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上非遗㉚:振臂抖腕向天抛,五色绣球随歌飞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3-06-17 发布于山东

图片

编者按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壮族、侗族、苗族、瑶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广西各地少数民族群众穿上节日盛装,向歌圩涌去,欢乐的歌声在壮乡大地萦绕,并开展抛绣球、抢花炮、竹竿舞、对歌等各种特色活动。

本期走进南宁市武鸣区,探访三月三中的一项重要民俗体育活动: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武鸣壮族抛绣球,体会五彩绣球挥抛中展现的壮乡风情。

图片
图片

武鸣壮族抛绣球

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级别:自治区级非遗名录

批次:第八批

地域:南宁·武鸣区

武鸣壮族抛绣球是广西武鸣的壮族人民常在“三月三”歌圩或传统佳节中开展的一项传统活动,主要通过转、甩、抛、接等动作,将绣球传递出去,以起到娱乐身心、沟通感情的作用。抛绣球从原先作为男女之间传情达意的表达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到如今成为竞技性群体娱乐活动,集民间体育与娱乐于一体,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兼具民族性、趣味性。2021年,武鸣壮族抛绣球入选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南宁市武鸣区是壮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中国壮乡”。“三月三”歌圩是武鸣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圩中众多民俗体育活动也成了节日活动的一大“重头戏”。节庆体育因其独特的民俗性、趣味性等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图片

“三月三”歌节上,壮家女正在抛绣球。图源 南国今报

其中,抛绣球便是壮民族文化中独特的人文景观。小小的一个绣球,在壮族人民的手中流传了两千余年。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在作战和狩猎当中用青铜铸造的古兵器“飞砣”以甩投,这便是如今抛绣球的雏形。唐代以后,随着生活水平及文化娱乐意识的提升,飞砣也逐渐发展成手工制作的绣花布囊即现在的绣球,人们在茶余饭后互相抛接以娱乐身心,并逐渐发展成为壮族男女青年传情达意的方式。宋代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载:“上巳日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砣,男女目成,则女受砣而男婚已定”。

而后随着现代体育的发展,抛绣球逐渐演变为一项正式的民族体育运动。1986年广西正式设立抛绣球比赛;1991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广西抛绣球作为表演项目正式亮相。这项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活动从怡情到竞技,被赋予了更深厚的意义。

目前,武鸣壮族抛绣球比赛主要分高杆背篓两种形式。

高杆抛绣球比赛分为单人和团体两类,运动员需要在10分钟内在场地中多次来回,将绣球抛过9米高的杆上直径为1米的彩环,最终以抛中数量算分,因此保证抛绣球的速度和命中率显得尤为重要。

图片

武鸣壮族抛绣球代表性传承人潘桂梅在介绍武鸣壮族抛绣球的规则。梁彬彬 摄

“要想让绣球进得又快又多,耐力、速度、技巧是三个必备因素。”武鸣壮族抛绣球代表性传承人潘桂梅介绍道。

图片

武鸣区民族中学抛绣球项目体育老师罗仁进在示范高杆抛绣球的动作。陶洁 摄

图片

提绳,伸臂,抖腕,送指,抛球......整个过程一气呵成。绣球只有获得合适的速度及角度才能以抛物线的轨迹,顺利准确地穿过彩环。胡兆双 摄

抛绣球时,参赛人员要摆好准备姿势,前后脚开立,正对高杆方向,以右手投球为例,左手掌托球,且手臂斜伸直于右前上方,右手握住绣球的提绳。左手腕往后拨球的同时,右手依次往下、前、上前送,身体重心前移,同时蹬地,手臂伸到最高点时,顺着球的惯性,以合理的角度用力抖腕送指把球抛出。

图片

学生们在集中练习高杆抛绣球项目。陶洁 摄

一个个绣球脱手而出,穿过了场地中央的绣球圈,参赛人员要立刻跑到对面捡球再抛,动作精准而快速,赛场上的气氛通常紧张而热烈,空中一个个绣球划过,让人目不转睛。

图片

绣球抛出后,需要立刻跑到对面准备捡球及下一次的抛投。胡兆双 摄

由于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往返捡球多次抛球,因此如何控制合适的落点是抛绣球中的重要技巧。潘桂梅说:“好的运动员会把落点尽量控制在比较近的距离,在抛球后立刻跑到对面等待,节约了弯腰捡球的时间,这是比赛中节约时间和体力的重要技巧。”

图片

背篓抛绣球项目。胡兆双 摄

背篓比赛为团体形式,一个队伍由4名抛球手和1名接球手组成,比赛以投中次数算分定胜负,每队投相同的球数,投中多者为胜,若数量相同则用时短队获胜。

图片

比赛前,队员们可商量本队绣球摆放策略,以方便接力。陶洁 摄

背篓比赛中,抛球手跟抛高杆动作一样,但需要放低出手角度;接球手则需要背着竹制背篓站在接球区内,用背篓接球,姿势不限。

图片

4名抛球手每人按顺序分别抛同颜色的6个球。陶洁 摄

图片

接球手背着敞口的背篓灵活接球。陶洁 摄

由于涉及到抛球手的接力、与接球手的配合等,背篓比赛更考验的是团队之间的默契

图片

不同的比赛会定制不同规格的绣球。陶洁 摄

与传统壮族男女青年之间传情达意所用的刺绣绣球不同,运动绣球省去了精致的图案和装饰,更多是以抛球手感而考虑设计。运动绣球的形状通常为圆形,用各色绸布或花布针织而成,下端系丝缨,上端提绳为90厘米。球内装满细沙与木屑的混合物,重量标准为150克。此外,不同的比赛也可根据需要定制绣球的形状。

图片

如今抛绣球项目已成了校园里学生们课外活动的固定项目。胡兆双 摄

根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传承发展的实际需要,如今抛绣球运动也已融入广西许多学校民族文化教育之中。以南宁市为例,2012年“抛绣球”成为南宁市中考体育选择项目。

自1997年以来,传承人潘桂梅致力于将抛绣球这项运动教授给更多的学生,二十多年的体育任教中不断规范抛绣球教学,并成立各年级绣球队,鼓励学生“一届带一届”,抛绣球运动所传递的壮民族文化底蕴也根植在了每一个学生的心中。如今的武鸣区民族中学已成为武鸣壮族抛绣球传承基地。

“我们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并真正参与到壮族抛绣球运动中来,争取让广西抛绣球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从表演项目成为正式的竞赛项目。”对于武鸣壮族抛绣球的发展,潘桂梅表达了其期待与目标。

— 完 —

关于爱上非遗

《爱上非遗》系列是广西日报-广西云倾力推出的“广西非遗传承计划”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期望用自己的笔触和视角,将那些植根于壮美广西大地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些深融于壮乡儿女血液中的文化印记真诚呈现。由此,汇聚起涵养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的涓涓细流,让每一个人都成为非遗的践行者、传承者和受益者。

采访线索征询

《爱上非遗》系列旨在宣传广西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全方面展示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我们向全区征集采访线索,如果您是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非遗文化保护工作者,或您的身边有非遗传承的典型故事,欢迎与我们联系。

我们将通过采访、活动展示等方式,传播非遗传承保护事迹,让非遗“活”起来。


策划统筹丨曾俊峰 罗莎

本期采写丨陶洁

本期编审丨王文英

视觉设计丨冯善伟

影像摄制丨胡兆双

总值班丨曾俊峰 梁菊

广西云非遗传播团队出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