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大自治区民族文化事业新实践——来自广西的报告

 無情360 2016-08-21



  广西地处我国岭南、大陆海岸线西南端,是我国唯一与东盟海陆相连的省区和西南地区出海大通道,有壮、汉、瑶、苗、侗等12个世居民族和其他44个民族成分。截至2015年底的统计数据,全区总人口551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141万人,占总人口的38.8%。

  近年来,广西大力推进“发展民族文化艺术事业”、“建设先进文化省区”、“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等民族文化发展战略,实施以农村为主的文化惠民工程、少数民族文化抢救保护工程、少数民族文化开发应用工程、少数民族文化图书精品工程、扶持民族传统节庆工程等五大工程,充分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宝贵资源,鼓励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蓬勃发展,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不断深化,形成了和谐为美、和谐为善、和谐为本的文化特色。



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广西参演剧目《花山》剧照。


推广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


积极探索推广以“政府引导、重心下移、整合资源、社会支持、群众参与”为主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模式。统筹整合相关项目和资金,打造融体育活动、宣传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科学普及、卫生保健、计生咨询于一体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全区现有村级公共服务中心7079个,2016年底将增加到8279个,覆盖全区58%的行政村。乡村一个文艺舞台、一个灯光球场、一个综合活动室、一支文艺队、一支篮球队的文化惠农“五个一”模式不断拓展,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持续拓展。全区现有公共图书馆112个、文化馆123个、博物馆124个、文化站1168个,全区公共文化场馆基本实行零门槛开放和免费提供基本服务,基本实现市县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群众文化蓬勃开展的良好局面。全区3个市被列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4个县列为示范项目。

完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广西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适度利用,积极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文物保护取得新成果。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经过13年的艰苦申遗之路,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中国岩画类世界遗产名录的空白。灵渠、海上丝绸之路·北海史迹、侗族村寨·三江侗族村寨列入国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至66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个、名镇7个、名村9个,合浦汉墓群等4处文物保护单位列入国家大遗址名单,甑皮岩遗址公布为华南地区唯一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靖江王府及王陵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日趋完善。国家、自治区、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基本构建,全区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50个,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6名。2014年以来先后有5位传承人荣获“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先后设立了国家级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和自治区级壮族文化(百色)、侗族文化(三江)、苗族文化(融水)等3个文化生态保护区。靖西壮族织锦技艺、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扶持民族传统节庆品牌


广西以民族传统节庆为载体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全区成立了基层演出队、山歌队、舞狮队等各类业余文艺队2万多个,民族民间文化生活极其丰富。“壮族三月三”确定为广西法定节日,节日期间组织开展山歌比赛、非遗展示、民俗展览等各种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活动,形成全区各地“市市有活动,县县有节目”的格局。2016年的“壮族三月三”全区各地共组织各类文化活动300多场,比去年同期增长50%,覆盖了全区14个市81县,覆盖率达75%,成为展示广西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已成功举办了17届,以民族性、现代性、国际性、艺术性及大众参与性赢得世界关注。


此外,贺州瑶族盘王节、河池铜鼓山歌文化艺术节、防城港市京族哈节、百色市布洛陀文化艺术节、环江毛南族分龙节、融水苗族斗马节、罗城仫佬族依饭节、隆林苗族跳坡节和彝族火把节、田林北路壮剧艺术节等已成为民族节庆文化品牌。

打造民族文化艺术精品


广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大力实施精品战略,打造了一批弘扬优秀传统、讴歌时代精神、体现广西文化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

一批优秀剧目荣获大奖。戏剧、音乐、舞蹈、杂技等各类舞台艺术作品荣获全国性大奖100多项。近年来,广西新编历史桂剧《七步吟》等4部作品获得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壮剧《天上恋曲》等5部作品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大型历史舞剧《碧海丝路》等7部作品获得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同时,彩调剧《刘三姐》获文化部第二届保留剧目大奖,舞蹈《骆越先歌》、广西文场《莲花雨》、歌曲《月亮湾》等作品在全国舞蹈比赛、荷花奖、牡丹奖、金钟奖中获得佳绩。民族音画《八桂大歌》等获奖精品剧目常演常新,深受观众喜爱。


一批艺术新作反响热烈。舞台艺术新作不断涌现,儿童剧《魔豆》入选第八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杂技剧《百鸟衣》、民族经典名曲音乐会《灿烂广西》等一批主题鲜明、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艺术感染力强的文艺作品相继创作、上演,用广西故事讲述中国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推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广西绕培育千亿元文化产业,抓政策、抓载体、抓服务,不断完善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业态创新,全区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文化产业园区遍地开花。全区现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8家,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4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3家,成长型小微文化企业60家;动漫试验园区2家、自治区动漫骨干企业28家,自治区动漫人才培养基地16家,其中11家企业通过国家动漫企业认定。


特色文化产业不断涌现。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开创了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模式,通过市场运作带动了旅游、演出、艺术教育等行业发展,有力推动当地经济增长、人民群众增收。全区培育了38个特色文化产业(项目)示范县(市、区),靖西旧州绣球、临桂五通农民画、钦州坭兴陶、北海珍珠、博白芒编、梧州人造宝石、凭祥红木等一批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重点项目建设取得突破。广西文化产业城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南宁万达茂文化旅游综合体开工建设,万达、保利、深圳华侨城等文化产业巨头纷纷登陆广西投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与旅游、科技、制造业、农业等融合发展加快,利用数字、网络、信息等高新技术催生的新兴文化业态不断涌现。


推动民族文化对外交流


“十二五”时期,广西对外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完成重点文化交流合作项目55个,来访29起380人次,出访98起1803人次。通过承接国家重大建交演出活动、承办海外“欢乐春节”、 开展“广西文化年”等活动,打造“美丽中国·美丽广西”文化交流品牌。成功举办10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促进我国与东盟国家在民族文化保护、民族节庆活动等多个领域进行交流与对话。广西文化对外影响力不断提升,美誉度不断提高,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广西参演剧目《冯子材》剧照。


 “十三五”期间,广西将按照中央赋予广西的“三大定位”,突出民族地区特色,深入挖掘广西民族文化资源,进一步突出广西特色、广西品牌、广西故事、广西人才、广西题材、广西品味、广西平台,走出一条具有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文艺繁荣发展新路子。




来源: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组委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