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港文化遗产之169 覃塘毛尖

 回忆的茶馆 2017-05-18
作者/馆主:迎风初开/E言男劲

        覃塘毛尖:绿茶珍品

         光绪《贵县志》在描述北山时有提唐贵州牧教植茶树,土人赖之。唐代州牧在北山教当地土人种植茶树的记载,据此推算,北山地区种茶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之久。但在光绪《贵县志》里却又仅仅收录了两种茶之属,一是龙山茶,北山里产,有山茶、园篱茶之别。二是河婆茶(一作阿婆茶),一名六花茶,怀西、怀北各里产。阿婆茶在本系列连载之前有提及,在此不重复。

         北山是贵港北部莲花山脉和龙山山脉的统称,通俗来区分,东为龙山(又名大平天山),西为龙头山(又名小平天山),龙头山与龙山这两支山脉相交的位置即是北山的主峰、海拨1157米的平天山顶。东边的龙山,多属于北山三里(上里即今奇石圩、中里即今中里圩、下里为今天龙山圩),而西边的龙头山,则包括郭西里、山北、山东诸里。

     龙头山有诸多支脉,其中在覃塘圩北边的龙凤村有一座山叫松柏山,松柏山茶场则是今天覃塘毛尖茶的主产地。松柏山海拨约800米,山高林密,云雾缭绕,漫射光多、昼夜温差明显,溪水潺潺,空气湿润,雨量充沛,土层深厚疏松,有机质含量丰富,很适合种茶。

     北山地区有种茶的渊源,北山东支——龙山山脉有“奇石银针茶”,而北山西支龙头山却没有土茶品种能够传承至今。今天覃塘毛尖茶的历史并不是很久,还不到半个世纪。据1993年出版的《贵港市志》记载:“1966年贵县外贸部门从灵山县购进价值1.2万元的茶种苗,从湖南湘西地区购进茶种16吨,扶持龙山、奇石、黄练、木梓、三里、大岭、覃塘等公社,发展茶叶生产。当年全县种茶面积增至1725亩。制茶工艺采用单锅或双锅杀青,手工揉捻,土灶烘干的办法,成茶内质略有提高。……至1990年,贵港市供销系统和土产部门共办起了初、精制茶厂12间。黄练、覃塘、大岭、木梓等乡镇共办起了个体茶厂9(黄练4、覃塘1、大岭3、木梓1) ,但仍有个体沿用传统方法加工自种自采鲜茶的。”

     经过多次引进外省外地茶种,并经数年不断的种植改良,覃塘毛尖茶以条索状,而非以颗粒状的最终形式确定下来,并初露茅头,被市场消费人群所广泛接受。覃塘毛尖茶外形条索纤细、挺秀,色泽翠绿,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醇和清鲜,汤色绿而清澈,叶底嫩匀、绿黄明亮。1973年被列为广西省级名茶,19781982年连续三次在全区名茶评比中夺魁。1982年在全国名茶评比中,覃塘毛尖茶荣获全国名茶称号,跃进全国名茶之行列。

     完成了外来茶种改良后又最终回归本土化的覃塘毛尖成为了与覃塘莲藕并列的覃塘区最著名的两种土特产,同时也成为了覃塘对外宣传的代名词之一。广义上的覃塘毛尖包括覃塘毛尖和黄练毛尖两个系列,虽同为条索状毛尖系绿茶,但两者的产地却不同,覃塘镇毛尖产自龙头山,而黄练镇毛尖却出自镇龙山。此外,在包装上两者也有较大区别,黄练毛尖包装采用土黄色盒子,而覃塘毛尖则是使用深绿色盒子,虽产地与包装有异,但为了形成统一的地理品牌及宣传效果,对外均统一使用“覃塘毛尖”作为茶叶冠名,这也是因是覃塘镇、黄练镇均同属覃塘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