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言律诗失对和失粘

 谭立忠的图书馆 2016-08-25

                七言律诗[qī yán lǜ shī]
        七律即七言律诗。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律诗由八句组成,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
        目录
        1诗体释义
        2诗体格律
                基本句式
                第一种格式
                第二种格式
                第三种格式
                第四种格式
        3典范诗作
        4诗韵

        1诗体释义
        七言律诗是律诗的一种。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因其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七字的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律诗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偶;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近体诗又名今体诗,为唐代新兴的诗体,因与古体有别而得名。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二种,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
        2诗体格律
                基本句式
        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七律有四个基本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
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
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
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这四种句式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七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第一种格式
        平起首句入韵
〇平〇仄仄平平,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说明:〇表示可平可仄
                第二种格式
        平起首句不入韵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第三种格式
        仄起首句入韵
〇仄平平仄仄平,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第四种格式
        仄起首句不入韵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3典范诗作
        4诗韵
        我们先讲近体诗,后讲古体诗,这是因为彻底了解了近体诗之后,才能更好地了解古体诗。第一,古体诗既然是以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为其特征的,我们就必须先知道近体诗的格律是甚么,然后能知道甚么是古体诗。第二,自从有了律诗以后,古体诗也不能不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要先了解律诗,然后能知道古体诗所受律诗的影响是甚么。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地依照韵书来押韵的。韵书的历史,这里用不着详细叙述。清代一般人常常查阅的《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韵书,不但可以说明清代律诗的押韵,而且可以说明唐宋律的用韵。一般人所谓“诗韵”,也就是指这个来说的。
        南宋原籍山西平水人刘渊,在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时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同期山西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为106韵,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平水韵》。
        《佩文诗韵》共有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律诗只可以用平声韵,所以我们在这一节里只谈平声韵;至于仄声韵,留待下文讲古体诗时再行讨论。
        在韵书里,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平声字多,所以分为两卷,等于说平声上卷,平声下卷,没有别的意思。
        在以流行普通话的今天,中华诗词学会的一些学者倡议采用以普通话为基础的所谓《中华新韵》,但遭一些主张用《平水韵》的传统派学者的反对。双方各持己见,后来中华诗词学会有关领导从中调停,建议《平水韵》与《中华新韵》“双轨并行”,同时认为两者不能混用。

                失对和失粘
        10·1在第六节里,我们已经提及平仄上的对和粘,现在我们将详细地谈一谈失对和失粘,(失粘,有广义与狭义,这里指的是狭义,参看上文第六节),首先我们须知,对和粘的格律在盛唐以前并不十分讲究,二者比较起来,粘更居于不甚重要的地位。直至中唐以后,还偶然有不对不粘的例子,失对和失粘的失字是后代的诗人说出来的,失是不合格的意思,而唐人并不把不对不粘的情形认为这样严重。因此,有些诗论家并不做失对失粘,只称为拗对拗粘。现在我们分别叙述并兴例如下。
        10·2(一)出句和对句的第二字,平仄不相对,(即不相反),叫做失对,本来,在原则上,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应该字字相对(我们在第九节里也如此说),为什么现在我们只谈第二字呢?因为以第二字为准,其他各字可推而知;又有些地方为了特殊的原因,平仄不必相对的,如所谓一三五不论,又如特拗的腹节,又如入韵的首句的末字,等等,所以为免语病起见,只谈第二字,其余各字则请读者依照各种情形,分别加以判断就是了,失对的例子不很多,现在只能举出几个: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aA)(王维阙题。)
落潮洗渔浦,倾荷枕驿楼。(bB)(储光羲京口送别王四谊。)
涧树含朝雨,山鸟弄余春。(aA)(韦应物简庐陟。)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aA)
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bB)
方用忧人疾,况自抱微疴。(aA)(韦应物新秋夜。)
且喜河南定,不问邺城围。(杜甫忆弟。)
雨频催发色,云轻不作阴。(bB)(刘禹锡春有情篇。)
从此洛阳社,吟咏属书生。(aA)(刘禹锡送河南皇甫少尹。)
        七言的失对,例子非常难找,杜甫有些七言诗被认为拗对(董文焕声调四谱卷十二,而八至十三),但那些诗都是古风式的律诗,失对是不必顾虑的,由此看来,唐人倒也尽可能避免失对。
        10·3(二)上一联对句和下一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不相同,叫做失粘。失粘的例子很多(注十七),例如:
        10·4(甲)五律。
        晚次乐乡县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bA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bA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aB
如何此时恨,嗷嗷夜猿鸣。bA
(首联对句与颔联出句失粘。)
        送别崔著东征  陈子昂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bA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bA
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aB
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aB
(首联对句和颔联出句失粘,颈联对句与尾联出句失粘)

                失粘[shī nián]
        作近体诗(也称格律诗)术语。写作律诗、绝诗时平仄失误,声韵不相粘之谓。即应用平声而误用仄声,或应用仄声而误用平声。又据宋陈鹄《耆旧续闻》,表启之类的骈俪文字,若平仄失调,在当时也叫失粘。
        正确说法应该是这样的。
        关于近体诗(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的“粘”、“对”;“失粘”、“失对”
        所谓“粘”,是指在近体诗的相邻两联中,上一联的对句(即该联第二句)和下一联的出句(即该联第一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上联对句是“A·平平仄仄仄平平”句型,则下联出句是“a·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上联对句是“B·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则下联出句是“b·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型,也就是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须跟前句对句第二字的平仄一致,平粘平,仄粘仄,把两句粘联起来。
        所谓“对”,是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出句是a·平平仄仄平平仄,对句就是B·仄仄平平仄仄平;出句是b·仄仄平平平仄仄,对句就是A·平平仄仄仄平平。也就是说,在对句中,平仄完全是对立的。只有这样,才合乎粘对规律。
        不合乎粘的规则的,叫“失粘”;不合乎对的规则的,叫“失对”。初唐时,格律未严,“粘”的规则尚未确定下来,所以有少数失粘的现象,直到王维还是如此。唐诗中,即便如诗仙李白,其所作律诗中甚至也常见失粘的现象,河南文艺版《唐宋诗词名家精品类编~李白卷》中曾有评价,“太白之作七律,多失粘,然其音响节奏不减杜律,盖得力于个性体之内节奏也”。至于“对”的规则,似乎确定得较早,所以在唐诗中极少失对的情形。宋代以后,失粘和失对成为大忌,更没有人犯这些规则了。
        作近体诗时应尽量避免失粘、失对。如因迫不得已使用了失粘、失对的句子,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拗救的,但那是很麻烦的,而且三连仄、三连平、孤平等是无法拗救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