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的鉴赏标准

 蓝田种玉玉生烟 2016-08-22
李世瑜

     在词的创作的实践中,我个人认为作品的格高、情真、味浓是诗词欣赏和鉴别的重要标准,与大家商榷。
      一、格高
      格高就是格调要高,品位要高。即指作品能引导读者进入一种高尚的新境界。如当代女词人叶嘉莹的《临江仙》就是见证,全词极力抒发前半生坎坷的郁闷,最后以家国之情为结,十分感人:
      “惆怅当年风雨,花时横被摧残。平生幽怨几多般。从来天壤恨,不肯对人言。    叶落漫随流水,新词写与谁看?唯余乡梦未全删。故园千里隔,休戚总相关。”
      ——作者俯仰沉吟,心朝激荡。上片写青年时代在日寇铁蹄下度过,下片抒思乡之情,使读者油然而生爱国之情,格高。
      明代于谦的竹枝词《石灰吟》,是广为传颂的名作:
      “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他的作品与人品同等清白、正直。表达了他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为人清白的志向。抗金名将岳飞,他以“精忠报国”的光辉形象,千秋万代令人敬仰,他的《满江红》充满豪情壮语,迫切要求为国报仇雪耻、收复河山的志向,对千百年以后的爱国志士起着极大的鼓舞作用。“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是多么壮怀激烈诗句啊!
      词品取决于人品。一首好词,能反映作者高尚的人品和他的优美价值。
      二、情真
      词是言志抒情的文学,是思想感情的艺术结晶。思想是词的灵魂,感情是词的生命。“言为心声,词贵情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过于情。”
      宋代词人贺方回的《鹧鸪天》,是怀念亡妻的名篇: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作者运用连理枝的半死、双栖鸟的失伴来相征自己丧偶,刻划出个人的孤独和凄凉。结尾两句是词的高潮,催人泪下。夜雨敲窗,一灯如豆,空房辗转,物是人非,妻子“挑灯夜补衣”的纯朴形象,又宛然在目,他倍加思念啊。这首词可以潘岳的《悼亡》、苏轼的《江城子》并肩比美,具有永恒的魅力。另一首词《浣溪沙》也是如此:
      “尘镜重开理晚妆,两娥淡淡为谁长?衣裙细检费思量。    几许心期轻错误,一丝情分暗收藏。黄昏渐近渐彷徨。”
      ——这是女词人写给情侣的一首词。他们从小青梅竹马,相爱无猜。大学毕业后,男的到加拿大教书,女的留在复旦,一别四十年。退休后回到上海。女词人在赴约前写下这首词。扫开镜子上的尘土,发现自已两眉变瘦、变淡、变长了,她衣裙试了几次都觉得不美。娥眉变瘦了、淡了、长了,几试衣裙不合适,这都是为了谁呢?为了她心上的情人!四十年“爱”字没有启唇,错过去了,误过去,把“情分”收藏起来,黄昏时分是去好,还是不好?这又是为了谁呢?为了自己心上的那个情人!这首浣溪沙写得很是婉约、巧妙、含蓄,全词贯穿着一个深厚而细腻的情字,美极了!
      三、味浓
     《沧浪诗话》的作者严羽说:“诗有别趣”,词同样也有别趣。抒情应有情味,状物应有物味,说理应有理味,诙谐应有谐味。
情味来源于情痴,情到痴处,想入非非,就会平添趣味。纳兰德的《画堂春·梦逢》写道: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散两地消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由于词人与心上人不能相聚,似乎春天就不应该来到人间,真至情之语。说来趣味风格是多样化的,当代词人龙永宁的《西江月·丢眼镜》就写得很有趣味:
      “一片朦胧风景,宛如混沌初开。是人是物总难猜,但见团团色彩。    莫怨花笼轻雾,休言月暗瑶阶。不分明处少愁来,难得糊涂世界。”
      ——这首词写得诙谐、巧妙,在幽默中抒发了严肃的人生感慨,不分明处少愁来,难得糊涂世界!词的趣味可增强词的可读性、记忆性、愉乐性,一首味浓的作品,能使人过目不忘,铭刻在心。
      总之,格高、情真、味浓是词欣赏、鉴别以及评优、加精的基本标准,是我们写诗填词的方向目标。让我们以格高、情真、味浓为标准,更高地举起时代的吟旗,向着辉煌而远大的目标迈进,争取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