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要画够,“睛”要点透——记叙文写作“深刻”技巧例谈

 红瓦屋图书馆 2016-08-24

 

记叙文的写作,我们一般都会比较注重交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即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结果和结果),但一篇好的记叙文除了要有充实完整的内容、通顺的语言、真挚的感情之外,还需要必要的“画龙点睛”。记叙中的“描写”是“画龙”,记叙中的“议论”是“点睛”。“龙”要画够,就是记叙中的描写要形象生动;“睛”要点透,就是记叙中议论要深刻有意蕴。

记叙文的描写必然服务于人物、情节和环境的需要,在正确处理好文章材料详略的前提下,我们必须学会在关键处进行形象生动的描写,这种描写又集中在三个方面: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生活场景描写等。具体地说,要把“龙”画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住细小的动作,呈现人物的个性。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不经意间表现出的细小动作,是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个性、习惯和修养的,比如2013年江苏卷优秀作文《寻找适宜的环境》中,为了表现老箍桶匠在安静的环境里琢磨他的手艺,作者抓住了他做活的细节:端详木料,摩挲纹路,刨木,上墨线……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了老人的精湛技艺。

他拿起一块木料,先是顺着纹理仔仔细细地端详,用指腹摩挲着纹路,然后刨木。桶身处宽长,桶沿处窄短,疏密有致。上墨线时,老人的手一下一下有规律地摆动,一道黑色渐渐成型,不用尺量,那定是精准的。

二、立足心理的刻画,体现独特情感。记叙文要想成功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就离不开必要的心理刻画。好的心理刻画,对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深刻揭示作品的主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位考生在完成2013年江苏卷作文《一件小事》时,就很好地运用了心理描写传神地刻画了考生在考场上的独特心理:

“拍死一只蜘蛛不过是一件小事罢了,别怕,你一定可以做到的!”我紧紧地握着拳头,毫无底气地给自己打气。 

近了,更近了。 

那只蜘蛛不停地挪动着那几只可怕的腿,慢慢地向我逼近。我似乎能想象到它的眼睛里闪烁着怎样凌利的光芒,它晃动的触脚上一根根绒毛怎样摩擦,怎样从它的嘴里吐出一根长长的蛛丝然后将我包裹,一点一点地吞噬…… 

我只要操起手边的任何一样东西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将这只是蜘蛛拍死,可是我四肢僵硬,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向我逼近,一步又一步地向我逼近。 

此时,我只觉得无比悔恨。 

我老早就看见这骇人的东西了。它停在我前面男生的肩上,我本想告诉他的,但我又想到这是高考,如果不告诉他,他被蜘蛛吓到,影响了发挥,岂不是给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吗? 

说,还是不说,这是个问题。 

最终我为自己描绘的美好明天战胜了我的理智。 

我,选择了沉默。甚至带有几分幸灾乐祸。 

蜘蛛还在逼近。 

这一刻,我感觉不到考场,也感觉不到周围的老师和考生,仿佛天地间只剩下我与这只蜘蛛。 

我感觉到由衷的恐惧,我想尖叫,嗓子却睹得我发慌,干得我发疼;我想狂跳,四脚却不接受大脑的指示;我想大声哭泣,可泪腺似乎停止了运作…… 

刚刚下过雨,外面一阵阵土腥味恶心得让我想吐,这一切的一切简直像是恶梦。 

忽然,它一个翻身,竟然,掉下了桌子,监考老师从我身旁经过,一脚踩了过去。 

我瞪大眼睛望着地上泥糊糊一般的尸体,深深地呼了一口气。抬头,看见黑板上方挂着的时钟,还有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我还什么都没有写。 

看着干净的考卷,我欲哭无泪。如果我告诉了那个男生? 

这,不过是一件小事! 

可我什么也没说,它毁了我的人生!我的脑海一片空白,死死地盯着那只蜘蛛的尸体…… 

三、渲染独特的场景,传达细腻地感受。人物的活动离不开具体而独特的场景。场景不但能够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空间,而且能够很好地烘托人物的形象,体现人物的心理。比如2013年全国大纲卷优秀作文《因为有爱》中,作者就精心勾勒了这样一幅画面:我轻轻地推开那隔开冰雪的大门,惊讶地站在门口许久,天空中的雪花在我的眼泪中融化了——一夜的大雪为何却躲在门旁几米远的地方?门前为何有一条延伸的小路?正是有了这样的渲染,下文所抒发的情感才有了依托。

有的记叙文内容也丰富,描写也细致,但读起来却总觉无关轻重,究其原因,是文章缺少深度,不深刻,这就需要“点睛”式的议论来阐发和点拨。在记叙文中好的议论应该具有“贴船下篙、切中肯綮,清新隽永、不落俗套”的特点,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精于观察,多思善思,见别人之未见,发别人之未发。比如2013年四川卷优秀作文《外婆的平衡生活》中写道:

我原来认为她们之中会有人站出来反对,但仿佛约好了似的,大家都要我莫多嘴。于是院子里形成了一种奇怪的平衡局面:挨偷的全不在意,偷的理所应当。

多年后,我才明白,那种微妙平衡源于几个老人的关心和爱护,正如腊月里的炉火,恒久地传递着光与热。

这篇文章作者在通过“偷鸡”、“偷瓦”等几件小事,形象地刻画出了那个瘦小老太婆的形象特点,以及外婆她们的宽宏大量。结尾通过点题,“那种微妙平衡源于几个老人的关心和爱护”,深化了主旨。

其次,善于联想,由此及彼,寓深刻的道理于叙事之中。比如2013年上海卷优秀作文《久违的粽香》,有位考生写的是在忙碌的社会生活中,亲情最容易被我们淡忘,其实它最重要的。不过这位考生善于联想,为这种情感的表达巧妙地找到了载体,那就是奶奶包的粽子。全文开篇写奶奶不认识字,打电话还需要村里人帮忙,后写奶奶絮絮叨叨使人厌烦的情节,使奶奶的形象更加丰满。其中奶奶包粽子的叙述娓娓道来:“奶奶包的粽子很香很香,是用农村传统的方法做成的,在锅里放上了许多竹叶和着粽子一起煮。我好想回到小时候,依偎在奶奶熟悉的气息里,听她讲那些从奶奶的奶奶口里传下来的古老故事。”然后在结尾写道:“我已经想好了,考完试就收拾东西回家。等我,久违了的粽香。久违了,我亲爱的奶奶。”最后点题,深化中心,水到渠成。

再次,聪颖善悟,感情细腻,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比如2013年湖南卷优秀作文《爱的生命线》:第一次见着父亲的手,是在家中翻箱倒柜时无意寻着的一张照片上,那是在一九九五年的冬天,父亲与母亲结婚时照的。照片上的父亲,意气风发,蓄着当时流行的中长发,伸出去替人递烟的手干净而且自然,手背晒得有些黑,但厚大而踏实,给人一种很有力量,很有精神的感觉。

我拿着照片端详了好一会,然后兴冲冲地拿去给母亲看,母亲看了有一些惊喜,问我从哪里找到的,没等我说话,她又感叹道:“看你爸那时候多年轻,现在都老了啊!”我指着照片上的父亲的手对母亲说:“看,那时候爸爸的手多好看,手掌大,手指也长。”母亲看了好一会,喃喃道:“那时候没干什么活儿,手当然漂亮,看看他现在的手,成什么样儿了。”我本想去看看父亲现在的手,却因事耽搁了,后来就忘记了。

再次见到父亲的手,是在我上初中的时候,那时候,同学不知从哪里学来了一种看手相的游戏,我也不例外,回到家,我拿起母亲的手煞有介事地替她讲解:“这是生命线,这是爱情线,这是事业线……”父亲坐在一旁看我替母亲看手相,突然说要我也替他看看,我放下母亲的手,慢慢拿起父亲的手,触到皮肤的那一刻,我愣住了,那种感觉让我想起了戈壁滩上的胡杨树干,充满了刺痛手掌的粗糙感,我的心头涌上一股心疼,轻轻地将父亲的手移到眼前仔细端详。这是一只怎样的手啊,黯淡的肤色映不出一丝生命的光彩,因为常年与机油打交道,指甲里满是黑色的油渍,大大小小的伤痕布满手背,这些伤痕也都是黑色的,这油污已因他多年的劳动而将他的手侵蚀得像一块锈迹斑斑的铁片,哪里还辨认的出生命线的痕迹,几十条黑线纵横在生命线的上方,将他的生命线分割得七零八落,却也将它扩展得很宽很宽。我的眼睛湿润了。

泪眼朦胧中,我依稀看到父亲在烈日下劳动的模样,他蹲在地上,手上满是油污,他挨着滚烫的发动机,他拧着细小的螺丝,他的汗滴进浓烟里,他的手背上,黑色的伤口上面覆盖着刺目的红色血迹。为了这个家,在严冬里,他也咬牙坚持着,手里拿着冷得刺骨的铁制工具,他的手又被冻得裂开了……,我的父亲用他的这双手撑起了我们这个家。

我吸了吸鼻子,我想对他说:“您的生命线很长,我愿意陪您终老。”

全文三次写手,第一次写手,突出其厚大;第二次写手,突出其粗糙;第三次写手,突出其沧桑。以手作为叙事线索,讲述了父亲的故事,写出了父亲身心的变化,也体现了我情感的变化,最后在文章的结尾,这种感情就自然地迸发了,生动感人。

总之,生活是五彩斑斓的,我们要练就一双慧眼,刺破生活的表象,揭示生活的矛盾,深刻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