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仝 《七碗茶诗》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七碗茶歌》是《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的第三部分,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它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第一碗口腔滋润,第一口茶如细吻,浸润齿颊;第二碗茶破胸闷,至此身之郁结,尽可结矣;第三碗开启头脑清明模式,思如泉涌,疑尤可解; 第四碗的畅快哟,凡世的愤懑,都通过茶气带出毛孔,心身具畅,还有什么世事的不甘呢?都消散了。茶能脱世俗苦,尽在此处了吧;第五碗身体已轻,没了烦忧和世苦,此通达,似身轻;第六碗时不需要外物仙法,自能与神明语;喝到第七碗时,可是吃不得了,抛开凡身凡骨,得仙启仙示,欲乘清风而去,一览蓬莱美景。 一杯清茶,让诗人润喉、除烦、泼墨挥毫,并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写出了茶之美妙。茶对他来说,不只是一种口腹之饮,茶似乎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精神世界,将喝茶提高到了一种非凡的境界,专心的喝茶竟可以不记世俗,抛却名利,羽化登仙。 卢仝的《七碗茶诗》一直以来都被茶界奉为描述品茶美妙感受的至上描述,它唤引着无数的爱茶人向着卢仝的“吃不得”的境界而去,至此境尽可快乐,洒意如神仙了啊!这“吃不得”的描述让人感受到了品茶的至妙感受,竟似如仙似梦般的美妙绝伦! 事茶以来,无数次的在公开的场合传播着品茶的美妙,无数次的深情并茂的讲解着《七碗茶诗》,也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受众去接受茶,爱上茶。人之如我,恰觉茶诗至妙至美,却未曾辩证的思考过为什么美?为什么那么美?为什么好似亲历亲品似的绝妙的美?我想对《美感的分析》这一章完美的解释了这些个疑问。 茶本清明之物,无成仙之法;但茶唤人思,给人明镜和平。品茶给你的享受,往往不是一杯牛饮可得,若想感受茶之美,首先必有茶之境,再者要有茶之人,最后必有品之心。 1、美感是体验,品茶亦如是。 审美需要主客体的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一体,融入此境,方得此景,亦得此心。品茶同样需要“整体境”(审美意向的整体)。品茶带给你的美妙感受,往往不是一杯牛饮可得。 什么是审美体验?伽达默尔说“审美经验不仅是一种与其他经验相并列的体验,而且代表了一般体验的本质类型”,“一种审美体验总是包含着某个无限整体的经验”。品茶的仙境体验也是在很多杯美好茶的基础上的综合体验。卢仝的《七碗茶诗》之作,亦是他品茶,爱茶,惜茶,敬茶之心的综合感受。 有了品悟茶之经验的积累,无美好茶境的烘托,也很难得此心境。环境带给我们的现场感和体验感往往是最瞬间激发,所以在我们日常的事茶过程之中,为了烘托茶境氛围,会提前准备好茶席,甚至焚香、插花、挂画,品茶之境同样能引领审美。于是,卢仝在山野间,竹屋前,开阔平地,月朗星稀,都成为成就茶仙之境的绝妙补充。审美体验是与生命,与人生紧密相连的直接的经验,它是瞬间的直觉,在瞬间的直觉中创造一个意向世界(一个充满意蕴的完整的感性世界),从而显现(照亮)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 2、审美须有心,品茶亦移情。 有审美的眼光才能见到美,抛开凡心,获闲心,如此才能看到凡人非见之美。我们常说,品茶时,有人用口腔品茶,有人用身体品茶,有人用身心在品鉴,而有人甚至时用耳朵在品,别人怎么怎么说,他便怎么和着。之所以会讲同一壶茶里出来的品茶结果会有千差万别的茶艺,则是看你有没有准备好一颗品茶之心。卢仝之于他人品茶之别,除了他对茶的熟悉和了解之外,他还准备好了一颗品茶之心,这心情带着最朋友千里寄茶的感念之情,带着对好茶的崇信之情,带着对一次不负好茶相约之心,以至物我两忘,人茶一体,畅快哉!
立普斯说“审美活动的对象不是物,而是意向。移情作用的核心就是意向的生成,所以移情作用是一种美感活动。”立普斯还说“审美欣赏并非是对于一个对象的欣赏,而是对于一个自我的欣赏”,这个自我“并不是作为我自己,站在我自己的地位,在我身体里,而是在我关照的对象里,而且只在我关照的对象里”。这样的说法,理论的解释了品茶所带来的美好,品的是茶,而赏的却是品茶时的自己,这个自己并非是本体的自己,而已那个已然超脱肉身,享受茶之美好的自己。于卢仝亦如是,品茶之美竟品出了成仙之美,无眼耳鼻舌身触法,却得眼耳鼻舌身心意。秒乎哉! 最后,用我们茶人所期待之茶境来阐美,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遇上了对的人和茶。 希望你也能爱上喝茶时的自己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