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语为满族人所使用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是在蒙古文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成的一种竖直书写的拼音文字。由于多数网页不能良好地支持竖写排版,而Unicode的满文字体和输入法也刚刚问世,所以现网络上多采用穆麟德(穆林德夫)转写或稍作变动的穆麟德转写进行交流。全国逾千万满族人基本不会说满语,面临消失危机。 基本信息
源流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古老的肃慎人,通过不断地与周边各民族融合,最终在十七世纪形成了一个新的 认为满-通古斯语族共有12种语言,主要分布在中国、俄罗斯和蒙古。中国有满语、锡伯语、赫哲语、鄂温克语、鄂伦春语、女真语6种。 在清朝的时候,满语亦称“清语”“国语”,在书面语中辅音有25个,其中3个只用于拼写汉语借词。元音有6个,无长短之分,有复元音。书面语具有元音和谐律,但不很严整,有语音同化现象。具有粘着语的特点。基本语序为SOV,即主语在前,宾语居中,谓语在后。虚词较丰富,可灵活表达语法意义。名词有格,数的变化。动词有时、态(注意:不同于时态)、体、式、形动和副动等形态变化。满语是一种表达形式丰富,形式多彩的语言。 历史据满洲实录,1599年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两人将蒙古字母借来创制满文。虽然两位顾问有反对,努尔哈赤仍然继续把蒙古文字母改为无圈点文字,这种新文字通行当时的建州,为后金国的建立及满族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后来达海更增补了十二个字头,并于老满文字旁边加以圈点,使满文更加完善,这种新文字被称为“新满文”,并通行于后金。 清代前中期大多用满文发布诏、诰等,成为奏报、公文、教学、翻译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主要文字。乾隆以前期间满文奏折繁多,远超过单独的汉语奏折。其中顺治朝及以前多单独的满文奏折,康熙雍正两朝满汉合璧类奏折居多,单独满文或单独汉文均很少。 清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后,使用满语的人数达四万余人,其中除满族外,锡伯族、达斡尔族等民族也使用满语。清朝统治者在保持满贵族优先前提下,很大程度上采取了汉化政策。 所有施政文书都以满汉两种文字发布。自康熙起大力推行以儒学为代表的汉文化,汉传统经典成为包括皇帝在内的满族人必修课。乾隆在宫中常穿汉服以作娱乐,现在故宫还保存着不少乾隆穿汉服的画像。民族文化渐渐的衰落... 语音满语本族语有6个元音音位,19个辅音音位。元音分阳、阴、中三性,同性元音互相和谐,辅音也有和谐现象。满文字母在词头、词中、词尾的书写方式不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