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湖石简史1.0:看各路玩家如何各种会玩

 尔鱼威威 2018-06-01

中华古老的文化中, 赏石文化有着极为悠久而又灿烂的历史。石头,就像是人类印记最好的见证者。从洞中迎着火苗下朴实的手印,再到手中一柄柄石器坚斧利刃;从农家小院的水井一隅,再到宫闱建筑华丽楼台上的雕花,玉石珍宝……怕是再也找不出第二种能与人类的脚印如此紧密的东西了。


(▲茶诵·特色太湖石)


中国最早的关于石头赏玩记载的文献来自于战国时的《尚书· 禹贡》中,这是中国的第一篇区域性地理著作,它其中就记载了泰山山谷中盛产怪石,并被人们所重视,还被列为贡品的事情。而稍晚点的志怪录《山海经》也有多处记载了各种奇石的产地及传说。此后,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秦始皇的阿房宫,西汉王朝的未央宫、上林苑、汉梁孝王的梁园等宫殿的布置都使用了大量的奇石作为装点。


可见,对于各种奇石的审美追求是贯穿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的。直至今天,看见奇石,由奇石带来的的对于美的享受,犹如我们直观的认识一般,因为它早已深入骨髓和血液。


但这时人们对于各种奇石的认识都还处于比较懵懂的,单纯的作为象征出现的认识。而人们把赏玩奇石,领略自然之趣上升至真正文化的,是在汉代,进入南北朝时得以长足发展,盛行于唐、宋、明、清。而到了唐代,白居易的《太湖石记》等横空出世,则是正式的确立了太湖石在文人雅士界的地位,真正的做为文学的形态出现。


相关延伸,请参加茶诵的《太湖石前传篇》,给你白居易的关于《太湖石记》的另外一面解释。


(▲各形太湖石及注解)


除了将太湖石上升至文学层面的白居易,还有他们,也是与太湖石有着深厚的不解之缘的一帮人。

张良:修成张良石

太史公手眼通天,天下之事无所不入其耳,奇石异玩自然是在他的眼力之中。


(▲张良画像)


据《史记·留候世家》中记载,汉开国功臣张良就对奇石有着独到的认识和异于常人的兴趣,比如他在自家客堂正中就供有一方奇石。到后来隐居期间,更是整日与奇石为伴,尤为喜欢青黄结晶的腊石。


这种腊石多由黄、黑、白三色组成,黄色似人生富贵仁厚、威严尊贵;黑色似人生的道路坎坷波折、曲折不平;白色似人生的品质冰清玉洁、出污泥而不染。后人为了纪念张良的为人正直、刚正不阿、宁死不屈、恩怨分明的品德作风。将此种石头称为“张良石


当然,这与他后来修仙可能没啥关系……


陶渊明:赏石界祖师爷


魏晋南北朝时期,整个社会崇尚着诗酒风流潇酒的气息,人们追求更为优雅的生活方式的做法便自然催生了对奇石的全新解读。魏晋人们就此掀开了赏石文化的新篇章,他们将奇石从景观点缀中脱离出来,逐渐形成了把奇石作为供石,进行独立欣赏的风气。


(▲陶渊明画像)


最著名的赏石人物,就是各种膜拜自然,追求回归自然,并被后世文人尊奉为赏石祖师的田园诗人陶渊明。最有名的,就是他爱的那个“醒石”的传说:


相传,陶渊明住宅旁边的菊丛之中,有一块如砥的大石,纵横各有丈余,令他格外喜欢。这位大诗人每逢贪杯喝醉了,便蹒跚走到大石旁边,然后坐卧其上。此刻,他往往在赏菊之余,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首耐人寻味的诗篇,后来,他感到这块大石能让他醒酒,能让他提神,又能让他诗思泉涌,于是对这块大石充满了情意,便给其起名“醒石”。


杜甫:画风略怪的顽主


进入隋唐、赏石、藏石之风已成潮流,许多文人雅士爱石成癖,他们将奇石供于客堂书斋,清闲时面对奇石,凝神遐想,神游期间,并由此勃发诗兴。


(▲杜甫草堂绘画)


关于清代钱塘人诸九鼎作《素园石谱》中有记载,“诗圣” 杜甫是当时民间最有影响力的奇石收藏家:


“今偶入蜀,忆杜子美诗云:`蜀道多早花,江间饶奇石’,遂命童子向江上觅之,得石子十余,皆奇怪精巧。”


没错,就是那个整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杜甫,杜甫在世期间,最大的问题就是解决其衣食住行,这让他数次“为五斗米折腰”,最后甚至还死于一顿饱饭……和奇石的赏玩,甚至收藏,简直使人难以想象。


然而,他确确实实也是那个“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杜甫。所以,杜甫在对奇石的收藏和鉴赏上有着异乎常人的见解和表现力,这一点并不为奇。


李德裕:实力玩家


在唐朝,最有名的藏石家是唐武宗时的权相李德裕,藏奇石异玩数以千计。对奇石珍玩有着异常的热情,谓之 “ 奇石林立左右” ,甚至还在临终遗言时对子孙说:“ 凡将藏石让他人者,非吾子孙也” 。


(▲张大千的《李德裕见客图》)


李德裕家中的奇石千奇百怪,形态各异,无所不有,无所不奇,为当世人所津津乐道,据说皇帝也经常去他们家后院欣赏他所收藏的这些奇石珍宝。


牛僧孺:友情客串


另外,在当时, 还有一位有名的人物是牛僧孺,嗜石到了“ 游息之时,与石为伍” 。甚至到“ 待之如宾友、视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的境地,白居易著名的散文《太湖石记》即为牛僧孺藏石所写。


另外, 在唐代还有一些著名的诗人如张枯、陆龟蒙、杜牧等也都是奇石爱好者,并流传下许多咏赞奇石的诗文。


李煜:最高级别玩家


到了宋代,整体社会对于美的追求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和热度。这时,一个个最有实力的玩家便杀将进来,首当其冲的,就是被后人称为“ 后主” 的李煜,他的诗绝代一时,而他对于奇石的赏玩,他更是为艺术敞开君主大门,开启了“ 痴迷型” 赏石模式。


(▲传说中的灵璧研山


李煜藏有两方研山(中国墨池的奇石为稀世之宝,并为它们专们赋予名字“灵璧研山”。等唐代没落之后,他的两放“灵璧研山”在天南地北流传七、八百年而成珍闻。


据说他偶得一奇石,因造型奇特,中有墨池,故取名“灵璧研山”。李煜对此石珍爱异常。甚至在兵临城下江山易主时,他仍不忘中途折返,回到皇宫,冒死带上着两款“灵璧研山”再逃命!城破,李煜被俘,而他的研山石不知所踪,流落民间。


苏东坡:绕不过去的超级顽主


说起宋朝,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一个人,他几乎在各个领域都有他的身影,按康震先生的说法就是“苏东坡不光是喜欢在自己擅长的诗词方面把别人都打的落花流水,更喜欢到别人擅长的领域内胡乱捣乱”。而对于收藏奇石,把玩奇珍,自然对于一个诗书画齐活的大文豪来说,形同家常便饭。


(▲范曾的绘画《苏轼得砚图》)


这不,在整个北宋年间,他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藏石名家。


关于这个超级顽主,更多详情请移步《第二茶圣苏东坡的逆天茶道:比比看,堪与茶圣陆羽孰高孰低?》,进行查阅。


苏东坡曾收集色彩石298枚,令他常得意向人称道,他甚至还为此制作了专属的盛放器具,然后摆在家中——供奉。他用古铜盆“以净水注石为供,自己自得其乐完了还不算,还把另一盆彩石送与他的好朋友高僧佛印。还专们为此作文《前后怪石供》记述始末……据说,现如今某些地方至今还流行以石供佛的习俗,即是沿用此典故。


另外一件有趣的事是,苏东坡曾魂牵梦萦一块他自己题名的“壶中九华石达八年之久。至晚年时,终究因为未能得到而怅怅不已,他为此常常为此感叹“ 尤物已随清梦断”而抱憾下世。无奈,继续写文章,因此就有了《壶中九华》、《双石》、《雪浪石》等著名咏石诗篇的问世。


米芾:传奇玩家


与苏轼同时,另外一位在中国赏石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就是宋四家” 的著名书画家米芾。


(▲米芾拜石图)


他在安徽无为为军知州时,曾见一石“状奇丑”、却憨然无邪,具君子之气。即命仆从取官袍、官笛。设席整冠下拜,并呼:“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情至肺腑……因此历史上便留下了著名的“米颠拜石” 的故事,如诗如画,造福了不少后世书画家。但就像在场的人一样,各种复杂感情都有,因此,他的这个“米颠拜石”历来褒扬传颂不已,常为人增添了不少饭后谈资。


米芾不但藏有许多稀世名石,而且还对当时赏石文化注入了他独特的赏石理论。今天我们太湖石的“瘦、透、漏、皱” 等审美标准,即为米带所创。他为后世人对于奇石的欣赏提供了一条有章可循的依据,被确立之后一直被沿用至今。


(▲米芾砚山及《研山铭》)


并且“灵璧研山”再次出镜,还救得米芾一命:


对于后主的超级奇石“灵璧研山”宋徽宗因为没有得到心里闷闷不乐,就召见了蔡京,想让蔡京说服米芾相赠“研山”。米芾不从,蔡京用计栽脏米芾有欺君之罪,将米芾投入大牢。


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米夫人手捧“灵璧研山”,献于宋徽宗,米芾悲痛欲绝,为与心爱的“灵璧研山”多亲近一会。求宋徽宗开恩让他用“灵璧研山”写书法一幅。于是米芾将“灵璧研山”放在供案上对其三叩九拜,写下“五色水,浮昆仑;潭在顶,出黑云;挂龙怪,烁电痕;下震霆,泽厚坤;极变化,阖道门”是为《研山铭》。


后来宋徽宗将米芾夫人所献的“灵璧研山”及米芾用血泪书写的《研山铭》强纳入宫索入九禁。


宋徽宗:没他都不行


到了北宋末年,对于奇石的制造和讲究已经变成了法律和政府行为,源于宋徽宗皇帝为建造“良岳” 而在苏州特设的“苏杭应奉局” ,一系列的相关配套设施被建立和广泛使用。


(▲宋徽宗听琴图)


苏杭应奉局的的职能就是广泛收罗奇石,并运往汴京供皇亲贵族、文人雅士们欣赏。可以想象,这样一个政府行为究竟能收罗多少奇石,只一点:到了南宋在杭州江南名石苑的名石“络云峰” 即为北宋“花石纲”的遗物。


在宋代,赏石之所以能蓬勃发展,主要归功于文人雅士们的推波助澜。有名的文人如范成大、叶梦得、陆游等都是当时的藏石名家,尤其可贵的是出现了《云林石谱》这部被后来收入《四库全书》的赏石专著,而几当时的赏石文化已影响至周边国家,并传播到了日本,启迪了日本“ 水石” 文化的发源。


曹雪芹:《石头记》眼熟吗?


时至明清两朝,更是我国赏石文化集大成的时期,不但赏石专著层出不迭,而且赏石阶层出现了喜剧性变化, 连农夫工匠、贩夫走卒、乃至学生都走入了赏石截石这个行列,真正的成为了一种全社会自上而下的认识。在清代,连满族将军成性奉诏入蜀时,沿途还不忘拾采集奇石。整个军队,用大量兵力以采集奇石运回北方!


其中最耀眼的自然是曹雪芹,这位文学巨匠和他的《石头记》:红学界有着一致的看法就是,《红楼梦》是曹雪芹自身人生坎坷的写照,无奈之下,才寄情思与奇石,写下《红楼梦》。


(▲《石头记》封面)


《红楼梦》中对奇石的描写可谓众多,无论是宝玉的“口中含玉”,还是大观园中无处不在的假山石,再或者是数次以极其细腻笔触出镜的“玲珑山石”……都无不展示着他对石头的情有独钟。


曹雪芹自己也非常善于画山石,笔下山石奇骨傲立,姿态万千。他的画曾有他的一位好友敦敏为其题诗《题芹圃囤石》:


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刚更见此支离;醉扫余如椽笔,写出胸中时。


蒲松龄:另一位文学巨匠级顽主


浦松龄,这位文学巨匠在他的作品中无不在的寄托着自己对奇石的情怀,比如,那些各种石头间的情恋们……


(▲蒲松龄)


另外,浦松龄还编有一部《石谱》的专著,其中极尽详细的记载了南北九十余种奇石的产地、形状、性状、色泽、用途等等,可见其除了对鬼怪的用心之外,还有“状似鬼怪”的奇石。


许问石:顾名思义


到了近代,奇石玩家更是层出不穷,比如南通张季直的高足许问石,以收藏雨花石、大理石之精美而名噪天下,他所编著的《万石斋灵岩· 大理石谱》至今仍在海内外颇有影响。


沈钧儒:除了爱国还会爱石头


著名爱国人士、爱国先生、爱国志士……沈钧儒先生,除了特别爱国之外他对奇石的爱好也非处一般,家中藏石甚巨,并被人传为美谈。他还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与石居”……而且,他还确确实实的这么做了!


(▲沈钧儒)


他还为“与石居”专们作赋《与石居》:


吾生尤爱石,谓是取其坚,摄取满吾居,安然伴石眠。

至小莫能破,至刚塞天渊,深识无苟同,涉迹渐戋戋。


与石居中的书柜,桌子等全部用全石头的做工和用料。书桌、书架、窗台、柜子、台几全都摆满了各种奇异的石头。


周总理:忙里偷闲


周总理对奇石也有着非同一般的爱好,即使是在百忙之中也经常去赏玩奇石。他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作为中共代表团团长驻南京梅园新村时,经常与夫人邓颖超常去雨花台捡石,以做清泉养护,另外供于会客厅圆案之上,或是摆在家中细细赏玩。


(▲周总理)


然而,不幸的是,那个年代以后,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赏石文化一落千丈,致使这个古老的文化遭一度湮没。直到八十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萦荣,也受国外赏石热潮的诸多影响,如今这独特的文化又以其灿烂多姿的风韵,如春潮般开始席卷整个中华大地。


而我们今天的【茶诵·太湖石】系列的主角太湖石则是它们遗珠中的遗珠,在历史的的脚步中逐渐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请少待片刻,【茶诵·太湖石】系列后续更有许多精彩呈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