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卿旧志凡例一、旧志“沿革”、“星野”俱无图考,今补出。 一、田赋、徭役、新奉、抚院、文移更置,重订如式。 一、旧志“历官”错落,今有序表,“贤者”有别传。 一、旧志“郡人”总一卷,今丹“孝友”等十四传,其“烈女”杂人各代人中,今摘出。 一、旧志“人物传”中散列不便考闻,今据同族合传,如李文定诸子姓,惧在文定传中,他放此。 一、旧志不载“王言”,今补出。 一、旧“卫人”志,今如故。 一、旧志高沫、李正己等杂人“历官”传,今摘做外传。 一、凡添古事及采今事,俱出典籍所载,公论所同,不敢轻参一字。 一、凡时事小序有不明不公者,有不逮者,幸教正补益之。 一、“乡贤”、“名宦”传中虽先达各称名,遵旧例也。至小序则称公,尊之也。 一、诗文先达望重者,事虽不干郡中,亦录存羊之义也,如李文定、张乖崖所作是也,其时名采,附者众,饰大体,壮版籍也。 续志凡例一、旧志“沿革”,叶氏续《山东考古录》多驳正,今补录之,所以证得失也。 一、“田赋”旧志已详,惟濮自咸、同以来,水患迭经,疆理重辟,赋役随多变更,至于保甲户口、屯卫租税亦皆旧志所未及,今并附入之。 一、旧“学校志”学额、学田均未载,今悉补人。 一、旧志无“典礼”一门,尧陵祀典,邵修附见王言,今为补增。 一、旧志“乡贤”一编政绩附内,今仍依旧例于提纲下注明。 一、旧志“明经”必经术湛深者始得录,今仍前例而附“文苑”于其后,俾著作有据,教授多才者皆得类及焉。 一、旧志“隐德”、“举善”、“行医”、“术胥”浑括其中,今聊示区别,“隐德”居先,“懿行”次之,“方伎”又次之,仍附本门,所以昭源委之意云。 一、旧志无“寿耆”,今依通志例补增,所以表人瑞也。 一、旧志“乡贤”、“名宦”诸传续修者多称某公,今概不遵,所以守史例也。 一、他志乘各类大抵小序在前,濮旧志则皆作论说移后。今仍仿之,所以循故辙也。 历次修志姓氏嘉靖六年志 进士知州张允清、通判吴爵修、江苏常熟县举人邓韨(fu)纂。 万历十七年志 赐进士尚宝司少卿 赐进士陕西按察司副使 赐进士河南按察司副使 陕西巩昌府通判 山西岚县知县 儒学廪善生员 马麟 许如松 石光 壬午科举人临洮府通判 康熙十一年志 奉直大夫知濮州事三 征仕郎州判温陵 学正曲阜 赐进士浙江按察使司副使分巡温处道前湖广布政使司右参政管左布政使事举人 江西建昌府 江西鄱阳县知县 甲辰科进士 庚子科举人 拔贡生 儒学廪善生员 张尔腾 王植之 李贶(kuang) 少卿公之玄孙 桑行泰 巩钲(zheng) 王运开 康熙五十年志 奉直大夫知濮州事河中 岁贡生
郡人 岁贡生 李会霖 岁贡生 己卯科举人 戊子科举人 儒学廪善生员 俎(zu)宗器 黄元铎 乾隆二十年志 奉直大夫知濮州事静安 浙江丁卯科举人拣选知县山阴 宣统元年志 宣统元年续修州志姓氏 总纂 四品衔抚提部院营务处即补分府署理曹州府濮州知州 纂修 候选直隶州州判辛卯科副贡新城 分纂 五品衔在任候选知县特授濮州学正 校对 六品衔优廪生 优廪生郡人 优廪生郡人 增广生郡人 增广生郡人 附生郡人 附生郡人 附生郡人 采访 岁贡生
郡人 廪善生
郡人 岁贡生
郡人 廪善生
郡人 候选县丞附生 郡人 田子信 附生 附生郡人 日本法政毕业附生 监修 候选训导首先拔署附贡生 六品衔附生
郡人 六品衔附生
郡人 六品衔武生
郡人 参议 府经历浙江山阴人 布经历江苏阳湖人 候选县丞浙江会稽人 鸿胪寺序班候选教谕 直隶州州判丁酉科拔贡郡人 缮清 优廪生 附生 监生 师范毕业生 历代建置沿革表 上古 谓之帝丘。 唐虞 春秋 秦 汉 东汉 晋
后魏
北朝
后周
唐
濮州县五
宋
金
范县、临濮
元
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本朝
雍正八年改直隶州
续疆域沿革志(附录叶氏《续山东考古录》濮州沿革考) 周 卫鄄邑《春秋.庄十三年》:“单伯会齐侯、宋公、郑伯、卫侯于鄄。”杜注“卫地,今东郡鄄县” 垂邑又名犬邱。“隐公八年,宋公遇卫侯于垂。”《左传》作犬邱。杜注:“卫地,今句阳有垂亭。” 郕国后入卫《寰宇记》:“雷泽县,周武王封季弟戴于郕,今县北三十里成都故城是也。” 汉 兖州济阴郡鄄城县鄄城故城在东徽南二十五里,今旧城集。 成阳县成阳故城在今州东南九十里及句阳县地 ,垂又山阳郡城都县地。 后汉 兖州济阴郡鄄城县、成阳县,永元二年分济阴为县,置成阳国,六年国除。后汉末,州来治鄄城。 魏 州治移廪邱,鄄城未祥何属。黄初三年,鄄城为王国,四年复故王植徙封雍邱,七年复为国。太和六年复故王林进封沛。 晋 兖州濮阳国即汉东郡晋改鄄城县,又济阴郡成阳县及句阳县地。 东晋 济阴郡来治濮阳,后燕慕容垂徐州治鄄城。后燕兖州移梁父或东阿,故其徐州治此。 后魏 司州濮阳郡鄄城县、成阳县、又顿丘郡临黄县,析卫国县置真君。三年,省入卫国。太和十九年复。临黄故城在东北二十六里,今临黄集。 高齐 司州濮阳郡治鄄城县,省成阳及临黄县,周因之。《隋志》:“鄄城旧置濮阳郡,盖齐自黎邱徙此。” 隋 郓州东平郡鄄城县、雷泽县。《元和志》:“雷泽县本汉成阳县,开皇十六年置。” 魏州武阳郡临黄县,开皇初废濮阳郡,六年复临黄县,十六年于鄄城置濮州,析置雷泽县临濮县,析临黄县置河上县,并属之。大业初,州废,省临濮入鄄城,省河上入临黄,各来属。临濮故城在南六十里,今临濮集。河上故城吉河牧城。 唐 河南道濮州濮阳郡,治鄄城县,又雷泽县,临濮县。武德四年复置。又析鄄城置永定县,析雷泽置长城县、安丘县,并属之。武德五年省长城、安丘置临濮。八年省永定入鄄城。永定故城在东南六十二里,今永平集。五代因之。 宋 京东东路濮州濮阳郡,治鄄城县、临濮县。端拱初,省临黄入观城。 金 大名路濮州,治鄄城县,省雷泽、临濮入为镇《金志》:“鄄城有雷泽镇、临濮镇,”盖今初废。 元 直隶都省山东濮州,治鄄城。州初属东平路,至元五年,析隶省部。 明 山东布政司东昌府濮州。洪武二年废鄄城县,其地直隶于州来焉。明濮州即今治,景泰三年以河患徙于王村即此。 国朝 山东布政司曹州府濮州,初因明旧。雍正八年,直隶布政司。十三年降散州。 叶氏“刊误”云:“州志沿革,‘秦以濮阳治东郡’此本《通典》,‘秦灭濮阳置东郡’。改二字便难解。‘东汉易为济阴郡置鄄城郡’,按错谬不待言,文义亦未通。‘炀帝分入东平、济北三郡’,此本《寰宇记》,脱一‘东郡’。‘石晋属澶州’,按:石晋濮阳县属澶州,鄄城自为濮州治,能属澶州耶?‘宋废临濮、濮阳二县为镇,隶鄄城’。按:金废雷泽、临濮,并非宋废临濮、濮阳。‘金领县四:鄄城、雷泽、临濮、范’。按:金濮州只领鄄城、范县二县。‘元隶行中书省’多一‘行’字。”以上舛(chuan)谬迭出,而州境在某代为某县,概不之及,亦非州志体裁。 余读濮州旧志,疆域沿革,未尝不叹考古之难也。世界沧桑,代有更变,是邦之贤士大夫,宜能稔(ren)习,故老传闻,而覙(Hzěn缕陈之矣。乃沧州叶氏,犹以舛谬脱简相诟病,岂往迹渺茫,搢绅先生难言之欤?抑以闻见之各不同欤?要之拾遗补阙,前贤亦有望于后人,兹取叶氏《续考古录》附缀于末,虽云剿说,而继起者参观互证,斯以志乘得失之林也。 桓台后学荣相鼎谨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