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慧眼看三国(十七)袁绍之败(一)

 花小鼠 2016-08-24

慧眼看三国(十七)袁绍之败(一)

三国逐鹿英雄辈出,其中要数袁绍地盘最大,资历最高,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照理来说最后平天下的可能性最大,但是他却是较早灭亡的诸侯之一,到底为什么呢?

煮酒论英雄一节,曹刘评判天下英雄,刘备说:“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谓英雄。”曹操却说:“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袁绍到底如何不英雄呢?举例说明。

慧眼看三国(十七)袁绍之败(一)

第一:招董卓进京,引起董卓之乱。

汉灵帝病重,把持朝政的十常侍要立陈留王刘协也就是后来的汉献帝为帝,大将军何进等想立何皇后之子也就是少帝刘辩为帝。后来何进等众大臣在灵帝柩前,扶立刘辨即位。袁绍主动请缨,带兵诛杀蹇硕等人。宦官张让等在何太后前求饶。袁绍说:“若不斩草除根,必为丧身之本。”但何太后等人不答应,袁绍提出:“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尽诛阉竖。”何进同意了,便发檄至各镇,召赴京师。

主簿陈琳反对:“不可!将军掌握国家军要,诛杀几个宦官,好比火炉燎毛发;如果召集外臣入京,英雄聚会,各怀一心,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反生乱矣。”

曹操也说:“办这件事情也太容易了,何必纷纷召外兵,交给一个执法官就可以了。”

但是何进一概不听。

曹操退下来叹息道“乱天下者,必进也。”

我们都知道董卓进京以后给东汉王朝带来的覆灭性的灾难。曹操说乱天下者是何进,其实读者诸君要注意,最早提出召外兵入京的是袁绍。能看出宦官专权是问题症结,说明袁绍也是有点眼光,但解决方法却是小题大做,招外臣入京,授人以柄,和曹操等人的深谋远虑相比,袁绍的眼光也实在有限得很。为除小害,反招大灾,袁绍之谋才是乱天下之首端。

慧眼看三国(十七)袁绍之败(一)

第二:未及时除掉董卓,致使董卓坐大。

张让等人得知何进欲召外兵对付他们,于是密谋杀何进等人,矫诏召何进进宫,何进不听众人劝阻,执意进宫,结果被张让等人斩杀,将头颅从宫墙扔出来。袁绍厉声大叫:“阉宦谋杀大臣,诛恶党者,前来助战!”率军攻进去,将阉宦无论大小砍成齑粉。张让等劫持少帝及陈留王出宫逃走。袁绍等追上,救下少帝,路遇应诏勤王的董卓,遂与董卓等还宫。

后军校尉鲍信来见袁绍,言董卓必有异心,可速除之。袁绍说:“朝廷新定,未可轻动。”

袁绍不能明察时局,未能抓住时机及早除掉董卓,为后面朝局动乱留下大患。

董卓为相国,在朝堂专权残暴,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威福莫比。欲废少帝立陈留王。袁绍挺身而出,指责董卓欲反,两人在筵上拔剑对敌。袁绍手提宝刀,辞别百官而出,悬节东门,奔冀州去了。

后董卓又以鸩酒灌杀少帝,立刘协为帝,从此朝堂独大。

慧眼看三国(十七)袁绍之败(一)

第三:做盟主处事不公,决策有误,导致联盟解散。

曹操因刺杀董卓不成,逃出京师,先发矫诏,驰报各道,举起义旗,招集义兵。各路诸侯纷纷响应,袁绍收到曹操矫诏,于是引兵三万,来与曹操会盟。

众诸侯商议进兵之策,推举袁绍做为盟主。袁绍再三推辞不得方应允。袁绍说:“绍虽不才,既承公等推为盟主,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国有常刑,军有纪律;各宜遵守,勿得违犯。”众皆曰:“惟命是听。”

袁绍能被大家推举为盟主,可见他在诸侯中还是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在分派各路诸侯任务的时候,袁绍把最主要的粮草任务交给自己的亲弟弟袁术。就是这个错误的决定直接断送了诸侯会盟大计。

前面讲猪一样的队友一节就说了,孙坚为前锋打泛水关取得了初步胜利,袁术却害怕孙坚势力加强,不发粮草,导致孙坚接着大败。袁绍却未惩罚袁术,孙坚离心。

华雄挑战,袁绍帐下多员大将被杀,关键时刻关羽出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温酒斩华雄一节。张飞很高兴,高声大叫:“俺哥哥斩了华雄,不就这里杀入关去,活拏董卓,更待何时!”袁术大怒,喝道:“俺大臣尚自谦让,量一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赶出帐去!”

袁绍并未发言,既不曾表彰关羽,又不曾制止袁术,说明他对袁术的做法是默认的。袁绍并未做到像他前面说的“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反而任人唯亲,赏罚不明。

俗话说:“赏罚不明百事不成”,这些细节注定了袁绍最终成不了大器。

慧眼看三国(十七)袁绍之败(一)

第四:吃相难看,化友为敌。

孙坚偶然机会得到了玉玺,却被手下告密,袁绍遂索要玉玺,孙坚坚决不认账,两家翻脸,孙坚率兵回江东,半路上被刘表截杀,折兵大半,夺路引兵回江东。自此孙坚与刘表结怨。

袁绍屯兵河内,缺少粮草。冀州牧韩馥遣人送粮以资军用。袁绍却听从谋士逢纪的话,反过来恩将仇报,约合公孙瓒攻打冀州,逼得韩馥弃下家小,匹马往投陈留太守张邈去了。又怕公孙瓒分地盘,遂派人假称董卓部下,射死公孙瓒弟公孙越,却被公孙瓒识破。于是袁绍和公孙瓒翻脸。

袁绍能做盟主,说明他具有相当地影响力,但他却屡屡决策失误,化友为敌,导致结盟不成,众叛亲离。正如曹操所说“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

袁绍的这些缺点,在接下来决定他命运的官渡之战中,全部表现出来了。

慧眼看三国(十七)袁绍之败(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