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自己争取利益,我感到很羞耻,怎么办?

 Nyatta 2016-08-23
自我研习所
2016-08-23

生活中常常会有一些困扰我们的小情绪,事儿都不大但心里别扭。本期请心理学者李雪为我们解答的是来自豆友的三个小问题:

- 为自己争取利益,我感到很羞耻,求破

- 我有很严重的嫉妒心理,求破

- 每天都觉得很无聊,求破

1. 羞耻
羞耻:常常与社会谴责或害怕被看见的恐惧有关。摘自《情绪之书》

Question

来自豆友墨叶淡荷:当我的利益被侵犯或受损的时候,我却羞于为自己争取利益。也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没有勇气说出自己的要求,担心大家因为“我为自己争取利益”而不喜欢我。 

Answer

来自心理学者李雪:小孩子有一种天然的状态,就是“我想要”,这是一种看到喜欢的东西后自然萌发的想要去体验的感觉。例如,我想要那只画笔,我想要那只蜻蜓,我想要天上的云彩......  


但父母可能会用妄想来给孩子贴标签:“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昨天要那个今天要这个,如果都满足你,你就会欲求无度被惯坏了。”;或者是功利性的评价:”你为什么想买画笔?是能成为画家吗?就算成为画家一辈子也会很穷,还是算了吧。”  


孩子天然的“我想要”的感觉就会在这些貌似合理的理由下被制止、被阻断;慢慢的,就会觉得为了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而“想要”,是羞耻的、不合理的、不会被满足的。“我想要”的羞耻感由此产生。


做父母不需要完美,但一定要诚实。当舍不得给孩子买东西的时候,坦诚相告自己舍不得,而不是去批判孩子的欲求不合理,孩子就不会为此感到愤怒或羞耻了。


心理学者李雪的建议

(1) 正常情况下,大多数人做事情,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体验和感受,这很合理。 


(2) “想要去满足自己的需要,就会被人不喜欢”,这是一种来自童年经历的想像,它是童年的剧情,不是真实的世界。很多受欢迎的人,都是可以直接表达自己需要的人、诚实的人,他们因为自身的活力和能量而被人喜爱。


(3)觉察为自己争取利益的羞耻感,允许羞耻感的呈现。当它出现后,和它呆一会儿,去体验它,看看会有什么发生。当我们开始注视自己的羞耻感,并理解其产生与变化,我们就能看到自己被童年的剧情所控制,看到之后,这个羞耻感就会失去对自己的控制力,我们得以回归自己的本来面貌:那个对世界充满好奇、想要各种体验来滋养自己的美好存在。


(4)做事情的时候,如果头脑里面冒出的第一个声音是“这是别人让我做的”、“是我不得不做的”,就先停一下,回到自己的中心,问问自己内心是否想做这件事情。如果刚好自己也想要做这件事情,就对自己说,这件事情我是为自己而做的,然后再去做。这是一个找回自己存在感的过程,一次又一次,慢慢地有了自己的“想要”,为自己争取利益就不会那么困难了。 

2. 嫉妒
嫉妒:是对竞争对手产生猜疑的一种替代性畏惧。相对于羡慕(被定义为想拥有自己所没有的东西),嫉妒涉及担心失去某人,或者害怕他移情别恋的恐惧。这是一种三角关系:我(受害者),你(背叛者),加上第三者(小偷)。这样的背叛更加深了感觉被遗弃的痛苦。正是这种威胁感,使得嫉妒是如此让人怒火中烧,而且严重危及亲密关系。 摘自《情绪之书》

Question 

来自豆友Sun Fury:我有很严重的嫉妒心理,想知道有没有可以克服的方法。 

Answer

来自心理学者李雪:如果你头脑中出现一个声音说:“我嫉妒她”,而另一个声音说:“你不可以这样”或者“我要克服它”,你就会被卡在这里。


对抗嫉妒的感受,会让你的痛苦加倍。法国哲学家罗兰?巴特在《恋人絮语》中写道:“因为我嫉妒,因为我责怪自己的嫉妒,因为我害怕我的嫉妒会伤害到别人,因为我让自己变的平庸:我承受着被排斥的苦、表现攻击性的苦、发狂的苦,以及变得庸俗的苦。”


如果你嫉妒一个人,那就允许自己嫉妒一个人。


嫉妒这种情绪,它是无常的,会升起也会过去。你的人生会因为这种体验而变的更有深度和洞察力。具体来说,允许“嫉妒”这种情绪和自己呆上一段时间,可能是几天,也可能更久,但你会对“嫉妒”有了一个切身的体验和理解。理解了自己,就有可能理解别人的“嫉妒”,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嫉妒”,人生的体验会因此而被拓宽、被加深,真正的慈悲也正是来自于对人性深刻的体验和理解。如果一个人总是告诉自己,“嫉妒”是不对的、不好的,当他看到别人的“嫉妒”,也只会评价别人是不对的、不好的。这种认知来源于头脑,而不是切身的体验,它让人看上去肤浅。


人的深度来自于体验和理解,而不是“对与错”、“应该与不应该”这样二元对立的评价。 

3. 无聊
无聊:拿起一本书,接着抛开它。打呵欠、重重地倒坐下来,然后不经意望向远方。从一个房间游荡到另一个房间,想找点事让自己分心,却没有一件事情引起兴趣。无聊是最矛盾的情绪,结合了困惑、了无生气和不感兴趣:我们模糊地觉得想改变些什么,却无法真正说个明白。摘自《情绪之书》

Question

来自匿名豆友: 每天都觉得很无聊,上网无事可做,看电视剧也没意思,也不能静下心来看书,为什么会这样?我该怎么办? 

Answer

来自心理学者李雪:如果很长时间(几个月或半年以上)都处于无聊的状态,这有可能是一种很深的不存在感


存在感来自于哪里?来自最初的母婴关系。婴儿的表情或肢体动作,例如一个自主的微笑,就是发给妈妈的信号。妈妈接收到婴儿的信号,这个信号会激荡起妈妈内心的喜悦,妈妈用微笑回应了婴儿。透过妈妈的回应,孩子的存在被确认了,他感到我是存在的。能被妈妈看见的小孩,眼神内敛,身体稳定。而没有存在感的状态是:自己的内在是空的,自我无法聚形,感觉自己的内心或身体,都像一盘散沙,经常处于“存在性焦虑”中,很难安静的和自己在一起,要么找人说话,要么找点什么事情来作,微博微信不停的刷,上厕所时、睡前的最后一分钟都必须把手机抓在手里。


所以存在感来自生命的最早期,如果我没有被母亲“看见”过,没有经常得到回应,我的感受没有被确认,那我就不存在。


没有存在感怎么办?多和自己的身体做链接


这个非常难,因为没有存在感的人,最受不了的就是什么也不做,和自己的身体呆在一起,早年的空虚和不存在感,还有童年经历的所有创伤痛苦体验,会被翻出来。这个时候就会想要赶快去刷微博、逛淘宝、去做点什么来逃避和自己的身体在一起的感觉。可是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无法填补内在的黑洞,疗愈之道,还是得回到自己的身体感觉上。


(1)体验一些和身体有关的活动,例如瑜伽、跳舞、身体聚焦、舞动治疗等,尽可能的用意识指引自己多和身体在一起,找回存在感。练习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要去追求某种动作标准,过度使用身体,那样身体反而会更紧张更僵硬,严重的话还会造成运动伤害。重要的是:体验自己的身体。


(2)生活的每时每刻,也都可以尝试感受自己的身体,感受自己的手触碰一个物体或者触碰自己身体的感觉,感受呼吸。


(3)做事情,从“我应该做这个事情”,或者“不自觉的做这个事情”,慢慢变成“我发自内心的想要做这个事情”,把自己找回来。发自内心想做的事情,对自己是一种滋养。 


我们常常羞于谈论嫉妒, 我们抗拒这黑暗的感情,把它深埋在自尊之下。 《德州巴黎》的台词里说,嫉妒是爱的标记。它坚硬而炽烈,我们唯恐在触碰它的同时,也灼伤自己。而我们描写嫉妒,我们拍摄嫉妒,我们阅读嫉妒,我们感受嫉妒,或许只是因为我们在爱着,而且我们依然有能力继续爱下去。 


张德芬:李雪的文字有种撼动人心的力量,并且具有疗愈的效果。她从自己经历的最痛苦、被忽视的婴儿期开始,一路分析家长的种种无意识行为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毫不吝啬地与大家分享自己从中获得的智慧。

新版豆瓣App正在推出更多精彩的内容栏目,希望丰富你的每日生活:

周末哪里最好玩?「周末去哪儿」栏目为你提供周末同城活动指南。

什么电影最好看?「本周影院在映」栏目为你推荐最值得看的院线片。

什么书值得一读?「每周荐书」栏目为你介绍最新、最优质的好书。

更多精彩内容,都在豆瓣App 4.0。新版受到豆友的一致好评,欢迎下载一起来体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