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塘毛尖茶产于海拔1000多米的天平山上,那里山高林密,长年云遮雾罩、空气湿润,堪称“人间仙境”。天平山是难得一遇的天然茶园,出产的覃塘毛尖茶跻身中国十大名茶之列。 覃塘毛尖茶在中国绿茶系列中别具一格,堪称上乘,这与其生长的条件密不可分。而覃塘毛尖茶扬名四海,更要归功于覃塘热爱茶文化的有心人。 一碧万顷的茶山 来源:贵港市委宣传部 品茶,回味无穷覃塘毛尖茶具有独特个性,可谓“形美、色绿、香郁、味醇”。 形 覃塘毛尖茶外形匀整,细直光滑呈条索状,披着一层绿衣,叶身布有白毫,可用“细、圆、光、直、多白毫”来概括。乍看令人联想到青青桑叶的条条春蚕,而苏东坡则比喻:“从来佳茗似佳人”说得更妙! 冲泡茶叶 来源:贵港市委宣传部 色 未泡的茶叶白毫显露,沏水后的汤色却碧绿澄澈,仿佛山间一清见底的泉池。茶汤不含杂质,鲜润洁净,浸泡的叶芽渐渐舒张开来,慢慢沉入杯底,撮起细看便能发现叶片鲜绿光滑、片片均匀,叶底柔嫩明亮。 “茶圣”陆羽在《六羡歌》里曾经这样轻唱茶色:“不羡黄金,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慕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日从竟陵城下来。”面对精致的覃塘毛尖茶,这样的词句不禁让人心有戚戚。 香 端杯凑近,一股淡香扑鼻而来。闻香气,清新如坐芝兰之室,入闲适之境;品茶水,舌尖甘甜生津,余香悠长。这不禁让人想起远祖宋徽宗所说的“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味 覃塘毛尖茶的茶汤味道独特,清香甘甜、鲜爽醇厚。回味起来如含橄榄,只觉得齿颊留香、回甘未尽。 唐代诗人卢仝有一首《七碗歌》写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章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诗人描写饮茶的妙处,虽然有几分夸张,却正能映衬饮用覃塘毛尖茶时的遐想。 制茶,工序不易覃塘毛尖茶形、色、香、味俱佳,要成就这样的好茶,需要历经不同工序,精工细作。 茶农在采茶 来源:贵港市委宣传部 采茶 覃塘毛尖选取从福建引进的福鼎大白茶嫩梢,每年春分茶鲜叶在3月上旬开采,到4月下旬结束,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 选茶 采回的鲜叶经过精心挑选,选择长短、色泽均匀一致的芽叶,剔除紫芽叶、病虫叶等夹杂物,保持芽叶完整和新鲜。 炒制 覃塘毛尖茶的炒制,全凭炒茶技艺高超的师傅巧妙的手法。炒制时,有鲜叶摊放、杀青、清风、揉捻、理条、烘干、筛选、复香等八道工序。其中,高温杀青是保证毛尖茶色泽翠绿的技术关键;理条、复香是毛尖茶成形和增香的重要工序。 扬名:香飘万家有了好山好水,还得有热爱茶叶的有心人,才能将茶文化发扬光大,做出好茶来。 1971年,覃塘供销社开始在松柏山茶场引进当时福建的福鼎大白茶茶种,经过两年的努力,产出了以“毛尖”命名的覃塘茶,开始在广西斩露头角。1973年,覃塘毛尖茶被评为广西名茶;此后,于1978至1982年间,又连续三次在广西名茶评比中夺魁。 新采摘的茶叶 来源:贵港市委宣传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