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三重境界
美国儿童电影《飞狗巴迪》中有一个关于打篮球的情节,前NBA黑人球星教练来给孩子们上篮球课,他没有拿篮球,而是用双手比划着捧出一个篮球,在地上猛拍几下,然后用力传给一个小孩。孩子茫然看着教练的虚拟动作。这时教练发话了:“你们学习打篮球,首先心里必须有篮球。”教练用朴素的言语说出了教育学最朴素的原理——有心,才会有学习。 对从来不去思索教育内容的孩子,第一件事便是教会他思索教育。学习,每天必须面对的是把学习的内容“拖进”内心世界,然后复现、联想、想象、辨别、比较等,不做到这样,就无法完成学习。人们常说,想到的不一定能做到,但想不到的一定做不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美国学者爱德华·德·波诺博士在《六顶思考帽》一书中说得很机智:“如果你扮演一个思考者,你就会是个思考者。”要“扮演一个思考者”,首先要走进思维。孟子一语道破天机:“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心的含义之一便是思维的器官,教育中的“有心”,便是在思维中学习。这是学习的第一重境界,也是我们在学习中经常展示的境界。 有一种情况通常我们简单地把它叫做“懂”。所谓“懂”无非是沿着教师的思路思考问题的来龙去脉。另一种情况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叫做“悟”,通过听“懂”教师的课之后“悟”;通过看书做作业“悟”;通过所见所闻“悟”;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悟”,等等。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以通过上课和看书、做作业“悟”为主,以见闻和交往“悟”为辅。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悟”,“懂”是为“悟”服务的。可惜,有的学生走入了误区,家教请了一科又一科,但并不见很大的提高。原因是他们大部分时间在“懂”,少部分时间在“悟”,多的是人家的锦囊,少的是自己的套路——本末倒置! 学习的第二重境界是情感境界。 在我国古代,人们早已意识到“情感”和“思维”的关系。《礼记·大学》里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就清楚地阐述了,先有情感中的“知止”、“定”、“静”、“安”,后有“思维(虑)”,前者是后者的条件。孔子在论述学习时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体上“知之者”是停留在“思维”层次,“好之者”和“乐之者”则上升到“情感”层次。前者论述了思维要经由情感,后者论述了思维要上层次,必须升华到情感。美国学者加德纳在他的多元智能体系里,把“情感”和“逻辑思维”看成是并列的智能。波诺博说得更直接:“感情是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所有的决定和选择都是在我们感觉的基础上建立的。” 无疑,学习必须由思维境界上升到情感境界。 但有学生和家长问:“高考考情感吗?”这样的同学和家长压根儿就只知道学习的思维境界,这是学习的大忌。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思维和情感完美结合的境界,是灵性的境界。 古语说得好:“心诚则灵!”灵性的境界便是“心诚”的境界。“心诚”不但要求“有心”,而且必须“尽心”、“尽性”。“尽心”和“尽性”是指追求思维和情感之间的相互转化和促进,生生不已。产生“灵性”时处于这种状态:反复思考,毫不松懈,充满解决问题的渴望和激情,欲罢不能,这是“思维”和“情感”胶着的状态。德国化学家凯库勒花了12年时间研究苯的分子结构式而不得,一日他迷迷糊糊地睡着了,梦中那些原子排成蛇一样的形状,一会儿弯曲一会儿伸直,突然,这些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形成了一个圆圈……这难道不是苯的结构式吗?他豁然开朗,据此建立了苯的六边形结构理论。这是灵性境界的极好例子。 到了“灵性”的境界,就能抛开功利,在学习中寻得喜怒哀乐,就能“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就能驾轻就熟、删繁就简,沐浴学习的光辉而充满智慧。 学习的第三重境界,并不是难以达到的境界。可惜,由于教材和教师对学生的束缚太多,也由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体验太少,再加上升学、就业等各种压力,多数人未能体验这种境界。 应当指出的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思维”、“情感”总是相伴出现的,只有“思维”或者“情感”的境界是不存在的。灵性境界是“思维”、“情感”融合在一起交互作用的境界。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三维目标,我认为,单就学习态度而言,就是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境界,由死记硬背进入到思维境界、情感境界和灵性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