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周史君墓石椁

 nzpeach 2016-08-24


2003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西安市未央区大明宫乡井上村发掘了一座北周墓葬。墓葬西距汉长安城5.7公里,距北周安伽墓约2.2公里。该墓葬系夫妇合葬。墓葬坐北向南,形制为长斜坡土洞墓,由墓道、天井、过洞、甬道和墓室等几部分组成,全长47.26米。墓葬使用了石门、石椁和石榻,这些石刻上均采用浮雕彩绘贴金,内容涉及汉文化、祆教和佛教等内容。


史君墓出土位置示意图


史君墓平剖面图


史君墓俯视图


石椁出土于墓室中部偏北位置,长246cm,宽155cm,通高158cm。石椁为一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歇山顶殿堂式建筑,由底座、墙板、椁顶三部分组成。


石椁出土情况


四面墙板上分别有浮雕的四臂守护神、祆神、祭祀、升天、宴饮、出行和狩猎等图案。人物的面部、服饰和建筑构件以及山水树木等部位施有彩绘或贴金。图案内容与风格带有明显的西域风格,对于研究当时的中西文化交流及丝绸之路的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根据石椁上的题刻记载,墓主人姓史,为北周凉州萨保(一种身兼商队领导的宗教首领),卒于北周大象二年(580年)。该石椁现藏于西安博物院。




石椁外四面均有浮雕,斗拱之间刻有畏兽和展开双翅的鸟,造型生动。


南面


石椁正立面(南立面)


石椁南面线图


石椁南面由八块石头组成,四臂守护神浮雕。正中为两扇石门;门上为一块整石,刻有粟特文和汉文译文;门两侧为脚踏小鬼的四臂守护神,雕刻手法采用高浮雕,十分醒目;最外侧对称的是直棱窗,直棱窗上分别刻有伎乐,下刻人身鹰足的穆护,手持火棍,前面分别放有两个祭祀用的火盆。


粟特文汉文题记石刻拓片(局部)


粟特文汉文题记石刻(局部)


铭文中,汉文部分未刻写墓主人夫妇的名讳。在第1列刻“大周[凉]州[萨]保史君石堂”。由此可见,这种石椁在当时很可能被命名为“石堂”。

汉文第2~18列是正文部分,楷体,除了残缺的文字外,还有大段的空白,而且有许多别字和错字,文字书写极不规范。但在遣词造句、书写内容和格式上与同时代墓志比较一致,可能是一位不熟悉汉语的粟特人书写的。

日本神户外国语大学吉田丰教授对粟特文部分进行了释义。吉田丰还认为:粟特文文字和语言具有6世纪末期的标志性风格,但有些字母的书写不认真,甚至不像粟特字母。从整个石椁雕刻上看,工匠技艺娴熟,雕刻时图像应有所本,那么双语铭文出现汉文不规范、粟特文书写不认真就只能出在书写者身上。文献[3]推测:史君去世时86岁,其子当时约50岁,应是入华第二代或第三代苏特移民。他有一定的汉化程度和汉语书面表达能力,但不善于写讲究韵文的墓志铭,同时也会粟特语。

从中文部分还可以清楚地释读出墓主人为“史国人也,本居西土,……授凉州萨保。”于“大象元年(579年)薨于家,年八十六。妻康氏。”从以上资料可看出,墓主人及其妻康氏分别为史国和康国人,均属昭武九姓,也即历史上所称的粟特人。昭武九姓胡人活动于今中亚阿姆、锡尔两河流域,这一地域在汉魏时期称为粟弋或粟特。粟特人以“善贾”著称,主要信仰祆教,南北朝以后大批徙入中国新疆和内陆,通过漫长的丝绸之路频繁往来于中亚与中国之间,操纵着国际商贸活动,对中西文化的沟通、交流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


脚踏小鬼的四臂守护神


直楞窗及其上的伎乐




西面


石椁西面线图


石椁西面由两块石头组成,分别刻有三组画面,由南至北分别为说法、墓主人降生、狩猎和商旅。有分析认为,最右边说法图中的教主很可能是祆教中创造火的善神阿胡拉·马兹达。


北面


石椁北面线图


石椁北面刻五组画面,正中间为男女主人出行;其旁边为两组最大的画面,右为墓主人夫妇在家中对饮的场面,左为在葡萄园宴饮的场面;最外侧两组画面较窄,右为会盟贸易,左为飞天救难的场面。


北面线刻建筑局部


        北面右次间所刻墓主人夫妇在家中对饮的场面中,有建筑形象。其中,转角位置为两根角柱并用。这与九原岗北朝壁画墓中双柱形象类似。爱塔传奇推测,夏商、周、汉直到北朝时期,建筑柱网布置均存在“三角形柱组”,上述双柱情况可能是三角形柱组在绘画、雕刻的平面上只能看到的前面两根柱子。


九原岗北朝墓壁画中建筑形象(爱塔传奇摄)


东面

石椁东面线图


石椁东侧由两块石头组成,分三组画面,由北向南排列;北侧上刻一祆教的主神和供养人,下为山水和桥梁,桥头有两个祭祀;中间画面上为飞天和翼马,下为桥梁和水兽;南侧为墓主人在飞天地导引下升天的场景。


       这里多次提到的祆(音xian1)教,又称为火祆教、拜火教,是在基督教诞生之前中东最有影响的宗教,是与中国北朝和隋同时期时中亚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也是中亚等地的宗教。是摩尼教之源。该石椁多次出现祆教的元素,与墓主人身份密不可分。墓主人曾任凉州粟特人首领萨保,显然是一名虔诚的祆教徒。

       目前,国内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处祆教建筑为山西介休的祆神楼。


[清]介休祆神楼

介休祆神楼角科斗栱

介休祆神楼上祆教特征斗栱局部


祆教在中亚被称为琐罗亚斯德教“祆”音同“仙”,右面的“天”代表的应该是天神的意思。这个字很可能是琐罗亚斯德教为了在中国传播而专门制造的。祆教崇拜火神,其神的形象也常塑造成半人半鸟的形象。在正立面所看到的人身鹰足的形象也与祆教有关。



正立面人身鹰足的穆护




出土的石门和石椁的浮雕内容十分丰富,一方面有祆教的文化,另一方面也受汉文化的影响,表现得比粟特本地的粟特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石椁上的雕刻斗栱再现了北朝建筑中木结构斗栱的情况。其中柱头铺作为重栱,补间铺作为人字形栱。人字形栱在两斜边出现弧形,与同时期北周人字形栱实例吻合(如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安伽墓石门围屏石塌中人字形栱形象),这一时期该特殊斗栱处于发展过度时期,不似北魏时期的直线型、也不似唐时人字形栱晚期两斜边偏低或有端部翘起。


石椁东面重栱柱头铺作及人字补间铺作


[北魏]大同宋绍祖墓石椁,正立面人字形补间两支撑为直线型

龙门石窟魏、齐人字形斗栱

[北周]安伽墓石门围屏石塌(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北齐]千佛造像碑(平遥博物馆藏)


唐墓三彩建筑模型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唐]新城长公主墓

[唐]武惠妃敬陵墓室壁画


【参考文献】

[1] 杨军凯, 孙福喜. 西安市北周史君石椁墓[J]. 考古, 2004 (7): 38-49.

[2] 杨军凯, 孙武. 西安北周凉州萨保史君墓发掘简报[J]. 文物, 2005 (3): 4-33.

[3] 杨军凯. 北周史君墓双语铭文及相关问题[J]. 文物, 2013 (8): 49-5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