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健身前沿|《2016健身教练职业发展研究报告》发布

 秦怀良 2016-08-25

8月21日,在2016中国国家职业健身教练专业大会开幕式上,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副主任姜兴华发布了《2016年健身教练职业发展研究报告》。


报告从多个维度全面展示健身人群特征和服务需求趋势、洞察健身教练职业发展现状以及健身教练如何更好的实现个人职业发展路径的规划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为健身行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和调研分析。


下面小编带您再次梳理,一起回顾一下报告内容。

研究方法及区域:
定量(在线调研/电话访问)+定性(深访/焦点座谈会)相结合。
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武汉等13个一二线城市
人群定义:
1.健身教练
从业健身教练,从业时间超过3个月
覆盖男女,不同档次俱乐部、不同从业年限的教练
2.健身会员
20-50岁,过去6个月内至少上过3次及以上的私教课程
覆盖男女,不同档次俱乐部等健身会员
3.健身俱乐部管理人员
在健身行业从事超过8年,有过3年及以上的健身俱乐部管理经验
一、健身行业
根据中国网络电视台的数据,目前健身市场规模已达到300亿元,同比增长14%;健身俱乐部的数量也不断增加,据专家预估数据,全国范围内约有10000多家有一定规模的健身俱乐部,同比增长了20%以上;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健身教练数量达到34560名,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77%。
健身行业五个方面的变化:
一是,健身房单店面积减少。这一趋势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更加明显,受制于租金、人力成本等升高,新开健身房面积相比之前减少,更加专注于精品。
二是,有特色的工作室涌起。健身工作室数量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为健身用户提供有特色的,更加精细化和专项化的服务。
三是,数字化健身进一步兴起。通过数字化的方法为健身用户提供更加便利、互动性高的服务,提升用户体验。
四是,专项教练增多。提供特定项目指导,如跑步、普拉提、瑜伽等项目的教练增多。
五是,小器械重要性加强。如壶铃,TRX,哑铃等工具在日常训练中的重要性增强。

  随着健身理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群加入到健身行列,比如在医生建议下来参与健身的中年人,为参与体能测试做准备的中学生,希望快速恢复身材的产后女性等等。另外大家对于健身教练更加的了解,比以前更能接受健身教练这种模式;同时他们也会通过网上健身视频,问答类网站,健身app等进行自学,有一定的健身理论和技术基础。
二、健身会员
根据专家预估数据,全国大概有1500万的持健身卡的用户,其中大概有1/3的会员会选择健身教练。这些请健身教练的用户,他们平均每年在健身房和健身教练上的花费是12007元。同时我们发现,一、二线城市健身用户在此项花费上有较大的差异,一线城市健身用户的花费平均是二线城市的1.5倍。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健身会员来说,健身不只是为了增强体质、塑形,也是为了提高生活品质;有63%的健身会员去健身房是因为有健身教练,健身教练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此外,在朋友圈晒健身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有81%的健身会员有过这种行为。
调查发现健身会员对于选择健身教练的主动性有所加强,有39%的健身用户会主动从教练介绍栏等渠道选择教练,同比增长了5%。另外在选择教练的考虑因素中,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是占首要地位,对于健身小白来说,对健身教练的名气、形象气质等外在因素更加看重。
另外健身会员的需求更加明确,73%的健身会员选择教练的目的是希望能更快、更好的提高锻炼效果,陪伴与监督也是选择健身教练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同比有所下降。
除了提高体质、塑形外,健身会员希望参与的健身项目更加多样化,心肺能力提高、运动饮食计划、局部塑形等都是比较热门的课程需求。
对好教练的标准,教练和会员之间的认知有差异。健身教练对自我的形象、充满活力方面评价较高,但健身会员更看重对健身教练的专业、职业素养方面评价。另外在日常沟通中,健身教练认为自己是比较会考虑学员感受的,善于鼓励,但健身会员更期望健身教练比较有耐心,能够理解需求,在同情心、鼓励上还能有所提高。在销售方面,健身会员比较能理解健身教练推销课程的行为。
 在对健身教练需要提高的方面,健身教练认为自己更需要去提升自身经验、自身相关理论、锻炼技术、证书等理论、技能方面的积累,而健身会员则更喜欢健身教练有针对性,能够根据用户自身情况、健身目标等合理设计课程,而非千篇一律。
三、健身教练
目前在从事健身教练的人群中,体育专业学生、退役运动员等专业背景的人群占到72%,其中有42%是来自体育专业毕业。在成为健身教练前,90%的人考取了相关职业证书,大部分是经过1到3个月的时间取得证书,58%的教练参与了俱乐部上岗培训。随着体育教育的发展和健身相关职业培训的完善,健身教练行业规范性更强。
喜欢健身、薪酬高是健身教练选择健身行业的重要原因。在进入健身行业之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中,有三个比较明显的时间节点:
第一个是,在3-6个月的时候,这时候会出现第一批流失,很多涌入健身行业的健身教练发现健身行业自由时间少、偏服务性质等职业属性不太适合他们,另外也有些会因为沟通、销售能力欠缺等因素,被行业所淘汰
第二个是,在1年左右,比较多的健身教练会考虑跳槽,期望去更高的平台,获得更高的收入,一般会考虑去一些新的门店或者核心地段的店面。
第三个是,在工作2-3年后,一些健身教练在积累的一定得资金、人脉和客户资源后,会考虑开自己的工作室。
总的来说,健身教练职业流动性明显。
健身教练对于健身行业的黏性度有所增加,有94%的健身教练希望一直从事健身行业,同比增加了8%。
其中有47%的健身教练希望开工作室,主要在于能做自己的事、有更大的独立性和更高的收入。
32%的健身教练希望成为管理人员或者是培训师,主要在于有更好的发展空间、更高的收入。
还有15%的健身教练希望一直从事一线教练工作,认为开工作室、当管理人员、培训师看着都很美好,但需要涉及的东西太多了,机遇比较小,风险也会比较大。
健身教练对于自身职业有较为明确的发展预期,对自我提升、有更多的自由空间上有一定的要求。
健身教练更多的通过培训进行自我提升,健身教练每年在培训花费的投入达到9050元,同比增长了18%。培训需求比较集中的课程包括康复、产后恢复、综合体能提高、小器械等方面。
调查中还发现,对于健身教练来说,销售业绩压力较为普遍。有75%的健身教练有业绩要求,平均每月需要销售35041元。一方面由于健身俱乐部的销售导向,给健身教练更多的业绩压力,另外业绩的月度结清机制使得健身教练每个月都需要考虑业绩,需要不断开发新会员,劝老会员续签,周而复始。另外我们发现年轻健身教练更能感受到业绩压力。
去年我们首度发布了健身教练职业信心指数,80.4分(100分制),今年的得分为81.9分,同比增加了1.5分。健身教练在对工作成就感、兴趣程度、职业发展预期方面的评价上都有明显的增长,但是职业带来的压力较去年更大。
四、俱乐部和健身教练
对于健身教练,他们会更倾向于选择以下几种健身俱乐部:
一是,新开的门店。在刚开始,新开门店对于健身教练的销售业绩没有太高的要求,另外会员的可开发空间也比较大。
二是,核心地段门店。比如商圈中心、CBD周边门店,门店周边的健身人群比较优质,对于健身教练的需求更加明显。
三是,私人工作室。在私人工作室中,健身教练的重要性要高于一般健身俱乐部。
四是,新兴健身品牌。健身教练认为新兴健身品牌的内部发展空间更大,平台更好。
对于健身俱乐部,他们对于健身教练也会有选择:
首先是有相关入职证书。表明该健身教练具备基本的授课和销售能力。
其次是希望教练会员开发能力突出。包括不断开发新会员和挖掘现有会员的需求,不断提升业绩。
再者是有良好的服务的意识。能够有较好的续签率评价。
最后希望是稳定性强。在该俱乐部里有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即使离职也不太会影响健身俱乐部的会员保有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