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兔真菌病的防治技术

 mazhaobing 2016-08-25

高淑英 (吉林省公主岭市范家屯动物检疫所 136105)

真菌广泛生存于土壤中,在一定条件下可感染家兔。家兔感染本病后,直接影响皮毛的生长与质量,危害家兔的健康,因而严重影响养兔业的发展。同时本病也可感染人类,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真菌性传染病,因此兔真菌病的防治尤为重要。

1 病原

病原为须毛癣菌,分类上属于毛癣菌属,石膏样小孢子菌分类上属于小孢子菌属。须毛癣菌孢子呈链状,沿毛干长轴有规则地排列在毛干外缘(毛外型)或毛内(毛内型)以及毛内外(混合型),其小分生孢子由侧枝丛生而呈葡萄状。小孢子菌孢子和菌丝主要分布于毛根和毛干周围,并镶嵌成厚鞘,孢子不进人毛干内。皮肤霉菌的抵抗力很强,耐干燥,对一般的消毒药耐受性好,常用2%~5%氢氧化钠、0.5%过氧乙酸和2%福尔马林消毒环境和笼舍。霉菌对一般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不敏感。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和灰黄霉素对本菌有抑制作用。

霉菌可依附于动植物体上,生存于土壤之中或存在于各种体外环境。人、各种畜禽、野生动物以及兔等实验动物均易感。在家兔主要以侵害幼兔为主,主要侵害皮肤和被毛。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病后直接影响皮毛的生长与质量,危害兔的健康,因而严重影响养兔生产的经济效益。通过直接接触或经被污染的土壤、饮水、饲料及用具等传播媒介而感染。营养缺乏,皮肤和被毛卫生不良,拥挤,潮湿,污秽,环境气温高、湿度大等均有利于本病传播。

2 临床症状

本病的发生常起始于头部或头部周围,局部瘙痒,随后蔓延至四肢和躯体其他部位。患部被毛折断、脱落形成圆形或不规则脱毛区,表面覆盖灰白色厚鳞屑,并发生炎性变化,初为红斑、丘疹、水疱,最后形成痂皮。病兔剧痒,骚动不安,食欲低下,逐渐消瘦,部分病兔可并发结膜炎,脓性分泌物使上下眼睑粘连。少数病兔因继发腹泻或呼吸道感染而死亡。

病变部通常为圆形,但并不完全一致。(www.)病变部皮肤表面有小块脱毛,呈痂皮样外观,痂皮下组织有炎症反应。组织学变化的特征是表皮过度角化症和棘皮症,以及真皮有多形白细胞弥漫性浸润,在真皮中和毛囊附近也可能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出现。由于继发细菌感染,常引起毛囊脓肿。在苏木精——伊红染色标本中不一定能看到霉菌,在用高磺酸Schiff 氏染色和Gridler 氏真菌染色的切片标本中,主要在毛囊和毛干中可看到很多霉菌孢子和菌丝。

3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可以做出现场诊断。要进一步确诊须进行实验室诊断。在本病定性过程中,须与兔疥癣病与脱毛症相区别。兔疥癣病由疥螨引起,主要寄生于头部和掌部的短毛处,而后蔓延至躯干部。脱毛、奇痒,皮肤发生炎症和龟裂等。从深部皮肤刮屑可检出疥螨。营养性脱毛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呈散发,成年兔与老年兔发生较多。皮肤无异常,断毛较整齐,根部有毛茬,多在1厘米以下。发生部位一般在大腿、肩脚两侧和头部。

4 防治

坚持常年消灭鼠类及吸血昆虫,兔舍、兔笼及用具和兔体保持清洁卫生,注意通风换气,定期用2%碳酸钠溶液消毒。经常检查兔体被毛及皮肤状态,发现病兔立即隔离、治疗或淘汰。加强对兔群的饲养管理,不喂发霉的干草和饲料,增加青饲料,并在日粮中添加富含维生素A 的胡萝卜和青绿饲料等。消灭体外寄生虫,发现病兔轻者治疗,重者淘汰。病兔停止哺乳及配种,严防健兔与病兔接触。病兔使用过的笼具及用具等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污物及粪、尿用10%~20%石灰乳消毒后深埋,死亡兔一律烧毁。因此,工作人员接触病兔及污染物时要注意自身的防护。目前尚无可用于预防本病的疫苗。

治疗该病时首先于患部剪毛,用软肥皂、温碱水或硫化物溶液洗拭,软化后除去痂皮,然后选择10%水杨酸或制霉菌素软膏、2%福尔马林软膏、10%木馏油软膏、碘化硫油剂,每天涂2次。灰黄霉素,每千克体重25 毫克制成水悬剂内服,每天1次,连用14天。体质瘦弱者可用10%葡萄糖溶液10~15毫升,加维生素C 2毫升静脉注射,每天1次。据报道,治疗家兔皮肤真菌病,一是内服灰黄霉素,外部先擦10%碘酊,后涂酮康唑,治愈率达95%以上。二是兔体进行消毒,兔笼、兔舍、地面及用具用3%烧碱水消毒,彻底净化环境。三是加强饲养管理,防止蜡病、球虫病及葡萄菌病的发生,可有效控制本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