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言 古代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姓氏是姓与氏的合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日常生活交往中首先触及的一个问题。在古代姓和氏不同:姓,发生于母系社会,故“姓”这个字,左从“女”,右从“生”,起着“别婚姻”、“明世系”、“分种族”的作用。氏,是姓的同一族姓的支派,是标志身份的贵贱,或以官为氏,或以封邑为氏;而贱者,只有名无氏。北宋著名史学家刘恕在《通鉴外记》注中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所分”。也就是说,姓是表明家族系统的称号;氏是贵族的宗亲制度的代号。 三代(夏、商、周)以前,氏以别贵贱,姓以别婚姻。故同姓,不同氏,婚姻不可通;氏同,姓不同,婚姻可通。秦汉以后,姓氏不别,或言姓、或言氏,或兼言姓氏。如汉武帝(前140—前87)时,司马迁写的《史记》,姓和氏已没有什么区别了⑴。不过姓皆用来别婚姻,而以地望⑵来表明贵贱身份了。随着历史的演进,人口的繁衍,姓氏呈现出多源现象;同出一源的姓,又分衍为许多姓。到宋代收入《百家姓》中的姓氏有五百多个,至明代,已增至三千余姓,而收入《千家姓》中却只有一千九百六十八个。我国自有史书记载,前前后后出现过的姓氏共达五千六百多个⑶。全国一百个大姓,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七·六⑷,裘姓则在汉族人口中约占百分之十三的少数姓氏内。嵊州市2002年裘姓22027人,次于张、王、陈、周、钱五姓,居第六位。 今考姓氏的由来,归纳起来,不外以下这几种情况:一、在母系氏族社会里,当以母姓为氏,其姓多女字旁;二、以出生地或居住地的地名为姓;三、以祖先的国名为姓;四、以封地、采邑名为姓;五、以官职为姓;六、以天子赐氏或以死后谥号、庙号为姓;七、以避讳或某种原因而改姓。而裘氏立姓的本源,由于历代史书、谱牒记载不一,各派宗谱采录亦各持己见,甚至同一部宗谱各说并存,以致长期以来争议不休,成为悬而不决的一个难题。兹就现有史籍所载,整理成裘姓立姓本源五说: (一)春秋时期宋大夫仇牧之后,避难于卫,改氏“裘”,以裘仲为始祖说; (二)周宣王少子封于裘,为裘国侯说; (三)春秋时期卫大夫柳莊之后说; (四)春秋时期宋孟献子友、裘牧仲之后说; (五)春秋时期鲁大夫食邑菟裘说。 二、裘氏立姓诸说论略 综合上述五说,裘氏立姓都没有逾越于西周末或东周春秋时代,这三百五十年左右的时间内,即在公元前827—前476年之间。现经考证,认为第一种(春秋时期宋大夫仇牧之后说)说法较有根据可靠,有关史籍引用也较多,亦为宋代会稽义门裘氏宗谱所采纳。现将鄙见逐一论述于后: (一)春秋时期宋大夫仇牧之后,避难卫国,改氏“裘”说 据《槐里谱》中列《裘氏本源考》云:“宋公族⑸,仇牧之后,改氏裘,以裘仲为始祖”。同这个说法或类似这种说法的有:《古今姓氏书辨证》、《元和姓纂》、《万姓统谱》、《古今类纂》、《急就章》、《姓考》、《广韵》、及《路史》等。惟《姓源》后加注“望出南阳”、《广韵》后加注“望出渤海”之语。 考春秋宋闵公十年(前682),南宫万反叛,弑闵公,杀大夫仇牧。仇牧子仲贤、仲讓奔萧⑹避难。后适卫,改氏为裘。卫惠公以其居处裘氏,作为他兄弟俩的封邑。证诸《礼记·檀弓下》有“裘氏邑”的记载。《通志·氏族略》亦云:“卫大夫食采于裘,因氏焉。” 《裘氏本源考》以大夫仇牧为宋公族之说,自有其原由。查春秋时期列国世卿多为公室,即以宋国内的华氏、向氏、孔氏、乐氏、戴氏、皇氏、鱼氏,没有一个不是公族,称仇氏为公族,殆无疑义。有人说是周宣王的后裔,倒是无据可循,理由是周为姬姓,宋系子姓,各有渊源,不容紊扰。 案《春秋左氏传》载:(庄公)十五年(前682)秋,“宋万弑闵公于蒙泽⑺,遇仇牧于门,批而杀之⑻。”仇氏仲子随之避难至卫,得封邑为裘氏,足可徵信。故宋王栐《燕翼贻谋錄》⑼、过勗《旌表门闾记》皆载以仇牧子仲为始祖。会稽云门七世孙万龄请陆放翁(游)为宗谱作序,亦云:“首序本源得姓之著由矣。”可见当时修谱时赞同此说,并将杂说排斥于外。后人以祖周宣王少子裘国侯为荣,遂删去《裘氏本源考》,又将谱序妄加窜改,致文气前后亦不相贯,实诬甚矣! (二)周宣王少子封于裘,故称始祖为裘国侯说 这个说法来自《槐里谱》中的《得姓始末考》,云门廿二世孙裘冶撰《会稽义这个说法来自《槐里谱》中的《得姓始末考》,云门廿二世孙裘冶撰《会稽义门裘氏宗谱序》也持此说,说是“周宣王少子常执琳球玉笏,恪侍宫闱,及长爰封为求国侯,其后赐衣冠,因此求下著衣,改氏为裘。”是以封号为姓也,遂以周宣王少子为裘氏始祖,因不知其名,即称其为“国侯”,并以仇牧为后裔。历代宗谱素以天子诸侯作始祖为荣,不加考证,故多认同之⑽。考周厉王之子宣王姬静(前827—前782)在位四十六年,为周代中兴之主,距春秋时代(前770—前476年)仅十二年,如封少子于裘,当在他的晚年,则春秋时代的诸侯国中应有一个“裘国”存在。即使是旋封旋滅,亦当留有个地名,为什么《公羊》、《榖梁》、《左传》三传中都没有提及个“裘国”呢?《历代郡国考》亦不见有这个地名。又延拉宋仇牧为后裔,更是无稽;宋为子姓,周为姬姓,史有明文,各有所宗。又考仇牧遇害于周莊王十五年,即宋闵公十年(前682),仲子逃奔至卫,与所谓周宣王少子封裘不过百年;以三十年一世计,相传三世,岂有初封之国经一二世即亡,仇牧之子,即仕于卫国,并从此未见史书提到裘国的史事?既以国为氏,为什么仇牧要改氏为“仇”,及至后人,又复氏为“裘”呢?诸多问题无从解释。如此攀附“国侯”始祖为荣,实不足取。其实,追溯本姓源流也不应论其荣辱,何况仇牧亦系宋公族,且脉络分明,有史可稽,未尝非天子诸侯之后裔。 (三)春秋时卫大夫柳莊之后说 案《何氏姓苑》,谓卫大夫柳莊食采于裘,因以为氏。系据《礼记·檀弓·下》所载:“卫有大史曰柳莊”,寝疾。(献)⑾公曰:若疾革,虽当祭必告,公再拜,稽首请于尸曰:“有臣柳莊也者,非寡人之臣,社稷之臣也。闻之死,请往。”不释服而往,遂以燧之⑿,与之邑裘氏与县潘氏。书而纳诸棺曰:“世世万子孙无变也。”此说以为裘氏的由来,即源于此,遂以柳莊为裘氏始祖。 从这件史事可以清楚看出,《姓苑》作者何承天得出柳莊食采于裘而为氏的结论是不确切的。事实是“邑名裘氏是因氏以名邑,不是因邑而得氏”,是柳莊生前原有因氏而名邑的裘氏邑,故谓“与之邑裘氏与县潘氏”。由此还可看出献公与之是两个赐邑,非独一之“裘氏邑”,则《姓苑》应云:“卫大夫柳莊食采于裘氏与县潘氏”才行,怎么能说柳莊的子孙不氏县潘,而必氏裘呢?查考柳莊之前,鲁国有“县贲父”氏、楚国有“潘党”氏,如果因邑得氏,则柳莊之后,既有裘氏,又有县潘氏,怎么可以随意用来解释裘氏说是柳莊的后裔呢?故《何氏姓苑》所记,颇难自圆其说,不足为信。 (四)春秋时期孟献子友裘牧仲之后说 此说是据《四书人物考》、《氏族大全》的错误记载,明代廖用贤《尚友錄》也未考核而因袭,传讹至今。查《孟子·万章下》⒀云:“孟献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乐正裘、牧仲,其三人则吾忘之矣。”就是说与孟献子为友的是乐正裘、牧仲等五人,非裘牧仲者。《中国人名大辞典》乐正裘释:“乐正裘,春秋鲁国人,与牧仲并为孟献子友。”又牧仲條亦释:“乐正裘,春秋鲁国人,与乐正裘并为孟献子之友。”注明乐正裘、牧仲都是鲁国人。(按《汉书·古今人表》作乐正求)。 考乐正是周代主管音乐的官名,后以官为氏,即为复姓乐正、名裘。春秋时期,宋楚有乐氏,惟鲁国有乐正氏,如曾子弟子乐正、子春,孟子弟子乐正克。又考春秋时期也有牧氏,孔子时即有鲁国牧皮这个人。据此“孟献子友裘牧仲”,係是“孟献子友乐正裘、牧仲”之误,中间脱漏“乐正”两字,文中无标点,又将姓牧名仲这个人,误成为姓裘名牧仲,继之错成为裘姓之始祖,岂不两诬也。而《尚友錄》既将牧仲列于裘氏,作裘牧仲,又列仲于牧氏,将牧仲分成不同名姓的两个人,一身作两个家族的祖先,更是荒谬了。 (五)春秋时期鲁大夫食邑菟裘说 此据《氏族笺释》,谓裘姓,源自“鲁大夫食邑菟裘”。案“菟裘”见《春秋左传·隐公十一年》有“不欲复居鲁朝,使营菟裘,吾将老焉”的记载。服虔《左氏传解》说:“菟裘鲁邑也。营菟裘以作宫室,欲居之以终老焉。”考菟裘在今山东省泗水县北,旧有菟裘城,亦曰菟裘聚。又查五代南唐权臣郭崇韜曾云:“今为群邪排毁,吾欲避之,归镇常山,为‘菟裘’之计。”由此看来,菟裘实有其地,并为后人称为告老退隐的居处,或借喻为退隐的别称。 又考菟裘,见《史记·秦本记》:“秦之先,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菟裘氏。”⒁这样说来,菟裘又是秦后裔的复姓。但不管怎样,鲁大夫食邑菟裘与姓氏并无关系,更不知这位鲁大夫为何人,何名?史无稽考,仅存此说而已。 三、裘氏立姓源流综述 裘氏本子姓,为春秋时期(前770—前475)宋国大夫仇牧的后嗣,亦为宋之公族,即王室之枝叶也。考宋国的始祖,系殷代帝乙之长子,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食采于微,故谓“微子”⒂。自周滅殷后,周公旦命微子启统率殷族,封于宋,号宋公,为春秋时期十二诸侯国之一。就是说,宋本是殷的后裔,殷为子姓,宋归属周,但姓不变,仍为子姓。后改氏为仇,仇牧即为裘氏之父⒃。 宋闵公十年(周莊王十五年)秋,南宫万杀仇牧,子与群公子偕奔,事见《春秋左传》及《史记·宋微子世家》。同年冬,萧叔大心邀同戴、武、宣、穆、莊等族,率领曹国的军队平定南宫万之乱。宋桓公立,萧叔荐仇氏仲子于朝,三召不赴,迳离宋适卫,隐于西鄙,改氏为裘。卫惠公为取友于宋亦徵之为官,又不就,即免其征役,并以居处“裘氏”为封邑。故旧称地望为“南阳裘氏”,盖地处卫之西部边区,秦时置之南阳故地也。 上述仲子适卫改氏,虽不见经传,未详何据,但考之旧谱,已早纂修于唐,续编于宋,当时所存古籍尤多,必有其确证。且所述乃事势之常,亦皆事理所当,故可徵信。 自仲子后传至十七世孙名法仁者,居渤海,以文学起家。汉武、昭帝之世(前140—前74)任华阴令,颇具政绩。后人改地望为渤海,故有“渤海家声远,会稽世泽长”之誉。法仁之孙敷,治鲁诗,敦尚节操,王莽徵之不就。敷六世孙睿,居西州,东晋惠帝时(290—306)官大司马(一作黄门侍郎)。永嘉之乱⒄,从瑯琊王渡江,愍帝建兴四年(316)秋,家于婺(今浙江金华),更名为终隐⒅。成帝咸和五年(330)生子尚,后又生向,向流寓江右⒆。尚仕孝武朝(373—396)官黄门侍郎,寻罢去,放怀山水间。安帝义熙四年(408)游会稽(今浙江绍兴),爱会稽云门斗坵之胜遂定居焉,是为会稽裘氏义门之始祖。传至二十一世孙永昂,字于乔,行万廿二(20),于北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迁剡县永富乡清泉里(今嵊州崇仁镇),是为嵊州崇仁裘氏始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