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讨厌索取,主动要来的东西得到了也没意思” | 你需要学会科学的索取

 何如4o0jtn2ypm 2016-08-22
我们曾经收到过这样一条后台留言:
 
“KY主创,你们好。我是个别扭的人。我过去信奉一个原则,我希望在自己的生活中,尽可能少地向别人索取什么。我没有深究过其中的原因,但我似乎觉得,如果是我要来的,哪怕得到了也没有什么意思。但我还是会因为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不开心。

后来我意识到这样是有问题的,我也真的在理智上认为,我应该说出我的需求。但我还是做不到,也不知道如何改变。你们能聊聊关于索取的话题么?”
 
其实,我们在和后台互动的过程中,发现这种情形并不罕见。想要从别人那里获得一些什么,尤其是想要自己的爱人满足自己的一些需求,原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为什么有些人会怯于表达自己的需求呢?当我们反感索取的时候,我们究竟在反感什么?
 
我们今天来聊聊“索取”这件事。



为什么会反感索取?
 
1. 反感由对方掌握主动权
 
从某种意义上说,向他人表达自己的需求,向对方索取,就是给了对方选择“同意”或“拒绝”自己的机会(Tugend, 2007)。同时,对方也可以决定何时何地以及如何回应我们的需求。这可能会让表达需求的一方感觉丧失了主动权。

例如,在两个人的关系中,有时候双方都不愿意主动告白,因为总觉得“矜持”的一方可以掌握着同意或拒绝对方的主动权。
 
并不是对所有人来说,掌握主动权都是这么重要的。那些曾经(尤其是儿时)被充分给予过的人,不害怕暂时失去主动权(Tugend,2007)。这与一个人对他人以及对自身的信任感有着很深刻的联系。
 
在过去的经验中,如果一个人在表达需求时总是得到满足——尤其是在童年父母总是能够回应孩子的索取,ta渐渐就会形成一种这样的信心:“自己是一个(在大体的趋势上)会获得他人的认可的人;自己的需要是会被满足的;而如果有时没有被满足,可能是因为自己不够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需求。”一个人若是对自己有这样的信心,ta长大后在方方面面的场合里(工作、感情、日常细节 etc.)都会愿意尝试索取。
 
而与之相反的,有些人倾向于认为他人在大多数时候并不那么主动愿意满足自己的需要。即便他人在面对自己的索取时,同意了自己的请求,他们也会倾向于认为这种同意是带有一些妥协的成分的。有一次我陪一个朋友凌晨去看急诊。Ta提到自己并不愿意向他人提出“请陪我去医院吧”这样的请求,因为“这样的话,会觉得自己是个麻烦”。这样的人,只有感受到对方执意的主动,才会相信这一次是个“特例”,这一次我的需要是他人很想去满足的,而这不会是常态。他们也因此会说,“我主动要来的东西,即使得到了也没意思”。
 
2. 对他人的不现实的高期待
 
上文提到的,认为“别人主动给的东西才是好的”的这些人,其实是对现实有着一些不切实际的期待,对于人和人之间关系的理解也有着梦幻但并不真实的理解。
 
他们期待别人能够“读出他们的想法”,或者认为亲密关系中的另一方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满足他们的需要。
 
但事实上,每个人都独特,没有人能够总是觉察到其他人的内心戏。这种期待也并不公平,它意味着对方不但要在关系中为自己的感受和内心想法负责,还要为你的感受和内心想法负责。这是令人疲累的。
 
相信我,如果ta愿意倾听你的需要,当你说得足够清楚之后,ta愿意尝试尽力去满足,这并不是80分的爱人,已经是个100分的爱人了。

3. 害怕被认为是弱者
 
有些人会认为,只有处于弱势、能力不足的人才会需要向他人索取。自己如果向他人索要什么,会让自己被他人瞧不起,或者显得自己不具备足够的竞争力(Tugend, 2007)。
 
4. 担心索取会附有代价
 
在有些人看来,他人不会无缘无故地帮助自己。他们总觉得,一旦向他人提出要求,就意味着自己也需要在某一个时间付出相应的代价(Tugend, 2007)。持有这种观念的人,内心里会觉得一切都是有条件的。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值得受到他人的帮助,或值得被很好的对待(Sheraman, 2003)。
 
5. 我们的文化推崇无私奉献,对“索取”不友好
 
我们的文化过于强调“谦让”、“奉献”、“含蓄”等价值观,它实际上是不鼓励我们主动提出请求的。因此,即使一个人是在主动争取自己应得的利益,也可能会被他人认为是过于争强好胜的(over aggressive)、急功近利的、或者斤斤计较的。也就是说,当我们发起一种索取,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可能就会陷入道德劣势。



不索取的人有时和不付出的人“共生”
 
不论是以上4点原因中的哪一种导致,不索取,都是人际间“权力关系”(power dynamics)的一种表现。权力这件事离我们并不遥远,它潜伏在所有日常关系的具体细节中。我们都更希望自己在关系中拥有更多权力,在人情、道德上也占有优势的。权力的争夺,是付出和索取这场角逐的本质。
 
以下为大家介绍一种有特异性的“不愿意索取”的情况,一种索取与付出失衡的关系, “依赖共生关系”(Codependent Relationships):过度付出又不敢/不愿表达自己需求的人,往往又会吸引那些不愿付出,只求索取的人。他们之间所发展出的关系,就被称为依赖共生关系。

依赖共生关系最初指的是酒精成瘾的人与他们的照顾者之间的一种不健康的帮助关系(dysfunctional helping relationship)(Johnson,2014),即照顾者认为,自己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帮助这个酒精成瘾者的人,并且只有ta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来帮助这个人改变。后来,依赖共生关系被广泛用以指代一种,一方始终扮演助人者(the enabler),而另一方扮演受助者(the enabled)的关系。
 
受助者通常会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完全依赖于助人者,而后者又依赖着前者对自己的“依赖”。对于助人者而言,他们需要这种“被需要”的感觉,甚至觉得自己是对方唯一的“拯救者”。扮演“拯救者”的角色,有时会成为他们对关系的最核心的需求(尽管他们不自知、或者这种需求在他们自己内心也很隐蔽)。
 
同时,助人者的内心存在着对“被拒绝”或“被抛弃”深深的恐惧。他们需要通过不停地付出,感受到对方持续的接受,来证明自己没有被拒绝或抛弃,并获得内心的满足感和自我价值感(Burn, 2013)。对于这种过度付出的人而言,牺牲自己的需求来满足对方的需求就是他们的爱的意义所在(Sun, 2016)。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这种“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情况无可厚非。但,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这种不健康的相处模式会对双方都造成负面的影响。事实上,助人者在依赖共生关系中助长了受助者的依赖,使ta无法成为独立的个体,无法自我成长。另外一方面,过度付出又不表达自己需求的助人者,也并不像他们自己所想象的那样,能够在依赖共生关系中获得主动权和满足感。



如何科学地索取?
 
Sarah Peck(2013),Margie Warrell(2013),Hannah Bowles(2014)等人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建议,我们将其归纳为以下六个步骤:
 
1. 首先,我们需要摆正心理上的态度:不索取并不会让自己在关系中拥有更多控制力或显得更强大,相反,这会让我们更痛苦。就像文章一开始提到的、给后台留言的小伙伴一样,ta意识到了自己存在问题,这是改变有可能发生的第一步。
 
2. 我们需要清楚,他人没有读心术。
 
人们常常会期望自己的伴侣、朋友、同事能够从自己的一个眼神,一句抱怨,或只言片语中就能读懂我们的想法和需求。事实上,这种期望很轻易就会落空。当有所需求的时候,我们需要明确地表达,才能让对方更直接、准确地了解自己的需求,并获得相应的满足。
 
3. 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自己在本次索取中想得到的”。
 
这一步看似简单,却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我们需要在发起索取前,先想明白自己想得到什么,才能够表现得更加坚定和明确,他人也更可能明确地考虑自己能否满足。这种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有时候,我们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不够明确,也会让我们在寻求帮助时显得过于委婉、支支吾吾,让对方感到困惑(好心累,你到底想怎么样…),也更不容易获得他人的帮助。
 
· 我为什么需要它?首先得说服自己,才能在说服别人获得帮助时显得更加坚定。可以尝试着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这是我非要不可的东西吗?如果是,为什么?为了它我可以牺牲什么?如果不是,那我为什么会想要它?
 
· 这种需要有妥协(打折)的空间么?有替换的方案么?不要以为只有工作的场所里才存在谈判。亲密关系、人际关系里,都充满了权力的较量、隐形的谈判、退步和妥协。每一次索取都可能得到肯定或否定两种回应,发生任何一种都是正常的。如果你的索取被否定了,你有其他对方可能接受的替代性方案么?——需要得到满足才是最高的目的,把对话发展为关于“这点小事你都不能满足我”的争吵往往对双方都没有帮助。
 
· 我打算如何获得它?我们需要有一个更详细的计划(尽管你可能不用把它写下来),你头脑中会大概清楚打算寻求哪些人的帮助、我们需要他们在什么时间分别提供什么帮助等等。我们还需要大概在心理勾勒一个索取的过程,这样我们会有更大可能在表达时说清楚自己的需要以及理由。
 
明确这几件事情,不仅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准确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需求以便获得及时的帮助;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会让我们真正地说服自己,让自己在即使遇到一些人的拒绝时,也会仍然坚定地继续下去(寻找另一些人的帮助),直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4. 向恰当的人索取。
 
精准地找到可以给自己提供帮助或满足自己需求的人,通常能够使得事半功倍。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有选择地、有目标地找到那个/些愿意满足自己的人。(如果你的另一半总是不满足你的索取,除了反思自己索取的方式,也许是时候考虑换个另一半了……)
 
5. 如何提出自己的需求:
 
Sherman(2003)认为,成熟的个体之间的给予与获得,是建立在双方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的。当然,这种互惠互利未必一定是物质上的,它也可以是双方情感上的相互回应。在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时,也让对方感到ta的需求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这能够使得对方更愿意回应我们的需求。
 
Bowles(2014)因此建议,人们在提出自己的需求时,应当注意一个原则,即“从个体的角度思考,为公共利益而行动”(think personally, act communally)。也就是说:
 
· 在向他人提出自己的需求时,我们应当从对方的角度思考,自己向ta提出需求的合理性(legitimate)。对于ta而言,我们为什么有理由向ta提出自己的需求,例如,在自己的工作取得了有利于团队或公司的突破性进展之后,再向老板提出升职或加薪的需求。

· 并且,我们需要让对方明确地感受到,双方的利益都会被考虑进来,例如在共同商量对策时,公开地讨论所涉及到的双方利益。这种为彼此或团队考虑的意图,有利于让对方相信自己也可以在付出中(帮助我们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也会更愿意帮助我们促成一种“双赢”的局面。
 
即便是在与你的另一半索取时,把“我要……”的句式,改为“我要……,这会对我们有……的好处”也是很重要的。
 
在表达自己需求时,应当使用简洁、直接、清晰的语言,避免繁复、迂回、委婉的表达带来的沟通成本。此外,也不要吝啬表达自己的感激,对ta的感谢。
 
6. 最后:不要害怕被拒绝。
 
很多时候,我们是因为害怕被拒绝而害怕寻求他人的帮助。但就像人们常说的,如果我们提出了自己的需求,那它就有可能会被满足,而当我们对自己的需求只字不提时,那它就绝对不可能被满足(if you don't ask, the answer is already no)。
 
一句话总结今天的文章:想要就说。
 
所以,你要吗?
 
以上。


References:
Bowles,H.R. (2014). Why women don't negotiate their job offer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Bowles,H.R., Babcock, L., & Lai, L. (2007). Social incentives for genderdifferences in the propensity to initiate negotiations: Sometimes it does hurtto ask. Organizational Behavioral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03(1), 84-103.
Burn, S.M. (2013). Are you in acodependent relationship? Psychology Today.
Johnson, R.S. (2014). Codependencyand codependent relationships. BPDFamily.
Peck, S.K. (2013). The art of asking: or, How to ask and get what you want.Medium.
Sherman, R. (2003). Receiving, giving, and taking in relationships: Adevelopmental psychological model. The Family Journal, 11(3), 297-300.
Sun, F.F (2016). Are you in acodependent relationship? WebMD.
Tugend, A. (2007). Why is asking for help so difficult? New York Times.
Warrell, M. (2013). 7 Keys to asking for what you really want. Forbes.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KY主创们(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575000245/

>>>>>>>>>>>>>>
本文来自微信公号KnowYourself(knowyourself2015):深夜友好型公号。宇宙最酷的泛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

查看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