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们是一群住在宫里的人,远离世事喧嚣,以传承千年的手艺做一件价值连城的事儿

 一丁书屋311 2016-08-23

来源:墙艺术 (ID:wall-art)

三丈宫墙。

墙外人的视线,

进不去;

墙内人的青春,

出不来。

 

“文物修复师”

 

故宫,

明代永乐十八年建成。

三百余载烟火袅袅,

成就了不少辉煌。

 

 

康寿宫住着康寿的主,

西三所困着冷情的人。



乾清宫的各代皇帝,

没能千秋万代,

如今只剩宫门前的树,

还绿着。

 


 

抛开历史的厚重,

进入到宫墙里边,

你会发现,

这里似乎与现代社会脱了节。

 
 

玲琅满目的文物,

涂满椒籽的建筑,

斑驳的宫墙经过巧人的修复,

有了几分万国朝拜的豪气,

但再也没能让人诚服跪拜了。 



 

这里面,

住着一群最最特殊的人。

他们用普通人难以想象方式,

让自己的一生眨眼而过,

他们是故宫博物院的,

文物修复师。



青铜器、钟表、木器、漆器,

陶瓷、书画、织绣、百宝镶嵌···

你能想到的文物类别这里几乎都有。

而修复这些文物的人,

你或许不认识,

但他们的手艺已经传承千年。

 
 

有趣的是,

故宫沿用了传统的师徒制,

想要进故宫修复文物,

先要拜好师傅。



 

王津,

故宫的钟表修复师。

1977年进入故宫拜师学艺,

已经从小徒弟熬成了老师傅。



 

清代皇帝酷爱钟表,

于是世界各地最精致的走时工具,

就以收藏的方式,

出现在故宫的博物馆里。




出现在王津的梦里,

也出现在代代相传,

钟表手艺里。



修表是个精细活,

库房里还有上百个钟,

王津就算不退休,

修一辈子也修不完。



徒弟亓昊楠,

成了王津唯一的希望。



 

王有亮,

在青铜组待了三十多年。

现在只要有登高修复或是体力活,

徒弟高飞就很自觉地上了。




 他的手艺,

已经是最顶级了。

但在故宫,

文物修复是不能有创造性的。

 


 

他一边修复文物,

一边还要让人稍微看出来点儿修复的痕迹,

失去创造性,

对艺术家来说是难熬的,

但对文物来说是必须的。

 


 

他修复青铜的时候,大多就在他的小工作台上。台子上有些凌乱,就像平常人工作的那样,他对待文物没有他人想象的那样战战兢兢,心存敬畏却又云淡风轻,是这里的不变哲学。

 

 

王武胜,

面对过多少破碎的艺术,

他也不记得了。

从青铜组到陶瓷组,

从锈迹到土渍,手上粘着的,

总是洗干净又黏了回来。



 

他说快退休了,

也没有将故宫走完。

故宫太大了,

文物数不清,

砖瓦也摸不完,

他说想去干干这辈子都没干过的事。

 


 

木器组的老师傅,

喜欢在屋角立一块木头。

修木雕修得烦了,

拿着木头慢慢磨性子,

一块木头磨完了,

文物也差不多修好了。


 

老师傅指着身后的工作室对人说,这儿是西三所,是冷宫,杏子倒是好吃,就是老觉得凉飕飕的。


动图
 

缂丝,

织绣的一门老手艺了。

藏经现纬,

有些古时的哲学韵味。



陈杨光着脚,

踩在缂丝机的脚踏上。

她说没办法,

老师傅可以穿鞋踩,

她还没到火候,穿鞋没脚感。



陈杨还很年轻,

已经是织绣组的组长了。

缂丝这样的手艺几乎是皇家专用,

民间传承的极少。


 

但是这门手艺耗时又费力,

一个熟练工一天也缂不几尺丝。

陈杨说,

她们都不愿学,

我在这儿缂丝也没人来看。



 

故宫纺织品修复成立的晚,里面所有的工作人员全是女性,纺织品的特殊性让她们不能化妆,不能喷香水,不能留指甲。青春和美就这样奉献给了这些经年的绣制品了。

 


 

漆器组没这么好的运气,

老师傅已经全部退休了。

除了小闵和另外一个稍微年长的组员,

其他的年轻人都没被老师傅带过,

小闵就担起了漆器组的重任。



 

所有从事漆器修复工作的人,

都得忍受生漆过敏。

俗话说,百里千刀一斤漆,

小闵和同事们跟着漆农忙活一夜,

通常也只能得到几两好漆。



 

不过只要漆好,

大家就都高兴。



  

杨泽华,

是书画修复组的师傅。

一个老顽童,性格开朗,

工作室的气氛也活泼,

偶尔他会对着自己修复的古画唱歌。




书画修复及其繁琐,

通常拿到手的古画,

已经经过一手甚至几手修复了。


 

修复文物,

是一场穿越古今的艺术对话,

书画修复更是这样。



一幅长画的修复,

通常要补上千条补丝,

颜料也要以百分之一的细腻,

往里面满满渗透。



 

附上命纸和背纸,你看不出来什么。但它的的确确在漫长的修复过程中得到了重生。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和《五牛图》,就是故宫书画修复组创始的一代修复的。他们被称为黄金一代。


动图
 

杨泽华,

即使在这里工作了三十多年,

仍旧不算资历最老的。

他的师傅徐建华,

是上面所说的黄金一代。

退休后返聘,

他在这里几乎待了一辈子。

 

 

百宝镶嵌,

考验人的审美。


动图


它的领头人毕业于中央美院。

镶嵌组的小徒弟说:

孔姐特别厉害,

东西到她手里一下就成型了,

做的也好看。


 

秋天,

故宫里面的果子熟了。

拿一张有韧劲儿的纸,

打打枣,捡捡杏。

或者在每周一故宫闭关的时候,

去空无一人的太和广场转悠一圈,



这些顶级的,

文物修复专家,

就像过日子一样,

把故宫当成自己的家。



修复残缺,

他们用手里的工具,

沉默的和历史对话,

乐此不疲。



他们忘掉了名利的追逐,

将故宫从自己的年少,

传到徒弟的徒弟那里。



选一把竹凳,

他们坐在宫门里面,

等着下一个打开宫门的人,

将自己的手艺传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