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名人与奇石结下的不解之缘

 雅石缘联通 2016-08-21

华夏文明五千载,赏玩奇石的历史亦是源远流长,许多名人与奇石都结下不解之缘。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历史名人与奇石间的趣闻轶事。

 

卞和献石

卞和是楚国的一名奇石收藏家,他在荆山脚下采到一块“落凤石”先后向楚厉王、楚武王和楚文王三位楚王献宝,在被砍掉双脚、历经各种磨难后,终被文王接纳,并雕琢成“和氏璧”,并引发出闻名古今的完璧归赵的故事。而“和氏璧”这一奇珍异宝被130多位帝王收藏1600余年、又创造了收藏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后却不知所终。


   

 陶渊明卧石

在南北朝之前,收藏、鉴赏奇石只是处于朦胧状态。那时帝王的行宫,富户的豪宅只是用一些石头构筑假山,装饰庭院。到了南北朝时期,收藏、鉴赏观赏性的奇石已渐成风气。奇石从构筑园林假山的局限中脱颖而出,开始成为独立的欣赏对象。被后人尊奉为赏石祖师爷的陶渊明就是当时的赏石大家。

陶渊明弃官归田后,住在星子县的粟里陶村。这里位于庐山南麓,悬崖峭壁,奇峰异嶂,深峡幽谷,飞瀑流泉,山翠水碧,风景宜人。金秋季节,陶宅边有片片菊丛,不远处的山谷之中,有丘石如壁,纵横丈余。据《南史》记载:这位田园诗人每次醉酒归来,便“醉辄卧石上”,赏菊之余,诗兴大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归去来兮”的千古绝唱便是醉卧此石的杰作。他老先生见此石有醒酒提神的特殊功效,就给他取名为“醉石”,此石旁边的小水池,命名为“醒池”。此举引得后人赞叹不已,宋人程师孟作诗曰:“万仞峰前一水傍,晨光翠色助清凉。谁知片石多情甚,曾送渊明入醉乡。”



牛僧孺好石

唐代宰相牛僧孺也酷爱奇石,对奇石来者不拒,尤以太湖石之富而自豪。他的府第和别墅中藏石极多。牛公“与石为伍”,“待石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一次,苏州太守赠他一块“奇状绝伦”的太湖石,他欣喜异常,特邀白居易、刘禹锡共赏,并为此石酬唱往返,留下了数首咏石诗篇。


 

白居易鉴石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深爱太湖石,是唐代奇石鉴赏的方法唯一创始人。白居易对石收藏立论重在欣赏,如他在《太湖石记》中说,“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三山岳百洞千壑……尽在其中”。退任后,他将收藏的五个太湖石运到香炉峰北遗爱寺西畔,仅以二室、四窗的草堂作垂暮之年安身之地。并作诗云:“弄石临溪座,寻花绕泉行,时时闻鸟语,处处听泉声。”



柳宗元论石

  柳宗元在任柳州刺史期间,对当地的秀石、石砚多有留心。在他的《与卫淮南石琴荐启》中第一次明确认知并提出了岩石的基本物理属性,提出了要“珍奇、特表殊形”;石质弥坚;颜色自然;声音铿锵。提炼总结出“形、质、色、声”四大要素,到如今还经常被人们引为重要的评石标准。


 

李煜藏石

  李煜除爱好文学、音乐、书画之外还爱藏石赏石。据传说李煜收藏了很多怪石,有不少是灵璧石,其中有两块灵璧石是他最钟爱的,几乎每天都要鉴赏、把玩,可谓爱不释手,一至于宋朝军队兵临城下时,还不愿意舍下灵璧石而逃。这两块灵璧石其中一块为“灵璧石研山”,是李煜之最爱,书画之用,鉴赏之玩,时刻不离其左右,为李煜终身相伴之石。在李煜被宋太宗用牵机药毒死之前便将此“灵璧石研山”托付给后代家人收藏,后传到第三代孙,也就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妇人手里。当时“灵璧石研山”就有两块,其中一块在米芾与其夫人新婚之夜时被其夫人以终贞之礼相送米芾。米芾后来通过蔡京引见认识了宋徽宗,一次酒醉中将此研山视于宋徽宗观看,宋徽宗看后爱不释手,意欲索取,被米芾装疯卖傻中又夺了回来。后来宋徽宗利用皇权通过蔡京巧取强夺,在“一边是石头,一边是人头”的情况下,保住人头就丢掉了石头,保住石头就丢掉了人头”。但若保住了人头终身变成了冤大头。在米芾万般无奈之下,米夫人救夫心切,双手捧着“灵璧石研山”直闯金殿献与宋微宗,被宋微宗强纳于宫,演出了中国赏石史上最精彩但不光彩的一幕。



宋徽宗封石

宋徽宗酷爱山石,对奇石有独到的鉴赏力。他为了营造皇家园林——寿山艮岳,搜尽天下名花奇石,并动用了上千艘船只专门从江南运送山石花木。其时,安徽灵壁县有一巨石,以大船运往京师,需拆毁城门方能进入,上千人都搬不动。石头入城后,徽宗大喜,御笔赐名“卿云万态奇峰”。更有甚者,宣和五年,太湖发现一石,高六仞,百人不能合抱,徽宗得石喜极,不仅赏了夫役每人金碗一只,还封石为侯——名“盘固侯”。



米芾(fú)拜石

米芾是宋代的书画家和玩石大家,他一生博雅好石,精于鉴赏。他任无为州监军时,一次,看见衙署内有一立石十分奇特,高兴得大叫起来:“此足以当吾拜”。于是他换了官衣官帽,手握笏板跪倒便拜,并尊称此石为“石丈”。后来他又听说城外河岸边有一块奇丑的怪石,便命令衙役将它移进州府衙内,米芾见到此石后,大为惊奇,竟得意忘形,跪拜于地,口称:“我欲见石兄二十年矣!”



苏东坡易石

苏轼号“东坡居士”,赏石、玩石是他的雅好之一。他在湖北黄州任职时,发现“齐安江上往往得美石”,“温润如玉,红黄白色,其文如人指上螺,精明可爱”,但得之甚难,只有在江边嬉戏的孩子们常可摸到。苏东坡想了个好主意,用糖块和小孩交易。这样他先后得二百八十九枚,“大者经寸,小者如枣栗菱芡”。还特意用古铜盆注水供养,时常玩赏,怡然自得。苏东坡以石为题材写了不少咏吟佳句:“我持此石归,袖中有 东海”,“试观烟去三峰外,都在灵仙一掌间”。苏轼藏石品位很高,留名的有“小蓬莱”、“仇池石”、“雪浪石”等,其书斋就取名为“雪浪斋”。



米万钟嗜石

米万钟, 字仲诏,明万历进士。万钟为米芾后裔,生平爱石,韵事联翩,人称“友石先生”。宅僻古云山房,中贮名石,客至壶觞啸咏,自取所藏,以石娱客,日轮数十返不倦。风流贞洁,土君子称之。闽人陈衍曾撰《米氏奇石记》一文,被清人孙承泽收人《天府广记》。



乾隆题石

清乾隆皇帝对产于安徽的“天下第一石”灵璧石情有独钟。六次下江南有三次因喜欢灵璧石而绕道灵璧石产地,题诗,题字,留下许多故事。为了能与灵璧石相伴,每次绕道,乾隆总要选采一批较好的灵璧石运回北京故宫。第三次乾隆三十三年(1765年),乾隆再次南巡住在徐州行宫,看到“蟠龙石”,勾起了对灵璧磬云山的回忆,于是决定再去磬云山龙门寺,先到庙里进香,随后去“玉磬庵”。当时尼姑正在练书法,见乾隆到来,当即双手合掌口念“阿弥陀佛”。两人随即交谈起来,当谈到灵璧磬石形、音之特点时,乾隆兴致很高,尼姑便将自己珍藏的一块灵璧磬石山峰示于乾隆。乾隆爱不释手,尼姑看出他有索石之意,但实在舍不得将此石送人,又恐伤了皇上尊严,乾隆无奈之下,左顾右盼看到旁边有盘未下完的棋局,便心生一计要求尼姑陪他下棋,并说:“如果朕下输了,就将随身所带佩玉给你;如果你输了,就将这块灵璧石给朕。”尼姑无奈之下,只好与乾隆对弈。双方都下得十分认真,尼姑棋高一筹,乾隆输掉了佩玉。乾隆输掉佩玉心有不快,得不到灵璧石更是身心不安。为了得到灵璧石,乾隆要求尼姑再下三局,尼姑看出乾隆爱石心切,只好将此灵璧石山峰献给乾隆。乾隆为表感谢,在尼姑书桌上写下“天下第一石”相赠。


 

蒲松龄写石

蒲松龄爱石、咏石、颂石。他一生写下的赏石诗存世的就有四十多首。他在《 聊斋志异》中的《石清虚》一文,就是他爱石如命的自我写照。故事以邢云飞好石,见佳石不惜重金求购,配以檀跌,供诸书案,以命相许,共存共亡。偏偏风波迭起,数次为权贵巧取豪夺,典田荡产相赎,至欲以命殉石。蒲翁笔下对人石感应,天人合一,缘缘相机的刻划,达到了神化、仙化的艺术境界,是一曲绝妙的石文化乐章。



郑板桥画石

郑板桥是历史上专攻兰竹的著名画家。但是,板桥笔下的兰竹,往往还伴有千姿百态的山石,这似乎是他墨画题材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板桥画石,出于爱石,他爱石之体静、有骨、有德。他在一幅赠友人的题画诗中将兰、竹、石、人并列,喻为有德者之“四美”。他还将石比作君子、雅朋,因而常画石明心赠友。在朝城县摄政时,一天兴之所至,画石三幅,分赠胶州高风翰、燕京图牧山、江南李鱓,因为三者“吾之石友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