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小龙“退场”,香港功夫文化衰落

 颐源书屋 2016-08-24
NYT教育频道


功夫师傅麦志刚在香港九龙的一座公园里传授武术。因租金大涨,他不得不关掉了自己的武馆。(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香港——在几次与当地黑帮成员街头斗殴、却被打败后,14岁的李小龙开始学习功夫。

那是1955年,香港有着各式各样、教授不同风格功夫的学校,有教人近距离打斗技术的,也有教人使用一种名为“九龙鞭”的令人生畏的武器的。

李小龙的决定让他受益匪浅。在一名大师的指点下,他把一些动作学到了完美的程度,比如他的截拳和跳跃踢。后来他成了一名国际巨星,在1973年以影片《龙争虎斗》把功夫引进了世界影坛。

几十年后,龙该退场的暗示来了。

在李小龙帮助下流行起来的功夫文化正走向衰落,这种文化曾让香港在外国人眼里有一种坚韧不拔、充满异国情调的形象。香港的街道很安全,谋杀案比许多功夫片中那些所谓“三合会”的犯罪团伙间激烈战斗造成的少得多。香港的房地产价格属于世界上最高的,让武馆很难承担高涨的租金。

“功夫作为人民文化和休闲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曾写过一本关于香港武术史的书的麦劲生(Mak King Sang Ricardo)说。“以前下班后,人们会去武术学校,在那里一起做晚饭,然后练功,直到晚上11点。”

人们对武术的爱好发生转变,电子游戏随之崛起。在香港的公园里玩口袋妖怪的青少年,比练习回旋踢的人数要多得多。年轻人心目中有一种看法,那就是功夫不够酷,这让武术老手们担心功夫的未来将颇为暗淡。

“我长大那时候,人人都练功夫。但现在时代不同了,”69岁的梁挺说,他教授近距离打斗技巧咏春拳已经50年了。“可悲的是,我觉得,功夫在海外比这里更受欢迎。”

据梁挺的组织“国际咏春总会”,以前的校友已在逾65个国家开设了4000个培训所,但只有五个在香港。

仍有功夫学校留在油麻地,这是九龙的一个区,曾经是武术中心。在弥敦道,年轻的李小龙曾从叶问(王家卫2013年影片《一代宗师》就是以这位著名师傅为主题人物)那里学艺,现在那里沿街都是投大陆游客所好的化妆品商店和药店。

虽然刚从大学毕业的托尼·蔡(Tony Choi)住在油麻地,但他从来没想去那里的武术学校看看。22岁的他说:“脑子里从来没想过功夫。”


油麻地如今为数不多的武馆之一,这里曾经是香港的武术中心。(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他补充说,“功夫更多是退休的大伯和大爷们练的。”

这里的年轻人如果学习武术的话,更倾向于选择泰式拳击和柔道。

20岁的大学生瓦莱丽·吴(Valerie Ng)说,她更喜欢泰拳,因为它“好劲,好charm”,而且不需要很长时间就能打好。她指出,功夫师傅往往没有线条明显的肌肉,其中一些看起来,怎么说呢,有点胖。

“看那些泰拳比赛,你会觉得他们都好劲,”她说。“但我很少看到这样的功夫比赛,你就会想那些功夫师傅是真的劲还是只是说自己劲,”她说。

59岁的苏德忠记得以前多么不一样。小时候,他会和朋友们在下学后尽快跑回家,以便看电视上播放的功夫节目。

“练功夫总让我有一种正义感,还有作为传统中国人的骄傲,”一个周日的晚上,正在九龙公园里上课的苏德忠一边做腿部拉伸一边说道。“就好像如果你会功夫,你就可以伸张正义,为民除害。”

对于未来,苏德忠的师父、64岁的麦志刚相对没那么乐观。上世纪80年代,他在九龙经营着当地最后剩下的一批武馆之一,但后来因为租金不断飙升,不得不关掉。随之消逝的还有其他的家族生意,比如用中医治疗扭伤和骨折的跌打医馆。它们曾是香港街头的一景。

麦志刚——与前面谈到的武术史学家麦劲生没有亲属关系——几年前还有近40名学徒,现在只剩不到20个,而且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

他要跑到香港各处上课,因为“如果你让他们跑来跑去,他们就不会来了”。周二,他在香港中环一个码头上教学;周三,在新界沙田区一个婚姻登记处附近;周日,在九龙一座公园里。而周一和周五,则是在徒弟开在仓库里的功夫学校中。

自称“老古董”的麦志刚竭力捍卫功夫传统。“中国功夫不在于打,在于耐力跟勤力,”他说。

他是在上世纪60年代学的武术,当时师父就如同父亲一般,学徒也对武术有深深的敬意。学徒单单为了掌握马步就能练数月乃至数年。那是武术中的一种中立位,常用来练习出拳动作,或加强腿部和背部的力量。

“今天如果你叫学生练一节课蹲马步,他明天就不会来了,”麦志刚说。“他们吃不了苦的。”

在英文里,功夫经常被用作所有中国武术的统称。但是在中文里,它可以指代通过艰苦努力所掌握的任何学科或技术。

功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在数百年间发展出成百上千的武术流派。不过在20世纪初,随着革命席卷全国,它一度极为流行。


香港的一座李小龙雕塑。李小龙从1955年开始学武术,当时香港到处是各种武术流派的武馆。(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一个世纪前清朝覆灭后,中国国民党利用武术激发民族自豪感,举办武术比赛,还送武术队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但政府竭力压制武侠小说和电影的发展,因为其中包含迷信内容,而且具有潜在的颠覆性。

1949年国民党倒台之后,在北京的共产党新政府试图控制武术在中国大陆的发展。位于中国中部的少林寺据说是亚洲武术的发源地。在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这座寺庙遭到洗劫,庙里的和尚被关进了监狱。

在那几十年里,大陆的武术家纷纷逃往当时还是英国殖民地的香港避难。

至70年代,功夫热传遍世界。除了李小龙的电影,大卫·卡拉丁(David Carradine)主演的电视剧《功夫》(Kung Fu)也成为在美国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

尽管香港功夫电影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关注,但这个电影类型影响了包括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李安在内的一代导演,也影响了成龙等将它作为喜剧延续下来的电影人。

意外的是,功夫反倒在中国大陆得到复兴。在那里,政府将之标准化,以一个叫做“武术”的体育项目在初中进行推广,由此培养民族自豪感。

随着武术发展的重心转向大陆,一些香港人表示,希望香港政府也能在这里支持武术复兴。还有一些人则在尽力自己延续这一传统。

17岁少年李壮鑫身材瘦小,学习咏春拳已经有四年多。他是受爱好洪拳的祖父的启发,后者在他8岁的时候给了他武术启蒙。

李壮鑫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开一个武馆。或许会选择开在大陆,因为那里学武术的兴趣更浓厚,租金也更便宜。他已经在自己所在的高中创立了一个咏春俱乐部。规模不大,有八名成员。

他的同学几乎没人听说过咏春。李壮鑫没有为此泄气,他说他想让朋友们感受“功夫的专注跟坚持”,感叹朋友们“只对玩手机感兴趣”。

作者:CHARLOTTE YAN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