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野考按:“室壁在亥卫分野”。《舆地考》曰:“兖州在营室卫分野。”今灵昌、濮阳之西北境,济阳之西北境,博平之西南境皆是。唐《天文志》曰:“营室东避诹訾(souse)也。”初危十三度余二千九百二十六秒以太,中营室十二度,终奎一度,自王屋、太行而东,得汉、河内至北纪之东隅,北负漳邺,东及馆陶、聊城。又自河、济之交涉营波滨济水而东,得东郡之地,古邶(bee)、鄘(young)卫,凡胙(zuo)邗(hand)、雍共、微观、南燕、昆吾、豕(shy)韦之国,自阁道王良至东壁,在豕韦为上流,当河内及漳邺之南,得山河之会,为离宫。又循河、济而东,接元枵(Xiao)为营室之分兖州之城。东昌府为冠、为濮、为朝城、为观城、为范、为临清、为馆陶、为丘。兖州府为东平、为汶上、为寿张。又按《一统志》:“禹贡兖州之城,天文属危室分野。”又府旧志:“周以濮阳分卫,秦置东郡治濮阳,当在室壁度。”魏太史陈卓更言:“郡国所入宿度,以东郡入角一度,东平任城山阴角四度,泰山角六度,济北入亢五度,济阴入氐一度。”《晋书》:“濮州、观城、范属兖州,其在天宿角亢氐。郑、兖之分野也。”又《唐书》:“濮州、范为大火分兖州之域。”再按濮州旧志:“班固以卫为营室分野,盖指黎阳、河内故卫之地,不止于帝丘之卫也。”今濮在济北、东郡之间,其属为角为亢似为得之。兹具曹、范志所载,占法列后: 东汉延熹四年五月,有星孛(bo)于心。 唐贞观三年三月,岁星逆行入氐。 天宝十三年五月,荧惑守心。 元和五年三月丁酉,月犯心。七月辛亥,掩心,中星。 宋建隆四年四月庚子,月犯氐。 咸平三年十二月丙寅,月掩心。五年七月丁巳,荧惑犯氐。 绍圣四年八月,慧出氐中,白气长三尺,指天市桓。 隆兴三年十月,辰星入氐,七日出。 淳熙十二年五月葵亥,留守氐。 元太元二年九月壬午,太白书见在角。 皇清雍正三年二月庚午,日月合璧,五星聚于诹訾。 山阴柴揆曰:按《晋书 .天文志》言:“郡国所入宿度,日危十六度至奎四度为诹訾,于辰在亥,卫之分野;”而费直说,《周易》则起危十四度;蔡邕(young)《月令章句》起危十度;清类天文志:自危十三度至奎一度属卫分,盖黎阳、河内系卫故墟。而濮阳帝丘已居卫分之半,则今濮州当在危、室、避度无疑,乃州郡缠次,则以东郡入角一度,濮州隶焉;济阴郡入氐一度,鄄城隶焉,是濮所属,复在角亢氐度,旧志取之。夫豕韦,实卫晋,何以吉卫?既属水,何以知宋、陈、郑同灾?昔之人已有疑之者,唯是天人感应,理不容诬。自我世宗御极,手握玑衡,而合璧连珠,分在诹訾,光华复旦,固属海寓同瞻,抑亦濮上生民实受其福矣。 古迹考(附今时建造) 呜呼!世阅人而为世,川阅水以成川,古人不可作矣。碑残碣断,吾能起九原而问之哉!濮阳之为帝丘旧矣,尧陵舜墟,千载聚讼,同省如东平、历下。类皆附会影响,互相传述。生其地者,亦必争据之,以为井邑光,夫非以尧舜之故欤?非然。而祖父遗踪,子孙涉其地,而不忆北邙累累,一望荒烟,是可悲也。旧志编诸古迹,参互考订,于二者亦既祥哉。言之,则其余所传信,亦断不贻(马+春)驳之讥,唯是羼入山川,余例未合。今摘出别为一卷,而复取所编之为备者补之。倚仗寒空,凭吊千古,达人之高致类如斯乎,固宜有旷百世而相感者矣。
高阳氏陵
庆都陵
谷林
按
尧城 在濮州东南三十五里。《括地志》云“在鄄城东北十五里”即此。
偃朱故城 灵台 《水经注》:“雷泽东南有唐尧陵台碑,汉建宁五年立。”
郕都城
委粟城
成阳令唐君颂碑
姚墟
钓台
项城阜
昆吾墟
鄄城
仲山甫墓
咸城
古胙(zoo)国
南子墓
会台
青丘
马陵
击磬堂
平阳亭
孟庙
桃城
金堤
临濮城
汲黯墓
廷尉仲定碑
王褒宅
临潢城
陈台
胡柳陂
葛从周墓
鲁王仓
狮子衙
吴律墓
灵都观
四角池
皇姑庙
玉皇庙
真武庙
东岳庙
泰山行宫
铁菩萨堂
玉皇阁
藏经阁
三官庙
八蜡庙
龙王庙
关王庙
火星庙
东昌太守宋公祠、州守张公祠
广生祠
三义庙
吕公堂
孝烈祠
聚秀亭
尊美堂
思牧堂
静观亭
舜泽草堂
泉上荷泉观澜超览亭
羡鱼轩
会台别墅
自新堂
绿荫堂
玉树连枝馆
道院
莲花池
清水滩
都御史刘公墓
御用监太监刘敞墓
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苏公墓
按察使高公墓
兵备东山李公墓
宋孝子墓
袁州桑公及按察使墓
副使张公墓
周汉中墓
张太常墓
封司丞李公墓
封郎中陈公墓
户部郎中南公墓
龚副使墓
陈员外墓
田御史墓
倪御史墓
吕主事墓
黄长使墓
刘长使墓
李知府墓
叶同知墓
高节妇陈氏墓
路烈女墓
吴烈女墓
御史祝公墓
参议王公墓
布政苏公墓
封推官南公墓
太常寺卿桑公墓
封行人罗公墓
吏部葛公墓
封文林郎张公墓
周孝秀公墓
孝廉王公墓
太常寺卿张公墓
尚宝寺卿李公墓
且坐亭 续古迹考(附今时建置)
中山
刘桥
颖水
许由庙
牛舔碑
羊角哀墓
光圣寺
里城
外城 山川考(附河渠议) 天地菁英之气,峙而为山,流而为川,非仅供人游览已也。盖钟贤哲,固疆圉,滋蕃育胥,于是乎在旧志不别记山川,固以为濮地平衍如镜耳。夫堆阜突怒,亦具神奇,此如迹迷蛾马,名存彭鲍,载笔者所不敢遗也。况夫灉(yōng)沮会同,传诸禹贡,瓠河沈玉,歌自元光,故迹犹存,犁然可按,则█伯益之经核郦元之注补述,又曷可少哉?
历山
箕山
富春山
青山
杏花岗
黄河
济水
雷泽
魏河
洪河
小流河
瓠子河
灉河
东无名河
西无名河 二无名河即濮水也,旧志濮水在州西南六十里,其流入于河,发源于陈留,入于钜野。昔师言:“为纣作靡靡之乐,自沉濮。”即此地。上有庄子钓台,今按钓台在临濮集正东,无名河所经之处。考《水经注》日:“濮水有二源,一上受济水于封丘。”班固所云:“濮水首受济者也,一受河于酸枣。”杜预所云:“濮水出酸枣,首受河者也。”今济伏河移不可复辨第。济水故渎,自荷泽县入钜野,东北入郓城,则东无名河,为受济之濮大河故道;在今开州西,则西无名河,上接毛相河之水,其即受河之濮欤? 《北山野史》曰:澶,濮以水名郡,最下之地,钟水之汇也,一遇旱涝之年,滑县一带,诸水趋入开州,开州溢入濮州及范界,以运道之故,不敢轻泄,故水患相仍,非一日矣。山东北直隶巡抚衙门会议,为开州者,则主浚濮州洪、魏二河,断桥梁,以杀澶水之势。夫濮地既平衍如镜,朝雨而夕成河,我水且不能容,而浚河以为开州储水之计,岂人情乎?为濮州者,主决清丰小堤,以达漳河入卫河,昔开州潘知州已建此议,而清丰官民不听,即开州不能行之邻县,而令隔省濮州举之有此理乎?有主开州自挑本境地方河道以受水,直隶抚院亦尝专委大名马通判临境修浚,只为故事耳。有为漕河者,甚言水冲运道之害,则主濮州筑堤高厚,以遏开州上流。前曹州兵部副使何公以筑官道为堤,在洪、魏之间,遇水小阻,而开民盗决,抵触有至死者。彼既昏垫,求生不暇,而暇虑久乎哉?昔神禹治水,顺水之性、以濮州为壑,而漕河亦不宜绝濮之流,况平江陈公作惠通河有减水等闸,与濮水相通,即顺泄而下,似无妨也。管河衙门,借口天顺河决之变,因咽废羹,惩之过也,甚者濮水沸腾过堤,与漕相贯,谁得而防塞之?但减一开、濮、范县、寿张各方受一分之赐矣。万历戊寅,巡抚赵公,查成化丁亥碑文,洪、魏二河,曾经巡抚袁公委知州张云浚筑,仍令知州尹侯言重浚二河,督郡中不分士民之家,并力严限,不日成之,未尝不善。然河之在濮境者既浚,而在开州者不浚,则濮益下,而为开作水匮也。所幸非常留有源之水.未必岁岁为患,故议论纷纷,时行时止,终非良策也。尹侯既浚河而有兖州之擢,百姓因作去思碑记,郡人桑绍良为之铭曰:“澶水北汇,濮水东流,澶失其道,濮罹其忧,岂惟坏兹稼穑,抑且投之戈矛。天祚斯民,我侯司牧.曰渠曰防,是疏是筑,罔辞胝足而胼手,讵惮星行而露宿,选日戒事,匝月告完。财用不匮,民力罔殚,两郡息斗阋之争。一方开粒食之原,百代鸿名,千年懋勋,感自良心,勒诸贞石。庶几乎,地平天成之休,脍炙于斯民之口,而无█也。” 先是抚院委观城贾知县,并东昌兖州勘过水患移并录备览。万历六年,委观城知县贾世康又查看得濮州地方,迤南被水故道,原有洪、魏二河,其洪河西南,上接开州、长垣、东明、滑县、青龙等坡,其魏河西南亦通开州,地名石墓头、黑羊山、澶渊等坡,二水俱流入开州、濮州地方;其洪河故道,则出濮州城南四十里董家口桥,魏河由濮州城南二十里桥,俱入杨二庄桥,由范县竹口、寿张县入张秋,曲弯迂绕二百余里,安平镇又高筑堤坝,不容流澌,以致西水涨泛,停滞州坡,淹没民田。洪、魏二河淤塞年远,因运道有妨,于系国家重计,屡奉抚按查议,未敢轻浚。各年案卷有照,本职检查卷案,差人前到发水根源,查得直隶内黄地方,原有古消河一道,水有漳河内泛出,往南流至滑县,迤北土山旅堤向东南流,被堤北滑县人去年八月内将傅家防水堤偷开,水往正南澶州坡流。万历五年开州差官堵塞,滑县堤北人不容,以致水俱归开州项城坡。又查得长垣县迤西与河南封丘县搭界,亦有长堤一道,被封丘县民将小物堤口迤南偷决四处,以致水由长垣、开州散漫,亦流入濮州项成坡,淹没民田。今议欲塞上源之水,以泄下流,除两州之害,必须堵塞前堤,不使泛流,再于濮州二十里桥仍添二空,共九空,再于杨二庄高架木桥,以便下流。上源有所堵塞,水势必杀,桥空既多,水流易泄两州民害亦庶乎可除。若平路开通水口,水不归河,势必泛滥,濮州东南千余顷,皆民间膏腴之田,浸以淹没,是以邻国为壑。欲除开州之害,一以遗濮州之害,其孰肯从?况水自上流而来,濮州之田固淹,开州之害未必除也,所不敢轻议,然此乃一时之计,非经久之图也。水小或可无患,水大灾伤尤重故也,盖此开州之水,其由来甚重甚远,非特开州受其害,溢之于东,则濮州、范县、寿张、阳谷受其害;溢之于北,则清丰、南乐、观城、朝城、莘县、聊城受其害,盖水不归河道故也。张秋虽可泄,缘系恐冲运道,干系重大,不敢轻议。查得开州城北,地名永固铺,原有旧河痕,北达漳河,万历四年开州知州潘查确,申允两院,欲由永固铺旧河痕挑通,使水归漳河,诚良策也。也蒙委官挑浚,彼时清丰、南乐各执偏见,皆为己私,恐伤民田,遂抗违不行。又潘知州升任,其事遂中止,致有前害。今欲除前害,须查开州申允原文,自何处起挑,可以达入漳河,再于濮州二十里桥北,由叠路西挑入黄龙潭,由黄龙潭挑入永固铺,由永固铺以达于漳河,民田挑决,查明亩数,其地价二州给与原价,其应征税粮银两,二州代派,其所用夫役,二州均出,募于受害各县,量行帮助,庶一劳永逸,不唯除直隶开州等县之害,而山东之害,亦因以除,诚为百年无穷之利也。 郡人李会霖日:“河渠之设,所以行水,而水之行也,必有所归。”濮境有洪河、魏河,自直隶澶州流至旧城东北,与小流河会,达杨二庄,经寿张、阳谷由闸出漕,此古制也。日久故道淤塞,闸亦填没,一遇霪雨连绵,水屯濮境,田禾尽付波臣。执事者每议疏浚,率以有妨运河不果,行此迁延之见,非兴除之谋也。盖漕河之水,所以资挽运,欲其大,不欲其小,大则易为运,小则舟且胶焉,故浅夫、闸夫、募夫以及小挑大挑之役,皆欲浚之,使深不患其冲决也。今诚复旧制,导洪、魏二河之水以益之,一则利挽运,一则救民田,一则免吏患,一举而三善备焉,如之何不可载?且运河之水,上流所资甚众,下流自东平以北,所资者,仅汶河一脉耳。汶水六分归河,四分南流,其为水几何?可不疏洪、魏二水以益之耶?况洪、魏非有源之河,所患者特偶遇霪雨暴水泛涨耳。然潦时少,而不潦常多,若于洪、魏归河之处重修旧闸以防止,水小则任其流,水大闭闸以缓其势,是不惟无害而于河,且两得之矣。此虽拘曲之见,存之以备采择焉。 河渠议郡人李会霖日:“濮境旧有洪、魏、小流三河,洪、魏二河,上接开、澶,小流一河来自曹南,皆非有源。”川流之水,或值霪雨泛滥,开、曹二州,以濮为壑,致濮万顷禾稼,半委波臣,况水势就下,遂由三河故道经郡新治东南,旧城东北,迤逦至杨二庄,合而为一,波及范县竹口,寿张张公桥,递人张秋漕河,北流抵天津人海,由来旧矣。尝闻黄河奔放汹涌,尚借清浦淮渠泻归海口。宋景濂有日:“淮犹胃海犹腹也。”兹则天津海犹腹,会通、漕犹胃也。按会通河,由永乐九年工部宋礼发丁夫疏浚,故元运道,自东平州安民山,北抵临清,二百五十里。又用老人白瑛策,筑坝于汶上之戴村,遏汶勿泄东流,令其尽出于南旺,至分水龙王庙,条分为二:南条四分,以接徐、沛;北条六分,以负运舟,夫以二百五十里之漕运,仅资六分北流之汶水,窃恐会通河浅,不克转各省重运也,因增修水闸三十有一,以时蓄泄启闭,为其无他水之接济也。迨临清迤北,得会御水夹流,始不需闸。若临清以南,水浅任重,设有支流增益,而壅塞阻滞不令人河,譬之扼其胃而欲实其腹,岂可得乎?前志记载虽详,而濒河州县,动云濮水人漕,虑妨运道,不知建闸蓄泄,原患水少非患水增也。古人云:“引汶截济,直属御河其斯之谓欤!” 知州高士英河防说濮民病河患久矣!人云“治河无善策”,总言之,不外疏之一字,顺水之性而已。然濮为上游,苟分支流以引河,匪特无此经费,近则牵动范、寿、阳、东四县,远则亦与运河中下两游有关,则疏之一法,非区区濮州独立所能办到。无己则议加高培厚乎?治河之法,以不与水争地为善,河南久无水患,以堤之宽也,山东河身最窄,官堤民埝,层出不穷,愈逼愈近,故水势亦愈激而愈高,其不至溃决也几希?!迩来黄河虽四庆安澜,而开、濮接壤之马刘庄,自光绪丁未、戊申,尚溃决两次,民间田房虽未受创,所幸者旋溃旋堵耳。客春鄙人抵任,即值险工,督率民夫,十日告成,使非官民一心,及上游姚督办提倡之力,则后患曷可胜言?然运夫运料已耗二三万金,当时艰窘之状,本州已备尝之。今则濮阳北岸马刘庄已筑大堤,廖桥客冬复加高培厚,河北十六里庶可安枕乎?所患南岸刘屯、董口、武集一带,又险工林立,刻拟传集绅民,认真预防。噫!濮民既患河又患贫,每年两岸,碎修各款约费京蚨二十万千左右,其弊在官民夹杂,互相推诿,以致百姓脂膏,既饱游鱼之腹,又为不肖之吏胥、地方里长所侵吞。嗟!我亿兆其何堪此!若善厥后非统归官办不可,每年修守,均责成上游督办及委员,民间遇抢险亦可出夫,至秸料一项,为款甚巨,统归官办,民间每亩可随上下忙,征京钱一百文,以濮地除缓征外,可得一万顷,即可集款京钱十万千,官家以此款修守,均有余,而濮民则鸡犬无惊,冥冥中所省之款不止三倍。此法甚善,余去年极力向当道详言之,惜濮、范、寿、阳、东非五州县同心不可,以致延而未办。倘能官民各清权限,官家既不憎百姓之疲玩,而百姓亦不受官家之逼迫,地方官责无旁贷,归官归民.皆不得外视此事。不然剜肉补疮,无益于公,有损于民。侧闻袁大中丞海帅有鉴于上游民间之疾苦,拟有改为官办之说,果如是,则濮民当馨香祝之。想我海帅百废惧兴,此举早晚可办到也。谨拭目俟之,引领望之。 续河渠议(河防附内) 甚矣!水之为利害也。濮以水名州,而东南两境,尤滨大河。上受滑、开诸水之冲,旧有洪、魏二河,可以分杀水势,而今皆淤填无迹矣。一经霪雨,上流溢滥,即全境尽为泽国。加以大河涨发无常,咸丰五年,河决铜板,由州境而波及范、寿。十一年河决金堤,水围州城,汪洋极一百四十余里。同治五年,黄水入城,文武官署,流荡迁移,恒无定所,如是者阅数载而后安。八年水退地荒,州牧葛公清丈开疆,民乃复业。九年修里城以捍水。当是时境内支河分二道,南支自临濮迤东北流,夹谷林而下,出州境人郓;北支自开州石墓头东北行,经州治南五里铺,又北迳城东葛庄,又东北至罗庄入范境,然大流尚未全注也。自光绪元年,抚宪丁奏请,筑贾庄坝头,以防南流,两支始并而为一,大河全身乃北行,而趋州境矣。于是筑南堰高二丈,宽十丈,自临濮迤东至朱家湾入郓。二年复修北岸长堤,置河防后营。州治南,又筑长堤,自开州白岗,历北桑科至范县朱家庄,长一万八百二十丈,宽五丈,高八尺,每丈发津贴银一两七钱;又筑南岸夹堤,自党堂接直境起,经董家口、武家集至左营入范镜,长一万四千余丈,后发津贴银万两,上之人固将以是纾民困也。然桩料购自民间,要工分派各里,虽有津贴,其与几何?欲无累民不其难乎?三年又将下游丁家庄至廖家桥,筑新堤一千九百一十丈,加帮上游旧堰七千七百四十丈,其防卫不可谓不周也。乃四年正月凌汛河决李家桥,七年河决营房,十二年河决滑县五间屋,十三年河决开州大小辛庄,维时大堤南北弥漫无际,乃复续修护城堤,宽一丈,高五尺,发津贴银共一千六百两。八月河亦南徙,民稍稍冀安居矣。而十四年直督李奏杜郑州口于上游贾庄,更挖引河,水复北来,浸假而十五年河决刘柳村矣,浸假而二十一年河决武西庄矣,又浸假而二十四年河决临濮西党堂,又决八空桥、高庄、陈刘庄等处,又决盐店庄至杨庄,遂东决大堤矣。十二月复筑长堤,自王柳村至姬家庄,共四千余丈系濮与范、寿同修。二十六年复修南岸夹堤,每方土津贴银二分。二十九年南岸河决夹堤焦庙,北岸河决开州白岗,城外大水。三十三、四两年,河连决王称固,复筑圈堰,上自开州耿密城,下至州境温庄,长一千八百五十丈,按四成摊派,范、寿各认一成,濮认二成。统计河南民堰,上起东明境刘屯,下经董家口,又下经武家集,又下经旧城西,又下至盐店庄入范境。南大堤起临濮,上历富春集、郑村,至水保集下入范境。临黄北堤,.J-起开州小辛庄,历武相屯、彭楼、辛庄、杨家集,东北至廖桥入范境。马陵北堤,自开州陈庄起,历本境高堤口,迤东北二十五里陈家营前下入观城界。共近堤二,遥堤二。其余帮堰、圈堰尤多,频年修筑,亦频年冲决,劳费无已,而濮之水患,卒不克免,其故何哉?善夫贾待诏之言日:“土之有川,犹人之有口,治土而防其川,犹止儿啼以塞其口,岂不遽止然,其危可立待也。故曰:‘善为川者决之使导,善为民者宣之使言。’若是乎堤防之非计明矣。”然则为濮计者,宜如之何而可,乡前辈二李先生亦既详哉言之,顾北山以为濮境平衍如镜,若浚洪、魏二河,以为开州储水之计,终非良策。会霖先生则以为导洪、魏二河,一可利挽运,一'可救民田,一可免吏患,一举而三善备焉。尝即两说而折衷之,则后说似可施行。盖濮即平衍,既不能不受滑、开诸水之冲,与其无沟洫而坐受浸灌,孰若浚川渎而分杀横流,况前牧尹侯,亦既以浚二河而著绩于前乎?至于并浚开州,则地属隔省,非由两省上宪会议通办,势不能行。若观城前令贾世康所议,由开州城北永固铺,开浚旧河,北达于漳,虽可为百年之利,顾清、南二县,既抗违于前,又何能安听于后?在今尤难实行。就濮论濮,亦惟即境内之旧水而浚复之,俾上流之冲得分疏,而势自减,下流亦有所归,恐干运道,则禀明上宪,修闸门而启闭之,斯为举行易而效可必耳。羁旅浅见,未必有当,故妄言之,以备刍荛之采云。 桓台后学荣相鼎谨识。 帝系表
帝 (附皇后)
颛顼高阳氏
里,见“帝纪”
顾 范,为汤所伐。
帝喾高辛氏 台阴野中。
帝尧陶唐氏 有冢在焉。 有故尧城。
帝舜有虞氏 此,见《路史》。 “帝纪”。 夏帝相 帝丘,后迁商 城,见《通志》。 周 卫,传至成公,迁于 帝丘,再传穆公、定 公、献公、殇公、襄公、 灵公、出公、庄公、悼 公、昭公、怀公、慎 公、声公,成侯、平侯, 怀君、元君、君角。秦 废,祀绝,见“世家”。
范 子、宣子、献子,见 “世家”。 汉文帝后窦氏 袭父侯,窦婴封魏其侯。 东汉 封周侯。 魏 侯,又封庶子兖徙为 濮阳王,又晋革命封 植子志为鄄城公,见 “世家”。 濮阳国 唐 淑太子太保。 宋 贬此。 濮安懿王 仁宗徙封汝南郡王 于此,谥曰懿。 元 《北山野史》曰:三代以上,存而不议矣。若卫自成公迁帝丘,凡六世十八公,无一贤者,国之不竞由人乎?其灭亡最后者,以卫之多君子也。若汉、唐贵戚,如广国不侵国事,魏其以他功封侯,吴氏兄弟官至官保仆射,各以功授,竞不拜侯,岂不贤乎哉?前言卫多君子,至此尤信。若千努王,本出蒙古,燕居历山,聚书万卷,又闻舜之风而兴起者也。若本朝,中贵戚畹,乾清宫近侍司礼监太监刘敞,衡府长史李世隆系贵人李氏父,襄府仪宾桑济系推官春之子,宪长溥之兄也,俱世禄有礼之家,例当附入。 帝纪
颛顼高阳氏
帝喾氏
昆吾氏
帝舜有虞氏
帝相
汉文帝后窦氏
唐肃宗后吴氏 世家春秋 卫康叔者,文王第九子、武王同母弟也。武王克商,及诛武庚,封之于卫。传至懿公,有狄难,国亡,更立黔牟之弟昭伯顽之子申,是为戴公,庐于曹,卒。齐桓公以卫数乱,乃率诸侯伐狄,为卫筑楚丘,立戴公弟毁,是为文公。文公卒,子成公立,后复为狄所围,迁帝丘,成公卒,子穆公遬(sù)(立),定公臧、献公衎(kàn)(继立)。献公为孙林父所逐,立定公弟剽,是为殇公。宁喜弑殇公,复纳献公。献公卒,子襄公恶传灵公。灵公卒,乃立蒯聩之子辄,是为出公。出公立,蒯聩欲入,辄拒之。蒯聩以计劫孔悝得入卫。辄出奔鲁,蒯聩立,是为庄公。晋伐卫,卫人出庄公,而立襄公之孙班师而还。庄公复自鄄入卫,班师出,庄公为戎州巳氏所杀,卫人复公孙班师而立之。齐伐卫,卫人立公子起,执班师以归。起元年,卫侯辄自齐复归,又立二十一年,卒。出公季父黔,攻出公子而自立,是为悼公。传敬公、昭公,是时三晋强,卫如小侯,属之。公子█弑昭公代立,是为怀公,立十一年,为公子颓所弑,而代立,是为慎公。传声公及成侯,卫益削弱,更贬号曰侯。传平侯至嗣君,更贬曰君,独有濮阳。复传怀君、元君并君角,秦废祀绝。自成公而下,其事可纪者凡八公,他不备焉。
成公
穆公
定公
献公
灵公
庄公
出公
悼公
三
魏 陈思王 唐
吴凑 弟溆,代宗初,以盛王府参军进,俄迁鸿胪少卿金吾将军,建中初迁大将军。溆虽贵,不以是自矜,而恭让有礼,其才识为时所器重。朱泚反,卢杞白志贞皆谓█有功,宜得大臣一人往谕,使革心。德宗顾左右,无敢行。溆请行,帝大悦,溆退谓人曰:“吾知死无益,而决见贼者,人臣食禄,分死其难,且恨陛下临危无犯难之士也。”即赍诏见批,具道帝待以不疑者,而呲业僭逆。故,留溆不遣,卒被害。帝悼赠太子太保,谥曰“忠”,赐其家实户二百。一子士矩五品正员,官京师,开成初,为江西观察使。 宋
濮安懿王让 元
千努王耳别里伯牙吾台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