川老会”来复活这些濒临失传的川菜。那都是些什么菜呢?开水白菜、鸡蒙豆尖、雪花鸡淖、仔鸡豆花,蝴蝶竹荪,葱末肝片、荔枝腰块、凤尾腰花、鱼香八块鸡、八宝锅蒸,红烧皱皮肉,软烧仔盖……现在的人光听名字就不熟悉,大多数人也没吃过,要说做法,知道的人的就更少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川菜菜谱


这些老菜不像今天的新派川菜那么花哨,但用料讲究,功夫精巧,重油细烹,蕴味十足。

 

红烧皱皮肉


荔枝腰片


鱼香八块鸡


八宝锅蒸


毕竟现在已经很难找到正宗的名菜了,我们不妨来看几道经典老川菜的传统做法:


比如以前对待“腰花”可不是现在这样乱炒一气的,民国风靡的“锅贴腰片”:以肥肉做底,待肥肉被小火炙得油花作响时,再把切得极薄的腰片置于其上,用油温烫熟即可。这样肥肉酥脆,腰花细嫩,两种鲜香互补的口味,却是脆嫩不同的口感,十分巧妙有趣。

 

锅贴杜仲腰片


正如前面刘建威所说,川菜也有不辣的,其中“清汤菜”和奶汤菜“的制作出品并不亚于以清淡出名的粤菜。因为电视剧的缘故,很多人都知道“开水白菜”,然而更考功夫的是“仔鸡豆花”,这道菜最能代表老川菜中公馆菜系“吃鸡不见鸡、吃肉不见肉“的至高境界。制作程序十分繁琐,首先要选白皮老母鸡的鸡脯肉去筋,再用刀背捣成茸,加上蛋清、水豆粉等调料和匀做成备料。这种去筋、去膜、捣茸后的鸡肉,就有了豆花的细嫩质感,再倒入锅里的清汤后慢慢搅匀,用小火煨制,最后就会慢慢凝聚成雪白的豆花状。此外,吊清汤时,要用到母鸡、母鸭、火腿、棒骨等多种上料,先大火、后小火熬制8小时,“因为汤味无鸡不鲜、无鸭不香、无肘不粘”,这样煨出的汤无比鲜美。清汤冲制豆花以后,其鲜味完全浸入鸡肉之中,极致完美! 


开水白菜

 


仔鸡豆花


雪花鸡淖,也是川菜中很经典的一道传统名菜。鸡茸的做法与仔鸡豆花差不多,只是在后期烹饪时要用猪油炒制。翻松炒散至色白时起锅装盘,再撒上火腿末。因为这道菜出品时如积雪堆叠,入口柔软滑嫩,故名为“雪花鸡淖”

 

雪花鸡淖


还有一道菜名字很美,叫“蝴蝶竹荪”,这道菜巧妙利用了竹荪包衣与蝴蝶翅膀的形似。竹荪发好后先加工成蝴蝶形,黄瓜皮就做成蝴蝶翅膀上的小圆点。这样加工好的蝴蝶竹荪,其中一面沾上少许面粉,再抹一层薄薄的鸡茸,最后蒸透,加入清汤。这道蝴蝶竹荪不仅具有了鸡肉和竹荪的香鲜,看上去还像蝴蝶翩然停在水面。

 

蝴蝶竹荪


上面这些菜现在有谁见过,吃过?我们也只能看文字凭空想想。不仅能做这些菜的厨师如今已是凤毛麟角,百年老川菜馆更早已消声灭迹。民国时期成都著名的餐馆有:“聚丰园”,“荣乐园”,“姑姑筵”,“颐之时”,“竟成园”等。其中“荣乐园”是当时正宗川菜的代表,原本“荣乐园”的包席一上席就有瓜子手碟,四冷碟,四热碟,四对锒,中点,席点,糖碗,然后上八大菜肴,汤羹等,十分繁复奢华,后来老板兰光鉴将之大大简化改革下来,仍然保留:四碟,八大菜肴和汤羹。


川菜的另一个源头是“黄派姑姑筵“,“姑姑筵”1930年由曾经做过县太爷的黄敬临创立于成都包家巷,不卖零餐,只做订席,一天不超过四桌。黄敬临对川菜发展影响深远,他创造的“开水白菜”、“樟茶鸭子”、“青筒鱼”、“辣牛筋”、“烧牛头”、“豆渣猪蹄”、“韭菜黄蜡丁汤”、“黄家泡菜”……至今令人神往不已。

 

成都博物馆里的“姑姑筵”虚拟门面

 

成都博物馆再现1862年万福桥畔的“陈兴盛”饭铺,“陈麻婆豆腐”就是由她家创始的


成都博物馆里的“努力餐”虚拟门面


然而老川菜的消逝也有其必然的原因,一方面是时代确实进步了,老川菜重油,现代人已经吃不消。而另一方面却是我们追求简易方便,并且习惯了轻浮虚假的口感,再也回不去了。且不说原料选材,刀功精湛、火候精确、勾芡精妙、小煎小炒、一锅成菜……这些川菜技巧没有20年功夫和一颗执着的心是练不到大师级别的。而且自从大量使用鸡精和“汤膏”以后,现在的饭馆基本上已经放弃了花费大量时间自家熬制“高汤”。但“高汤”是川菜的魂,有一种说法是:外地人来四川,如果见识了“川剧的高腔”和“川菜的高汤”,才开始真正品出四川的味道,所以说如今的川菜没了灵魂是真的。


但是“川老会”的川菜大师们平均年龄70岁,仍然不甘心看着老川菜沉沦,他们说:“现在失传川菜何止上百种,很多厨师根本不会,趁着我们这代老川菜人还在,我们希望这些川菜不至于失传。” “我们绝不是老古董,不会只是重新把传统老川菜抄一遍!传统川菜是根,创新是生命的延续。”


这是中国经济最好的时代,我们什么都不缺,只缺一些认真的人。趁现在还来得及把“老川菜”拾回来,我们为川菜而期待认真的年轻人。



文/朱砂 图/网络、朱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