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是否有逻辑?

 厚朴百合中医 2020-06-17

    经常有人说:“医者意也”,这里专指中医,也就是说中医是需要意会的,莫非这中医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又有人说:学中医一定要有悟性,也就是说:没有悟性,不要学中医。这悟性是什么呢?我想,大概指的就是超于常人的理解领会能力。但这样一说,无形中让人觉得学中医非有很好的悟性才行,让很多如我这般天资愚钝的人望而却步。好像觉得,只有哪些被赋予了神奇悟性的人,才能是中医奇才,起死回生,妙手回春。

之所以有这些看法,说法,实际上与中医的理论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中医理论中的核心理论体系阴阳五行。很多人因为认识水准上的不同,产生了很多不同的理解和认知。

多少中医大家明确强调:“分阴阳,明表里,辩虚实”是中医要务。但有以阳立极,强调有一份阳气,便有一分生机的扶阳学派。也有以阴立极,强调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滋阴派。而理法方药中对阴阳的理解贯穿始终。即使是同门学子,理解上也各有千秋。各有说法。和西医的直观形象,大家的认识基本都一样不同。中医的很多理解掺杂个人的认知,并没有整齐划一的统一标准。甚至差异巨大。用方用药也差异很大,疗效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这就让人认为中医需要感悟,需要意会。只有感悟不同,意会高深,才能有深切的体会。

正因如此,有人就认为既然如此,中医就不具有严密的逻辑。只需不断的感悟和意会即可。那么,是这样吗?我不这样认为。

我认为中医诊疗过程,是一个非常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

中医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的核心就是根据不同病证的不同病理机制,制定不同的理法方药治疗策略。

这个过程是充满归纳总结推理演绎的逻辑推理过程的。

首先是对四诊资料的综合分析,也就是利用整体观念,把散在全身的症状,利用中医整体观念的思想总结归纳为核心病证。

比如口苦,咽干,目眩总结为少阳经证。

具有头胀痛,眼睛胀痛,口苦,心烦,小便黄赤总结为肝胆湿热。

困乏无力,面色萎黄无华,腹泻,完谷不化,下利清谷。总结为脾肾阳虚。

把这些看起来散在全身的症状全面总结归纳为中医病证,病机的过程,就是运用了逻辑上的归纳总结。

我们研究核心经典,伤寒论,实质上,就是教会我们辨证论治,也就是逻辑推理的核心著作。

所以,我认为,中医不只是需要意会,悟性,实际上更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也就是严密的思辨能力。

那么,是不是只要符合逻辑就能够收到很好的疗效?这不一定。

所有的逻辑都是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我们中医是一门实践科学,我们的理论体系,来于实践,用于实践,检验于实践,也需要完善于实践。我们经常看到各种讨论、有些理论,学说,从逻辑上来讲,似乎他的逻辑是很合理的,但实践检验是不行的。

作为中医,本身就是对真理的探索,我们追求的不只是符合逻辑,而是更符合真理。并总结归纳,演绎符合真理,或者贴近真理的逻辑。掌握这样的逻辑规律,对于我们中医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理论,只是说理工具,似乎符合逻辑。但这远远不够,还需要不断的检验,验证,只有经过大量验证的理论,学说,既符合逻辑,也符合事实,才有学习的价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