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社会背景下,个体和社会间应当如何协调? 今天,我们挑选了五位风格各异的画家,他们有的是早已在当代艺术界成名的标杆式人物,有的才迈出象牙塔不过数年时间。虽然艺术创作风格与方式大相径庭,但是他们却不约而同有着同样的关注点。
1952年生于北京,黄锐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最具争议的艺术家之一。他是1979年星星美展的组织者,也是北京798艺术区最早的进驻者和大山子艺术节的策划者。
黄锐的艺术创作在1980年代以绘画为主,自1984年起旅居日本,1990年代回到北京,开始进入全面实验期,涉足装置、行为、摄影、版画等诸多领域。作品的风格也也秉持着先锋性的特质,致力于对专制权力话语进行剖析和揭露,体现出作为艺术家对于社会责任的承担和社会问题的关注。
香港10号赞善里画廊(10 Chancery Lane Gallery)日前正在举办的群展“Summer Show - Painting 2016”中展出了他创作于1988和2015年的两个系列作品,将如此时间跨度明显的作品共置在同一个陈列环境下,艺术家的创作语言及思考维度发生的流变会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在了观者眼前。
刘家华1979年生于四川,最初以表现“都市异化”题材的架上作品受到广泛关注,这些作品借用了中国的传统山水形式,融合极具现代社会特征的大众传播符号,将此二者看似荒诞矛盾地“放置”在一起,构成了一套发人深思的图像系统。
刘家华的绘画有一个共通性的特点:视觉感静穆,但又涌动着一股雄伟的内在气质。他提取现实风景为符号,赋予其丰富的所指含义,呈现出的画面实际已是主观的意象化风景。而每个观众带着自己的知识体系来欣赏艺术家的作品,又会获得多元而个人化的主观感受。视觉形象是艺术家的独特创造,美学特征则是艺术家抛给观众的多元答案。
同时,刘家华也是一个有着清晰发展脉络的艺术家,从明确的“城市”符号到近期能指意味更加模糊的作品,他从对于外向化社会图像的讨论转变为更加侧重内省式的思考和自我对话,走的沉稳,却又更加有力。
艺术家严基准 新锐艺术家严基准1984年生于韩国,目前他正作为光州市立美术馆驻访艺术家在北京创作中心进行着自己的驻留项目,并将参加2016年光州双年展。
他的作品营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的迷幻世界:高饱和度的色彩、人文景观和现代社会中标志性的图像、扭曲又反常识的自然物点缀其中……初见其作品,可能会被画面全然吸引,但这一切其实都可看作艺术家的“黑色幽默”。
实际上,他表现的是生存需求物被生产、消费,最后被弃置、销毁的全过程,正如艺术家自己所说:“每天上演的衍生死亡的循环过程,正是在我们身边自然而然发生的却又不被我们关注的生活”。而自我价值的标准何在?这正是他希望观众能够思考和寻找的。
张钊瀛则以年轻的视角更为直观的表现“当下”。他的作品个人风格鲜明,有着强烈的戏剧和场域性。画面的构成元素都来自大众媒体和日常生活中的图像,以社会现象为出发点,但在艺术家反秩序化的打乱重组后产生了一种天然的荒诞感。
在目前58艺术空间“成人之地”个展中看张钊瀛的作品时,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其中的人物都有着不可辨别的面部。这传达了艺术家希望“身份”概念模糊化的考量,而可以推动观众带入“我”的个体。
这位艺术家的表达不带有激进式的批判性质,不讲对错,只用娱乐的态度阐发自己的思考,引发观众与他一道为作品“做加法”,完成一个新阶段的叙事。
蔡锦是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中有着鲜明风格的一位,她的“美人蕉”几乎已经成为其艺术作品最标志性的代名词。她的题材很简单,但是创作语言及嬗变过程却提供给人们一种复杂性解释的可能性。如她对于红色的运用就带有一定的隐喻,作为一种更易在女性躯体上出现的颜色,它暗合了艺术家对于自我无意识的敏感。
而她又并未为符号化的形象所囿,始终在进行这多样化的尝试:除去具象的“美人蕉”外,她还创作了包括“风景”系列在内的抽象作品。她的视角不断游走在微观的自我思考和宏观的宇宙存在之间,传递出对于生存本身的感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