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坛会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诊断同样是一个追求卓越和完美的过程。由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复杂性,使得病因诊断的过程异常复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有时像是剥笋的过程,每深入一层距离真相就进一步,而准确的判定和合理使用辅助检查是接近真相的保证(图1)。然而,即使如此,仍然有部分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难以确定病因,这被称为隐源性卒中(cryptogenic stroke)。 在隐源性卒中的病因探索中,合并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一直是争议不断的问题。1988年,Lechat首先注意到PFO和卒中的关系,随后的研究提示在隐源性卒中患者中,PFO的发生率远远高于普通人群。从理论上,当存在PFO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很容易在心脏右向左分流的时候栓塞脑血管,这被称为反常栓塞(paradoxical embolism)(图2)。为了证实这个理论的正确,需要一个干预试验的验证,封堵PFO能够降低栓塞的机会,也就是降低与PFO相关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的机会。然而,这个验证的过程并不顺利,迄今这个可能的病因基础仍然没有得到最后的证实。 图2 卵圆孔未闭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反常栓塞) 为了验证缺血性脑血管病PFO相关的理论,2012年和2013年在NEJM连续发表了3篇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PFO的封堵试验,试图证实用介入方式封堵PFO之后可以降低缺血的复发。这3个试验分别是封堵术和药物治疗对合并PFO的隐源性卒中患者研究(CLOSURE)I、卵圆孔封堵预防卒中复发评价研究(RESPECT)和经皮卵圆孔封堵术治疗合并PFO的隐源性卒中患者试验(PC Trial)(表1)。但是,令人失望的是3项临床试验全部阴性,未能证实使用封堵器封堵PFO对缺血事件的预防作用,使得所有指南不能理直气壮的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PFO的时候推荐给予封堵治疗,反常栓塞假说仍然只是一个假说。 但是,今天我们重温这3个试验,可以发现其中的端倪。这3个试验的封堵治疗的事件率只有1.8%-5.9%,而对照组的事件率也只有3.3%-7.7%,而3个临床试验的样本量介于414-980之间,如此低的事件率用不到1000例的样本量显然回答不了要回答的问题。样本量的不足是3个临床试验失败的共同原因,今天看起来是试验设计的致命缺陷和错误。而事件率低的重要原因是患者干预时的过度宽泛的时间窗,有明确记录的两个试验时间窗长达180-270 d,另一项试验时间窗不明,推测会更长,而缺血性脑血管病后复发都是在早期,时间窗的选择错误也是3项试验失败的重要原因。从结局看,封堵手术都有更好的趋势,但是过大的离散度(95%可信区间)导致统计学达不到显著性,这是典型的样本量不足导致效度不够的假象。不完美的设计导致令人遗憾的结局,而发表在顶级医学期刊上导致临床医师对结果的误判。追求卓越不仅仅是取得证据的过程,而同样应该贯穿于使用证据的过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