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岳仁宋教授治疗痤疮医案举隅

 王断天崖路 2016-08-20

岳仁宋教授系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近30年,擅长内科疑难杂症,常获奇效,尤在治疗痤疮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和心得,他认为痤疮消除较易,但防止其复发则较难,主张从脾论治,选用消痤汤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1病案

谭某,女,25岁,2014年2月24日初诊。

病史:近2年来面部反复出现痤疮,经前为甚,曾以中西药治疗,无明显好转。

就诊时见:皮疹以下颏部及两额为甚,下颏部密集成片,色红,质硬,按之不痛,未见脓头,胸背部亦见。月经延后,量少,色淡,大便时干时稀,舌质红,苔中后部黄厚腻,脉滑。

中医诊断为粉刺,证属脾虚夹湿,痰热蕴结。

治以健脾化痰,清热散结。方用消痤汤加减:党参、生白术、茯苓、陈皮、桑白皮、黄芩、牡丹皮、连翘、浙贝母、薏苡仁、白芥子各15g,白花蛇舌草20g,鸡血藤30g,炙甘草6g。6剂,日1剂,水煎服,每次100ml。

外用姜黄消痤搽剂、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涂于面部。嘱患者清淡饮食,忌辛辣刺激食物。

二诊:药后患者颜面部痤疮明显缓解,大部分消退,色淡红,未见新发,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腻。原方基础上去生白术,加炒白术、猫爪草15g。6剂,日1剂,水煎服,每次100ml。

三诊:药后痤疮基本消退,未见新发,颜面部留有色素沉着,原方继续化裁,减黄芩、白花蛇舌草用量,加重党参用量。

首诊患者局部表现为颜面部痤疮色红,质硬,故用异功散加桑白皮、黄芩、牡丹皮、连翘、浙贝母、白花蛇舌草、鸡血藤以清热解毒散结,薏苡仁、芥子健脾除湿化痰,药后效果显著。二诊患者便稀溏,故易生白术为炒白术,加猫爪草化痰散结消肿。三诊痤疮基本消失,未见新发,仍以异功散为主,将党参加量,以健脾培土以固本元,防其复发,如此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2讨论

痤疮是由于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引起的疾病,多见于青少年男女的面部、胸背部等。现代医学多采用抗生素、雌激素或抗雄激素、维甲酸类、外用药等治疗。中医称之为粉刺、酒刺等,多认为是因肺经郁热,复受风邪,熏蒸颜面;或恣食膏梁厚味,助湿化热,湿热互结,上蒸颜面;或脾气不足,运化失常,湿浊内停,郁久化热,热灼津液,煎炼成痰,湿热瘀痰凝滞肌肤而发。

岳教授认为,从部位来看,“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且面部、胸部为阳明经所过,阳明是多气多血之经,且脾胃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其次,脾主全身肌肉,且脾主运化,若脾气不足,运化失常,气血亏虚,以致痰湿凝聚,留居皮肤,或湿浊内停,郁久化热,湿热留滞肌肉,发为痤疮。且年轻人多喜食辛辣之物,日久必导致脾胃受损,内生湿热,发为痤疮。

历来痤疮的治疗多以清泄肺热为主。岳教授指出,痤疮虽发于表毛,实在肌腠,若清泄肺热太过则会克伐脾胃之气而致脾胃损伤。此外,虽痤疮发生的病因病机较多,但总属气血失调,脏腑阴阳失衡,故调理脏腑之气血阴阳为其根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治疗重在理气健脾,脾胃功能健运,气血生化有源,脏腑功能正常,则不会致气血郁滞,脏腑蕴热及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从而阻断痤疮的发生。

岳教授消痤汤以异功散为主,重在益气健脾,同时根据痤疮的局部表现进行分期治疗:早期或新发痤疮,多加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之品,如白花蛇舌草、桑白皮、丹皮、黄芩等;后期或痤疮日久,则加软坚散结、化痰通络之品,如皂角刺、夏枯草、猫爪草等。认为痤疮的治疗,既要了解其发病机制,又要观察病损的局部特点,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基本治则,全面分析病情,综合运用清热利湿、化痰散结等治法,精心化裁组方,方能取得良效。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掌上医讯”,版权均归掌上医讯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凡是本网站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仅作分享,文章观点不作为掌上医讯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联系电话:400-119933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