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子辉专栏| 陕菜发展高潮的隋唐饮食之五——筵席与酒令

 与春天同行 2016-08-21

隋唐五代不仅筵席宴会的类型增多,而且由于高足桌椅的问世使饮食方式有了根本的变化。

桌椅问世与饮食方式

唐代我国开始有了椅子,据《清异录》记载:“胡床施转关,以交足,穿便绦,从客坐。转缩须臾重不数斤。相传明皇行幸频多,从臣或侍诏野顿,扈驾登山,不能跂动,欲息则无以寄身。遂创意如此,当时称逍遥座。”这是说,在唐代中叶就有了交椅。1955年西安发掘出的高力士之兄高元珪墓室壁画上,可见一个端坐椅子上的人像,双足并排放在地上。这大概是唐代中期以后标准坐姿。可以肯定,至少在唐代中晚期,中国人从根本上抛弃了席地而坐的方式,最后完成了坐高椅凳的转变。桌子和椅子当是同时代的产物。唐代敦煌壁画《屠房图》中,所画庖丁像就是站在高桌前屠牲的。厨房里有高桌,餐厅更是如此。敦煌473窟唐代饮宴壁画,亭中摆的就是长方桌,两侧是较高的长凳。据专家研究,中国家具,特别是高足桌和椅的发展,到唐末五代时,在品种和造型方面已基本齐全。


提到中国的饮食方式,人们就不由得联想到,平时宴会上十人围坐在大圆桌周围,共同食用桌上的美馔佳肴,并且认为这种合食制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传统。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据考证,这种合而食之的方式,大约出现在宋代,距今不过1000年。也就是说,隋唐时期还不是合食制,仍然实行的是一种分餐制,这从1987年6月在陕西长安县发掘的韦氏宗族墓壁画饮宴图中可以得知其概况。该图正中,长方形大案中间有蒸饼、胡麻饼、花色点心、肘子等丰盛食物,大案顶端置一荷叶形汤盆和勺子,九个人分坐案子三面,每人面前各有盘、匙、箸配套餐具。这虽然是众人围坐在一起的宴会,但看来仍然是分而食之的。

如果说,这一壁画尚是孤证,那么《韩熙载夜宴图》也许更清楚一些。图中的韩熙载及其他人有坐在床上的,也有坐在靠椅上的,他们面前摆着几张桌子,在每人面前都放着完全相同的食物,是用八个盘盛着的佳肴和果品,碗边放着筷子、勺子等配套餐具,互不混杂,显然,这表现的仍是分餐制。值得注意的是,在隋唐五代之际,已不是前代那种一人一案的宴会了,而是众人围坐一桌有着祥合气氛的宴会,但却不是真正的合食,食物还是一人一份。这确是一种既体现中华民族团结祥和方式精神,又讲究饮食卫生的饮食方式,值得继承效法。

酒令的发展

酒令作为宴席娱乐的形式,唐代有了较大的发展。《窦革酒谱》说:“唐柳子厚有序饮一篇,始见其以洄沂迟驶为罚,爵之差,皆酒令之变也。”白居易“醉折花枝当酒筹”,也是写好友玩筹令饮酒的事。酒令有雅、俗之分,筹令属于雅令。雅令的令语一般是诗词歌赋,或者俗语成语。李唐王朝是诗歌兴盛的黄金时代,也是雅令颇为流行的时代。遗憾的是唐代雅令比较繁难,流传不广,史料上又无详细记载。

令人欣喜的是,1980年在江苏丹徒发现了一银质酒瓮,内装盛唐时银涂金筹令酒具一套,除令筹五十枚外,还有令旗、令纛杆、龟负酒筹筒等,酒器上刻有“力士”二字。据专家考证,这可能是唐玄宗的太监高力士订作的,或为地方官吏准备奉送高力士的。所有银令筹上都刻有令辞,“食不厌精,劝主人五分”;“驷不及舌,多语处五分”;“匹夫不可夺志也,自饮十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放”;“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律事五分”;“刑罚不中则民无措手足,觥录事五分”等等。其酒筹筒正面刻有“论语玉烛”四字,说明这些酒令辞均选自孔子《论语》一书中。不难看出,以极为雅致的筹令饮酒,既可使宴席增添热烈气氛,还能使参宴者受到教益。唐时宴席中,不只有筹令一类的雅令,还有划拳之戏一类的俗令。

据《胜欲篇》载:“唐皇甫嵩手势酒令,五指与手掌指节有名,通呼五指为‘五峰’。《窦革酒谱》也有“五代王章史肇之,燕有手势令,此皆富贵逸居之所直。”看来,猜拳之戏最迟也始于唐代。由于这种酒令比较简单易学,至今仍流布于民间。不过对五指的称谓随着时代而变化,玩法也多种多样了。



陕菜网”微信平台由陕西仁和万国律师事务所刘陆训、刘瑞、金凌律师团队提供法律服务,如有侵权行为,必将追究责任。转载请联系“陕菜网”公众平台。

关键词搜索陕菜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