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J173 中国现代科学家(第二组)

 威龙集藏 2016-08-25
 
 
 
 
 
 
全套枚数 4枚 全套面值 0.68元 小型张规格  
发行日期 1990年10月10日 防伪方式   小全张规格  
印 刷 厂 北京邮票厂? 设 计 者 杨谷昌、刘向平 小本票编号  
印刷版别 胶印 责任编辑   小本票规格  
摄 影 者 (4-1)刘立宾 整版枚数 50枚(5×10) 原画作者  
资料提供   整张规格   雕 刻 者  
单枚信息
图序 邮票名称 面值(元) 发行量 邮票规格 齿 孔 度 备注
(4-1) 医学科学家林巧稚 0.08 1912.4万枚 40×30毫米 12度  
(4-2) 天文科学家张钰哲 0.10 1950.4万枚 40×30毫米 12度  
(4-3) 化学工业科学家候德榜 0.20 1976.65万枚 40×30毫米 12度  
(4-4) 农业科学家丁颖 0.30 1814.15万枚 40×30毫米 12度  
同时发行  
相关资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极为重视科技工作,培养了一大批科学家,他们以坚定的爱国主义,顽强的探索精神,踏实的勤奋工作,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为民族的科技振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展现他们的辉煌业绩和伟大精神,邮电部有计划地发行《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

1990年10月10日,邮电部发行了《中国现代科学家(第二组)》纪念邮票,全套4枚。他们是:医学科学家林巧稚、天文科学家张钰哲、化学科学家侯德榜和农业科学家丁颖。

(4-1)为“医学科学家林巧稚”。主图为林巧稚头像,背景为林巧稚对医学研究的贡献。

  林巧稚(1901—1983),著名妇产科专家。福建厦门人。1929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并被聘为协和医学院妇产科医师。后任妇产科主任兼教授。1932年和1940年曾两次出国,在英国伦敦医学院、曼彻斯特医学院和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进修。回国后,历任协和医院、友谊医院妇产科主任兼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市妇产科医院名誉院长、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全国妇联副主席等职,她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女学部委员。

(4-2)为“天文科学家张钰哲”。主图为张钰哲头像,背景为张钰哲对天文科学研究的贡献。

  张钰哲(1902—1983),著名天文学家。福建闽候人。1919年考入清华大学,1923年赴美留学,1928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曾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天文研究所所长。1946年再次赴美,从事天文研究活动,1948年回国。担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是我国近代天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4-3)为“化学工业科学家候德榜”。主图为候德榜像,背景为候德榜对化学工业研究的贡献。

  侯德榜(1890—1974),著名化学家。福建闽候人。1913年赴美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普拉特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化学,192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工程博士,1921年回国,曾任塘沽永利碱厂总工程师、南京永利硫酸铵厂厂长、永利化学公司总经理。新中国成立后,任重工业部化学局顾问、化工部副部长、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全国科协副主席。他是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美国化工学会和英国皇家学会的名誉会员,是世界著名的制碱专家。

(4-4)为“农业科学家丁颖”。主图为丁颖头像,背景为丁颖对农业科学研究的贡献。

  丁颖(1888—1964),著名农业科学家、水稻专家。广东茂名人。1912年毕业于广东高等师范。1913年赴日本留学,攻读农业科学,1924年回国,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南农学院院长、全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他是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并曾被授予民主德国农科院通讯院士、全苏列宁农科院通讯院士等称号。

这套邮票以四位科学家为主图,背景辅以所精通专业的简洁内容,人物风度优雅,栩栩如生。

附:J173《中国现代科学家》邮票的种种错误

  一、J173科学家邮票的错误种种

1. 胶面印。在全套4枚邮票中,都出现过胶面印。其中以4-2张钰哲胶面印居多,4-1林巧稚次之,4-4丁颖再次之,4-2侯德榜最为少见。

2. 齿孔移位。4-1林巧稚票从邮局流出相当多的破版。有关人士分析:这并非邮局有意撕破,因为在破版中发现个别齿孔严重移位,可能是该票在打孔过程中因机械故障产生齿孔移位,检验出厂时撕去不合格的那一部分造成的。

3. 拼音错误。4-2张钰哲邮票图案的左上方有一横行小字,即:张(2051chang)。1928年11月22日冬,张钰哲发现一颗编号为1125的小行星, 命名 为“中华”号。这是中国人发现并命名的第一颗小行星。张钰哲在天文观测研究方面的成果,享誉国际天文界。国际科学界为了表示对张钰哲的敬意,1978年,《国际小行星通报》宣布:把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编号为2051的小行星命名 为“zhang”(张)。这就是该枚邮票左上方一行小字的含义,但是却写成了”chang”(倡)。

4. 刷色变异。在J173科学家全套4枚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刷色变异,有的还相当明显。

  二、 J173科学家(4-3)侯德榜一票出现的多处错误

1. 化学符号印错。在人物头像背景图案是侯氏制碱法的工艺流程图, 以标侯德榜对世界制碱工艺的额巨大贡献。流程图左下方的圆圈代表无机物二氧化碳(CO?)气罐,邮票上错印成有机碳烯(CH?)。

2.把化学方程式写成化学反应式。在人物头像背景图案的下方标有两个化学式,第二个应该是化学方程式而错写成化学反应式。因为式中的“NaHCO?”(碳酸氢钠)前面已有系数2, 表示这个化学反应式已经经过化学配平,其反应式符号“→”应该改为方程式符号“=”。邮票中化学反应式已配平但未用“=”而用了“→”符号,显然是犯了化学语言上的错误。

3. 加热符号“△”标注错误。反映物质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必须把外界条件用符号正确表示出来。第二个反应式的条件是“煅烧”,应该把煅烧符号“△”标注改为“=”符号的上方,写在“→”下方是不对的。

4. 漏标“↑”和“↓”符号。第一个反应式中因为碳酸氢钠在溶液中的溶解度较小,是以晶体的形式析出,应作为沉淀看待,应标上“↓”符号;第二个反应式是碳酸氢钠在煅烧条件下分解,其产出物“CO?”和“H?O”均为气态,都应标上“↑”符号。这些符号在化学式中是不能缺少和省略的。

以上几种错误是在每枚侯德榜邮票中都存在的,在此版邮票中还单独存在着两种与众不同的错误。

1. 整版中第37枚加粗线。在此版邮票37号位置的一枚邮票的流程图连线中出现1mm长度的加粗线,其他票该位置均没有此现象,有人称此枚票为小“错中错”侯德榜。

2. 整版中第47枚缺“+”号。第47枚邮票的第一个化学反应式中,生成的“NaHCO?”和“NH4Cl”之间缺少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符号,形成错中错(这个错误及加粗线票是其他48枚邮票所没有的)。和第37小“错中错”相比,有人把这枚缺“+”号侯德榜称做大“错中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