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发武:小小说发展的十大不足

 江山携手 2016-08-25
小小说作为一种短小精湛的文学载体,建国已来虽然达到了一定的发展,并初具了规模但仍有众多不足之处。从小小说本身来说,缺少系统的理论与研究;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说,缺少官方主流的支持。有一位学者形象的比喻说,小小说是平民的艺术,由此可见我国小小说在文学界定位不高,似乎不能登之大雅之堂,小小说创作者也有同样的感受,总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目前小小说的发展存在严重不足,需要学界统一认识,统一思想,不断开创小小说的美好未来。以下是小小说发展的十大不足:
    一、小小说称谓混乱。小说说名称杂、乱、多,这是每一个读者和作者都能感受到的。如现今流行两本小小说权威性杂志《小小说选刊》和《微型小说选刊》的称呼就明显不一,当下小小说的名称有:短小说、微型小说、超短篇小说、蚂蚁小说、小小说等。让人视听混淆。
    二、小小说文体不清。文体界定不清是目前小小说的通病,无论是读者还是作者,总容易把它与叙事散文、故事等混为一谈。
    三、小小说作者群不稳定。目前从事小小说创作的群体多,但不能持久稳定,一部分作者成熟后便转向中、长篇,不再从事小小说创作。一部分中长篇作者也是偶尔写两篇小小说来调节创作气氛,能够专职从事小小说创作的作家更是少得可怜。
    四、小小说原创园地少。尽管小小说发表原地多,几乎所有的报纸副刊都发小小说,但是报纸缺少稳定性。那安徽的《新安晚报》为例来说,它能发小小说的栏目叫文学之舟,文学之舟有时一个月都不出一期,即便出了一期也很少有小小说。国内所有的原创文学刊物几乎全部是中、长篇小说。很少有小小说。而现有的小小说原创杂志仅有,百花园原创《中外读点》、《天池小小说》、《小小说知音》等少数的几家。
    五、小小说理论阵地缺乏。小小说理论阵地根本没有,尽管部分在杂志在边角位置刊登小小说理论文章,但这与小小说蓬勃发展的趋势极不相称。小小说需要自己的理论阵地,纵使没有一家像样的刊物,但总应在像样的刊物上有个专门栏目,让小小说理论发展拥有一席之地。
    六、小小说理论人才稀缺。小小说界拥有庞大的作者群和读者群,但小小说理论缺乏人才。很多作家只从事小小说创作从不关心小小说理论发展,甚至埋头搞两篇稿件,都不愿意付出精力来评论小小说,哪怕只是最简单的几句话。很多作家从来不留心小小说理论,甚写到现在小小说,从来没有看过一篇小小说理论方面的文章。故有人称中国小小说自古以来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目前小小说作家网是我国最大的小小说网站,注册会员最多,但由于受起步晚的影响至今专门从事小小说理论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尽管有少数人、部分人开始从事理论研究,但其深度与广度远远不足。
    七、小小说缺乏官方主流的支持。在我国全国性的小小说学会根本没有,地方性学会管理混乱松散,有其名无其实。少数地方作协甚至歧视小小说作家,明确指出小小说作品在入会时不算字数要求,有意或无意中为小小说作家参加作家协会,增高门槛。
    八、小小说界思想不统一。中国小小说界在一定程度形成了多格局形式,格局之间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甚至相互诋毁。这种多格局、不统一的局面造成力量分散,不利于小小说的全面发展。再加之小小说界少数人论资排辈,拉绑结派,排挤他人,这样的格局怎么能发现新人和诞生新人呢?
    九、小小说作品与实践脱节。很多杂志和刊物对小小说作品一味的要求是新、奇、怪,作品不注重生活的描写,作家们挖空心思去编制情节,虚构故事,以新奇、搞笑来麻木读者,作品与日常生活严重脱节,不能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群众实际生活。
    十、小小说写作没有培训机构。在我国有各种各样的写作培训机构和培训班,但却没有或缺少小小说写作方面的培训机构,更不谈培训的权威机构。同是也没有培训小小说写作的教材,这无疑给初学小小说写作者带来很大困难,当前绝大多数作者都是无师自通,能写成功者少,只是模仿没有创新。
    本人才疏学浅,以上只是个人之见,各位读者、作者、理论家多包涵,不到之处请多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